隐喻认知理论体系的构建及意义研究

2021-03-07 15:42:10
文化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真理观认知科学连贯性

董 霞

一、传统的隐喻理论溯源

(一)基于传统修辞学的“替代论”和“比较论”

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一个公认的起点是亚里士多德,也可以说,隐喻最早是作为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法而为人熟知。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做隐喻,或借‘属’(genus)作‘种’(species),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用类比字。”[1]这四种隐喻类型,即替换、以属代种、以种代种、类推,都是以词语为中心,强调词语的修饰,作为对语言风格的加工和美化。

亚里士多德的替代论衍生出一种基于两个事物相似性的比较,通过比较事物间的相似性构建语义联系,从而建立隐喻关系的理论,后世一般称为“比较论”。

(二)基于隐喻观念的“互动论”

1936年,英国哲学家I.A.理查兹为了消除语言中的误差,在《修辞哲学》一书中对隐喻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亚里士多德仅仅把隐喻当作一种修辞手段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当我们使用隐喻时,有两种关于不同事物的思想在共同起作用,并且这两种思想是由一个单独的语词或短语所支撑的,隐喻的意义就是两种思想相互作用的结果。”[2]“互动论”认为,隐喻不仅能够发现事物之间已存在的、孤立的相似性,还可以通过互动创造相似性,使隐喻研究挣脱了传统修辞学的桎梏,为隐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三)基于信息技术理论的传导隐喻

在前人关于信息科学与人类交际理论的研究基础上,雷迪提出了传导隐喻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在于将人的思想视为物体,词语视为容器,物体(思想)通过容器(词语)传达,信息的接收者从容器(词语)中取得物体以实现思想(意义)的理解,丰富的隐喻表达可以更精确地传达思想,这个传达的过程就是交际。该理论受信息科学和工具主义的影响,认为语言实际上是一种外部信号,思想可以通过这个信号传导。传导隐喻理论将隐喻视为一种思维方式,人们通过隐喻式的思想来影响语言表达,而不是为了修饰语言才使用隐喻。

二、作为一种认知方式的概念隐喻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在研究和批判传统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概念系统的形成和运作是隐喻性的,隐喻不是语言的修饰工具,也不是简单被动的信息传导,而是一种深层认知的思维方式。人类的认知机制是以隐喻为中介将已知的经验与未知的新事物联接而形成的,强调的是隐喻的认知功能。因此,隐喻并不限于语词替代、概念意义之比较或语义的关联互动,而是人类语言表达、思维和行动的全过程。概念隐喻的提出在语言学、哲学和认知科学等学科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标志着隐喻认知理论的形成。

(一)概念隐喻的三种形式: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人类的认知系统和思维方式总体来说是隐喻性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大部分都是通过隐喻来构建的,但是有几种概念是作为构建概念的最小单元存在的,如“上,下”“里,外”“物质”等,这些概念是自发产生的。根据这些纯粹自发产生的概念的类型,以及人类将经验概念化的方式,可以把概念隐喻总结为三种不同的形式。

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用法构建另一种概念结构,便于理解和深化印象,并使得适用于一种概念的语词在另一概念结构中同样适用。通常是使用一种较为简单和熟悉的概念结构来构造一种抽象、不易理解的概念,如“时间就是金钱”“经验就是财富”等,“浪费金钱”的用法结构适用于“浪费时间”,“积累财富”亦可用于“积累经验”。

方位隐喻指通过身体经验产生的方位概念来解释和重构另一概念系统,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系统之间建立关联,这种关联通常是以人的身体经验和行为习惯为依据产生的。如“上”意味着“好”“高涨”“积极”等正面意义,“下”意味着“坏”“低落”“消极”等负面意义。

本体隐喻指把非实体性质的概念用实物概念来进行关联和意义构建,以便对抽象概念进行量化和分类。如容器隐喻,即能够将容器概念投射到其他类别的事物上,从而使这类抽象概念的边界更清晰、更容易理解。

同时,这三种形式的概念隐喻在认知的过程中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和重合。

(二)概念隐喻的两个特征:系统性和连贯性

1.系统性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特征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概念隐喻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是系统性的,因此,概念隐喻也是系统性的,二者紧密相连,构建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概念隐喻在表达时可以凸显需要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的特征,并隐藏其他不被强调的特征,这种“凸显”和“隐藏”既关联着隐喻所置的情境,又关联着隐喻发出者的目的。

2.连贯性

概念隐喻构建的连贯性表现在四方面:文化的连贯性、经验的连贯性、自身的连贯性和更为复杂的连贯性。文化的连贯性即是说,在构建概念隐喻的时候,不同群体的文化价值观将赋予隐喻不同的优先级,但所有的文化价值观的层级与人们的隐喻结构层级是保持着一致的连贯性;经验的连贯性表现在人们的经验维度和经验完形的范畴化,在这种范畴化中达到经验与概念的相符,并能够以一种经验来部分构建另一种经验;隐喻自身的连贯性表现在单一隐喻建构过程中产生的隐喻蕴涵是连贯的,并且单一概念通过共同的隐喻蕴涵可产生隐喻重叠;更为复杂的连贯性是指多次隐喻重叠导致人们构建和理解概念的过程是复杂的,每一个隐喻都存在连贯性的网络结构,因此才能创造出高度复杂和抽象的概念。

三、隐喻认知体系的构建基础

(一)概念隐喻的经验主义真理观

传统西方哲学的真理观在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之间争论不休。客观主义的真理观宣扬的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真理,这种绝对的客观真理忽视了人类重要的情感和直觉,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主义坚持真理是由人的主观意识构建的,这种真理观脱离了客观实际,过度放大人的情绪和态度,导致偏见。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对“客观主义神话”和“主观主义神话”的剖析和批判,提出了“隐喻是富于想象力的理性”的观点,即客观主义不应固守以实证科学为基础的真理观,对感性和想象力产生恐惧,主观主义也不应脱离外部客观环境的制约。隐喻性的思维方式构建了人类的概念系统,并在客观体验中形成了真理,即“基于理解的经验主义综合”[3]。

在这个意义上,莱考夫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绝对客观的真理,人们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与他人和世界互动,形成了概念系统,而概念系统是隐喻性的,因此,源于概念系统对于经验的理解和总结的真理也是通过隐喻的方式被认知。这种观点驳斥了主观主义认为隐喻只是一种非理性的想象的观点,也旗帜鲜明地反对独立于人类理解之外的绝对客观主义真理观。

(二)作为隐喻认知理论基础的经验体验

无论是对概念隐喻的分类还是概念隐喻的特征阐述,莱考夫和约翰逊都充分表达了对经验的重视。人类通过隐喻的方式认知世界,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互动经验构建成复杂的概念系统,并形成语言表达。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先有隐喻性的认知方式,才会有隐喻性的语言表达。隐喻不是发现客观事物的相似性,而是既能够发现相似性,也能够创造相似性。但无论是发现还是创造,都是在人类与世界互动的经验过程中进行的。“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概念是通过体验(embodiment),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4]这一观点强调,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身体经验扮演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思维和体验不应该孤立开来,而是应该通过相互作用成为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

四、构建隐喻认知理论体系的意义

概念隐喻的研究涉及语言学、哲学、认知科学等范畴,是一种跨越多学科的挑战。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批判地继承西方传统隐喻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概念隐喻理论体系,提出人类是“隐喻性”地认识世界的观点,对传统的认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哲学领域,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了基于隐喻认知理论的“体验哲学”理论体系,提出心智、意义和思维都是基于身体经验的“体验心智论”,与传统的分析哲学和形式主义哲学针锋相对。在认知科学领域,“体验哲学是第一代认知科学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两者的划分能使我们更清醒地洞悉认知科学理论。两代认知科学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人类的认知是体验的”[4]。体验哲学作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理论基础,主张人类的概念结构和推理能力来源于经验,强调身体的体验和感受构成了思维的理性特质,与主张思维和心智等理性结构独立存在于人类经验之外的第一代认知科学区别开来。在语言学领域,普遍认为《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诞生,提出语言的习得是认知能力的作用,人类的思维和心智是语言和现实世界沟通联系的桥梁,并影响和促进了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其他语言学科的发展。

猜你喜欢
真理观认知科学连贯性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贵州民族大学“认知科学与技术”实验班
科学中国人(2018年9期)2018-07-06 09:34:56
脑与认知科学贵阳宣言
意识的自然化之后——评《神经现象学:整合脑与意识经验的认知科学哲学进路》
哲学评论(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3
浅谈梵藏翻译过程及认知科学与佛教间的关系
西藏科技(2016年5期)2016-09-26 12:16:22
论海德格尔真理观与王国维诗学性向的互通性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波普尔的真理观评判
观察与思考(2014年4期)2014-02-27 10:52:08
从主位结构角度分析罗斯福演讲中的连贯性
皮尔士的真理观初探
江汉论坛(2013年9期)2013-04-29 00:5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