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2021-03-07 14:22:10贾婉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7期
关键词:双高特色院校

贾婉婉

(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天津 300400)

1998年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将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经历了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扩招,其数量在迅猛增加,并占据了我国高校的半壁江山[1],自此以后,职业教育开启了一段高速的发展时期。2019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双高计划”) 中提出要继续拉动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任务,培养并传递继承大国工匠精神,始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得从职业院校走出来的学生是具有高技术技能与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的人才,其中最重要的渠道就是构建各大高职院校的特色文化,这种特色文化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流传继承下来的精华文化,并且能够继续适用于学校以后的发展以及对学校的未来起着积极地影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物质文化方面、精神文化方面、制度文化方面等,虽然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在这些方面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去延伸文化建设对于高职院校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高职教育作为区别于普通教育类型的独立形态,要想实现高职教育在“育人+技能培训”方面双重任务的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就是高职院校如何形成其专业背景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独特的文化特质。

1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新征程

1.1 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及科技信息的一体化,全世界各个国家都被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跨国流动成为常态,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步伐稳步前进,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需要高素质技能人才作为支撑,这是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条件[2]。实现“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目标,选择“国际化”路径,一方面顺应中国“走出去”发展战略,另一方面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在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的竞争力,使得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在顺应我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同时,也要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联系,积极引进优秀的教学资源,比如,贴合院校自身特色的教学案例与课程标准,并参与到国际职业教育标准的计划中,比如,我国近几年发展迅速的“鲁班工坊”,为职业教育国际化标准贡献出了一份中国力量。

1.2 持续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职业教育为我国发展提供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完善职业教育空间格局,优化职业教育的培养途径,提升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持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是我们的新使命。我国职业教育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需求,积极学习并引进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既包括职业学校课程设计、课程标准,也包括职业教育的精神内涵,通过对这些东西进行学习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二次消化吸收,形成具有院校特色的职教文化,培养出适合于中高端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并把优秀人才输送到世界各地,振兴当地产业,助力中国产业走向全球化。

职业教育要实现进一步提升其发展水平的目标,可以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点,重点改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同时职业教育要兼顾脱贫攻坚这一战场,把振兴乡村的职责铭记于心,大面积开展面向农村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并提供相对应的课程资源,比如,聘请专业的人员进行讲解,并向农民传授种植木耳、蘑菇、花卉等知识。

2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1 文化建设固学校发展之根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精神的家园”。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自信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渐提升,文化自信,是更广阔、更宽厚的自信,是更深刻、更永恒的力量。文化是国家发展之根,对于教育而言,文化是教育之根。就“文化”两字而言,它是一种宽泛的、无固定界限的东西,但“文化建设”必须依靠既有的载体进行,基于此,学校在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而形成的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包括专业特色、校园建设特色、制度体系特色等,有助于学校巩固自身发展历程,铺设前进道路。学校教育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和学校的教育目的,通过课堂的显性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等隐性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凝聚了师生的情感和力量,培育一茬又一茬的优秀人才,在此基础上奠定了学校发展的基调,强固了学校发展的根基。

2.2 文化建设助职业教育之推力

中国产品在走向全球的过程中,背后是由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的文化自信作为支撑的,文化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无论是在产品还是在教育方面都将会助一臂之力,比如,海外遍布各地的“孔子学院”,象征着中国职业教育成果和精华的“鲁班工坊”,使得职业教育的果实在国内能够继续生存,以及在向海外输送的过程一直持续,中国职业教育的实践成果为其他非洲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并进一步为其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高职院校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务必要进行适当的文化建设,清楚地认识到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化建设同其他校园建设占据着同等位置,要把校园、企业以及社会传统和现代的优秀文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为职业教育的发展锦上添花,实现“1+1>2”的实际效果。加强文化建设,传承职业院校优秀的文化并进行创新,凸显出高职院校的特有性[3],助推职业教育更上一层楼。

2.3 文化建设领高职院校之方向

文化建设大体有4 个方向的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心态文化层面,这几个方面的文化建设指明了高职院校的前进方向。物质文化层面包括学校一些设施建设,比如,名人纪念像、红色纪念馆、学校标志物、宣传栏展示;制度文化层面包括岗位性制度、流程性制度等;行为文化层面包括学校师生的日常行为活动以及学校一直以来流传下来的惯例,比如,学校定期组织的运动会、最美教师评选、学习先锋榜;心态文化层面包括师生的观念、思想、信念等,比如,师生对于学校教学理念的认同感、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选择。

3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困境

3.1 缺乏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战略

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摸索期,在发展初期大部分职业院校执着于数量的增长,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包括院校设备的增加以及招生数量的上升,使得设备在较长时间中处于无人会用,无人能用的状态,仅仅起到摆设的作用,而失去了设备本身应有的价值; 招生数量的扩招使得学生培养毕业就业质量得不到提升,进而进入到一定的停滞期。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同自身院校的整体建设规划统一起来,形成一定程度的割裂,使得校园文化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双高”背景下,我们要坚持清晰、坚定的文化理念,把文化建设作为职业院校办学、建设和发展的战略决策,制订文化建设长远计划,坚持文化建设的持续性、整体性,使得文化建设与其他校园建设形成统一有机的整体。

3.2 文化成果丢失自身院校特色

“特色”是任何一个学校的生命之源,失去了自身特色的高职院校注定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虽然各大高职院校都在积极申报各种文化成果,但是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这些文化成果大多与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没有太多的联系,并且各个院校之间相互模仿,相互借鉴,没有形成符合各自学校发展的文化特色,从而使得文化成果研究成为一个幌子。首先高职院校的文化成果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源,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创新院校自身的特色,走“学院特色”的长久道路,方能持续;另外要体现“职业特色”,继续探索产教融合的特色道路,把产教融合做精做亮;最后要体现“校园特色”,提炼学校的文化精髓,创新学校的教育育人理念,形成自身文化底蕴,创造“学校特色”的职业教育。

3.3 缺乏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双高计划”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如何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国家重点产业、地方特色产业都需要平台做支撑,同时职业教育的地域性使得高职院校的平台能够服务于该片区域的支柱产业,并大力发展该区域的支柱产业。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在响应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等宏观政策的号召下,并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院校自身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打造一个服务国家、服务学校以及服务学生的平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可以划分成多个功能不同的子平台,比如,校企合作平台、名师工匠平台、英才培养平台、智慧专家平台[4]等,构建的各个子平台既能够独立运行各自的功能,同时也能互相配合,实现更多的融合功能,争取跨平台发展,厘清各子平台之间的关系,既要使该平台有整体性的特点,也要有层次性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组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4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出路

4.1 优化校园文化建设顶层设计

在“双高”计划落实的大背景下,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化发展,明确办学定位是当务之急,要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实现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为目标,高职院校需要从顶层设计继续重塑或者完善职业教育理念,更加精准地定位我们的办学理念,更加明确自身院校的价值观,持续优化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观,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实现自上而下的有规律的顶层制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实并继续完善“三风一训”的内容,即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校训,并及时全面地向全校师生进行宣传,使其时时刻刻的规范师生行为和价值取向。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体系可按“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有条不紊;总体协调,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整合资源,分层推进,稳扎稳打;整年累月,分进合击,分点突破”的原则实施[5],设计出适合本校制度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并加大力度发展信息化教学,全面提升院校师生的信息文化素养,提升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大数据”背景的支撑下,实现高职教育文化建设的大发展。

4.2 创新校企融合的职业文化特色

对于学校和企业合作的一些积极的、可用的经验,西方发达国家总结出了很多卓越的模式并进行了实践,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这些模式的成功应用,使得高职院校出现了大量优秀的高技术技能工人,为当地以及国家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虽然各大高职院校也在积极地与企业寻求合作,并在争取与企业接触,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实际与各个企业对接的过程中缺乏实质性的交流与融合[6],没有切实的学习到企业的精髓文化,没有把企业优秀的经验“搬运”到实际的课堂之中,从而不能更好地进行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的深层次结合。

基于此,我们要结合中国国情、高职院校的实情走出一条新的校企融合的道路,即把高职院校作为校企融合的主体,以建设中国特色的高质量人才体系为目标,实施并实现人才的供给侧策略,精准对接各大企业的人才需求市场,并把相对应的专业需求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建设,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培养出“社会有用、企业能用”的人,把学院的重点专业或者专业群打造成供其他院校可以借鉴的技术性平台,以平台为载体,实现院校、企业、专家的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人才的可持续培养。

4.3 加强国际合作,打造职业品牌文化

在“一带一路”发展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休戚相关,职业院校培养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如何实现国际化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积极打造有特色的职业教育,通过构建国际化职业教育平台,积极营造国家化合作氛围,向周边国家提供丰富的经验以及有经验的高技术技能人才,输送人才的同时也要把国外优秀经验以及人才引进国内[7];同时构建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红利政策,制定出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构建职业教育国际网络,主动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随时保持对话畅通;开发符合国家发展的多种岗位培训,满足不同工作对不同人才的需求,不断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及时地调整相关岗位;坚定中国特色,坚持文化自信,主动推广中国制造,打造中国职教品牌文化。

猜你喜欢
双高特色院校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广东教育(2020年3期)2020-04-03 02:03:18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