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地域性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

2021-03-07 11:11张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5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理论

张娟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101)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区的人民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通过不断创造积累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以及相关活动的总称。我国地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蕴涵着浓厚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通过地域文化的传承教育,可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引领他们艰苦卓绝、自强不息[1-2]。多民族聚居的甘肃,经过千百年来的积累沉淀,逐渐形成具有区域特征的多元民族文化。甘肃地区处于丝绸之路上,让本地汉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有了交流融合的机会。独具民族魅力的少数民族风情和民族习俗文化也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并不断融合,形成独有的甘肃地域性文化资源[3]。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们应该深刻解读中国优秀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内在精神,并结合现阶段的时代需求传承与创新,再现中国优秀文化的风采魅力。作为中国优秀文化之一的甘肃省地域性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德育理念,让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必能产生新的碰撞和火花,也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创新与重要补充[4-5]。

1 甘肃省地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行性及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采用课堂面对面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理论知识多、内容枯燥、且与实际脱节较大。大学生需要死记硬背理论知识,极易丧失学习兴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将思想、政治、文化等内容以传承创新的方式教育学生,促使学生德、智全面发展[6]。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改变现状,寻求大学生思政教学的新变革。新时期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将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指导自己学习工作的有力工具,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精神财富。

地域性文化与大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距离更近,也更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共鸣,这些特殊的教育资源远胜于空洞的理论,能够让大学生认真学习并内化为自己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最直观生动的教育资源。如果将地域性文化在思政理论教学中有效利用,大学生们能够体验更加贴近内心的思政课程。在熟悉的教学环境下,能够使得学生更有动力和兴趣去学习,教学的效果得到显著增强。随着不断深化的高校教学改革,各个高校在教学的理念、模式及方法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以满足当代大学生不断更新的学习需求[7-8]。将地域性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相融合,可以让课上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也让思想政治理论本身更加丰富,同时也激发大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二者的融合对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改革创新也具有高度的可行性。

甘肃地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缩影。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累与变迁,甘肃地域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依然传承至今天,其背后的深远价值对于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对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轻视的重要意义。甘肃省的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包括南梁精神、长征精神、八步沙“六老汉”时代精神等[9]。这些教学资源可观可感,对大学生具有更好的感染性和融合性。将甘肃地域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不仅使原有的理论教学变得更生动直观、更具特色、更贴近学生,也使得改革创新后的思政教育更有亲和力。

2 地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甘肃地域性文化是宝贵的财富,甘肃地域性文化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充分挖掘优秀的甘肃地域性文化可以增强理论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弘扬优秀的甘肃地域性文化也将是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因此,将甘肃地域性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能够起到双赢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及地域性文化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 地域性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学生思政课被教育部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但是大学生们对现在的这种理论课却兴趣不大,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门最没有用的必修课。许多大学生始终意识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学生们的实用主义思想让他们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忽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和重要意义。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其实有很多。从教育上来说,教学形式单一、理论枯燥,有些理论知识也逐渐脱离实际,使得思政教育的实际价值被埋没,而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利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同时政府、社会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只关注学生们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大学生则反过来认为思想政治理论不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忽视思政理论相关的学习。当代大学生还对地域性文化包括自己家乡文化缺乏正确和全面的认识。这让那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 民族特色地域性文化缺少被大学生接收和传承的机会。

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还是以前的传统课程,这些枯燥的理论已经脱离实际而缺乏趣味。尽管部分高校尝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加入地域性文化资源,但是初步尝试的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主要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课题讲座等方式,这些方式还不足以让地域性文化有效且高效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目前的大部分教师对于地域性文化融入理论课教学的改革比较形式化,尽管介绍了相关的地方非物质文化资源作为教学案例,但只是只言片语带过,并没有深挖这些地方非物质文化资源背后的价值,因此目前针对地域性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改革很难起到预想的效果。

2.2 地域性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途径

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改革中必须采取相应的配套举措,才能让地域性文化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中。

首先,我们应该让地域性文化更好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起来。高校可以将甘肃省地域性文化整合,深挖其中具有教育价值、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与思政理论课结合,提高大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力,提高课程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教师也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多思考多总结,形成系统的地域性文化教育体系,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提高学生的参与互动能力。同时,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搭建教育平台,让枯燥的理论教学活起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实现课堂、实地与网络相结合,深化改革教学模式。

其次,高校与社会应该多方合作,创造更好的地域文化传承教育环境。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地域性文化的作用,不断完善相关理论教学课程体系,让地域性文化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为二者有效融合提供政策保障。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制定指导意见与方针,指明方向、定下基调,推动地域性文化的研究和教育,形成高校、政府、社会的互动效应。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自己的主战场,视传承甘肃省地域性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自信为使命,努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育人的初衷。

同时,教师群体还应吃透甘肃省地域性文化的深刻内涵,努力讲好背后的文化故事,认真宣传长征精神、南梁精神、八步沙“六老汉”时代精神,弘扬好红色文化,宣扬时代的楷模,让学生受到道德和爱国主义熏陶。将甘肃地域性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不断激活课堂,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学生独立的思考,形成新时代需要的高品质、高素质人才。

3 以八步沙“六老汉”治沙造林为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索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是新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将他们的故事加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能够引起大学生共鸣,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

3.1 八步沙“六老汉”治沙造林事迹

这个故事始于38年前,位于甘肃省古浪县的六位普通老汉为了自己的家乡与后代苦苦坚持,并迎来他们都不曾想到的伟大奇迹变革与延续。38年前,这6 位本地居民口中的“好人”先后带领群众治沙造林21.7 万亩,用4 000 万株树木、37.6 万亩林草,构建了西北地区坚牢的绿色防护带,为那里的人民、道路、农田创造了天然屏障。他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不畏艰难的初心,坚持到底的行动,为新中国谱写了荒漠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八步沙“六老汉”新时代精神,感动着全国人民、激励着全国人民,让全国人民一起共同努力,为建设绿色美丽中国而奋斗。八步沙“六老汉”时代精神是甘肃地域民族文化的内核,是甘肃地域性文化的集中体现,将这一典型事例加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将会给大学生们带来新的鼓舞与热情,也会让当代大学生们在思想和精神上得到新的解放。

3.2 八步沙“六老汉”治沙造林事迹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

学校通过组织编制围绕八步沙“六老汉”治沙造林事迹的相关教材,让大学生们能够系统地了解“六老汉”治沙造林背后的故事,理解他们的艰苦卓绝,体会他们的艰难不易。首先,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及时跟踪补充八步沙林场的由来、 历史和后续的奋斗故事,宣扬林场背后承载的艰苦耐劳、不畏艰难、苦干实干精神。其次,组织学生们进行林场的实地参观考察,感受现如今八步沙林场的奇迹变化,体验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另外,可以邀请治沙还林的相关人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让他们用更亲和的语言、更切身的体会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们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逐渐构建自己的思想精神,投身伟大祖国的建设,并努力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世界,再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4 结语

综上所述,甘肃省地域文化教育资源源远流长,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能够更好地发掘这些教育资源背后的文化价值,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需要将甘肃省的地域性文化加入进去,充实改革现有的课程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过程中大力弘扬甘肃省地域文化,仍需要我们多方努力,久久为功,不断研究地域性文化内涵,深挖其背后的教育价值,实现地域性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创新变革。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