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亮,王晶芝
(吉林大学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
简·奥斯汀(Jane Austin)作为享誉世界文坛的英国巨匠,学界对其评价极高。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埃蒙德·威尔逊(Edmund Wilson)将其与莎士比亚(Shakespeare)比肩,称其作品经久不衰。梁实秋也曾称赞道:“18 世纪末,女小说家辈出,至奥斯汀而达最高的成就”。可见,奥斯汀的文学地位卓著。她一生中共传世了6 部作品:《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艾玛(Emma)、 《曼斯菲尔德庄园》 (Mansfield Park)、《诺森觉寺》 (Northanger Abbey)和《劝导》(Persuasion)。其中,《傲慢与偏见》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洗礼,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可以说是奥斯汀最成功的一部爱情小说。奥斯汀十分善于运用幽默讽刺的语言来描写人物对话,将人物的性格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其中反讽的使用非常常见。通过反讽的使用,打破了礼貌原则,产生了新的会话含义,起到了特殊的语用效果。
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Grice 在他的著作 《逻辑与会话》(Logic and Conversation)中提出了合作原则(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1]。他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话双方为了完成交际任务,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即合作原则。但格莱斯后来注意到,人们在实际语用环境中有时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从而来达到自己的会话目的,所以倾听者不得不推断言说者字面背后的深层次含义。于是,Leech在其著作《语用学原则》(Principles of Pragmatics)一书中首次阐述了礼貌原则对语言交际的重要作用。Leech 把礼貌原则分为六大类:(1)得体准则;(2)慷慨准则;(3)赞誉准则;(4)谦逊原则;(5)一致原则;(6)同情原则。他认为礼貌原则与格莱斯的合作原则是交际所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
反讽亦称反语,为说话或文章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义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如“你这题全避开了正确答案,真聪明!”显然这里的从聪明运用了反讽的手法,表明听话人的愚蠢。克尔凯郭尔的《论反讽的概念》一书中,以苏格拉底为主线探讨了“反讽”的真正含义。克尔凯郭尔通过对柏拉图以及阿里斯托芬等人的文本进行了分析解读,还原了苏格拉底的最初形象,并探讨了其背后生存的立场,借此对反讽做了概念化的解析,并认为反讽概念的实质就是苏格拉底的生存立场。所以,克氏反讽概念可被界定为生存性反讽。同时,就反讽的分类而言,除了生存性反讽,还有古典反讽、浪漫反讽以及新批评反讽;从传统修辞学的角度看,反讽也是一种人们交流的幽默方式,在人际交际学领域的运用也十分常见。几个世纪以来,各界学者不遗余力地透过不同的文本来研究反讽,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
在礼貌原则的研究中,国外学者Leech 和Brown & Levinson 的影响力最大[2-4]。其他学者均采用礼貌原则对言语礼貌性进行调查和解析。国内学者以刘润清、何自然与徐盛桓为代表人物[5-7]。他们均从理论探讨以及实证研究角度做了详尽的分析,使礼貌原则兴盛一时[8]。自Eelen 所著《礼貌评介》问世以来,(不)礼貌研究转向以后现代话语分析范式为主导,宣判了经典语用语言礼貌的死刑。然而近年来,随着后现代模型应用范围狭窄、解释力有限等弊端的不断显现,礼貌的语用语言思潮又迎来新的生机[8]。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礼貌原则。
例1:A:我这次考的太差了,刚及格。
B:哎呀,这次考试题太难了,大家考的都不好。例2:A:你简直是个天才,这么难的题都能解出来,真了不起。
B:哪有! 只不过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啦。
很明显,我们可以看出,在例子1 中,B 的回答完美地遵循了同情原则,减少了与A 在感情上的对立,起到了良好的安慰效果;在例子2 中,B 的回答非常谦虚,减少了对自己的表扬,语言幽默诙谐,避免了不必要的尴尬。我们再来看两组违反礼貌原则并起到反讽效果的例子。
例3:大学生A:你暑假去兼职啊?
大学生B:哎,身材过于“魁梧”,难搞啊!
例4:A:走啊,去那家餐厅啊。
B:不了,我无福消受啊。
在例子3 中,大学生B 表面自夸,实则自嘲身材矮小,违反了赞誉原则。同时也营造出幽默风趣的效果。在例子4 中,B 同样违反了赞誉原则,讽刺餐厅难吃,但却给足了面子。交际者在会话过程中受制于礼貌原则,常常使用间接语言形式,以至于会违反礼貌原则。反讽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形式,通过对其命题内容的对立,否定或矛盾,达到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的效果,常常表面遵循、 实际违反礼貌原则。这就需要倾听者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其用意。故而,反讽是一种“戴了面纱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它能让说话人委婉、间接地攻击对方而又不引起冲突,从而也就保住了双方的面子[10]。
《傲慢与偏见》中经典对话不胜枚举,为了突出反讽的艺术效果,笔者将直接讽刺与间接讽刺的例子分别进行了分析,旨在更好的领略奥斯汀语言的魅力。
得体原则是指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使他人受益最大,在正常对话中运用的比较常见。说话人通常为了照顾听话人的面子,会注意说话的场合、时间等。但违反得体原则与赞誉原则的现象也并不少见[11]。比如,第三章跳舞时,达西这样评价伊丽莎白:“She is tolerable, but not handsome enough to tempt me…who are slighted by other man.”这里,达西直接违反了得体原则,毫无情面地直接讽刺伊丽莎白长相普通,无法取悦自己,甚至嘲讽她是被别人“挑剩下的”,寥寥几句尽显达西的傲慢无礼。但反观伊丽莎白对达西的语言:“Mr. Darcy is not to be laughed at! This is an uncommon advantage…for it would be a great loss of me to have such acquaintances. I dearly love a laugh.” 伊丽莎白并没有直接讽刺他骄傲自大,而是通过表面“赞美”达西拥有异于常人的“优点”,实则讽刺达西开不起玩笑,是个无趣的人,表面上给足了达西面子,实则讽刺达西是一个高高在上、无法接近的人。
此外,班纳特先生面对其太太鼓动他去拜访宾利时所言:“I see no occasion for that…Mr. Bingley might like you the best of the party.” 从字面看来,班纳特先生对其妻子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表明宾利先生可能很喜欢他太太,实则挖苦讽刺他的妻子,违反了赞誉原则。但其妻子满心欢喜:“My dear, you flatter me…”两人一来一回营造出一种幽默诙谐的氛围,不禁让人捧腹大笑。这就再一次体现了奥斯汀语言魅力之所在。
赞誉原则指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使他人受益最大。在第六章中,威廉先生说跳舞是迷人的娱乐活动,也是这个文明社会的精华之一时,达西先生却称跳舞在不文明不完美的社会也同样流行,每个野蛮人都能跳舞。显然这里,达西直接违反了赞誉原则。他讽刺并贬低了班纳特一家人,把他们这些中产阶级的人称作是野蛮人,同时也是故意说给一旁的伊丽莎白听。他贬低伊丽莎白的身份,提高了自己的地位。他暗示两人阶级不同,而且身份地位相差悬殊,使自己达到了利益最大化,再一次体现他高傲的姿态。再如,在第十章中,他称宾利先生的谦虚是虚假的。他这样说道:“Nothing is more deceitful than the appearance of humility. It is often carelessness of opinion, and sometimes an indirect boast.”
伊丽莎白本想表达自己对宾利的赞誉,但是达西却反击说宾利的谦虚是假装的。他说宾利先生表达观点要么含糊其词,要么拐弯抹角。这让宾利很没面子,反而伊丽莎白为宾利先生开脱,这才使得场面不至于尴尬。可见,达西的语言更像是“直男式”的出击,毫不考虑后果。这些都再一次展现了奥斯汀语言描写的生动形象、细致入微。
一致原则指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使语言的分歧达到最小。在人际交往中,说话者往往会承接前者说话内容继续发言,尽量少发表或不发表与其看法不一致的观点。就像在第九章中,班纳特夫人询问宾利如何看待城镇与乡下时,宾利给出了教科书般式的回答:“When I am in the country,I never wish to leave it; and when I am in town it is pretty much the same. They have each their advantages, and I can be equally happy in either.” 宾利的回答礼貌至极,即没有表达乡下的不好,也没有说明城镇多么优越。可以说是标准的一致原则的体现。相反,在第六章中,伊丽莎白询问达西自己让福斯特上校举办舞会的谈话是否得体时,达西这样说道:“With great energy; but it is a subject always which makes a lady energetic.”达西表面上赞同伊丽莎白的观点,符合一致原则,但又补刀了一句,称舞会总是让女士们激情满满。实际上再一次讽刺了伊丽莎白等其他女性的低俗趣味。
谦逊原则指减少对自己的表扬,使自身赞誉最小。一般来说,中国人是最看重谦虚礼貌的。比如在第十一章中,达西回答伊丽莎白关于“虚荣”和“傲慢”的见解时,达西给出了如下的话语:“Yes, vanity was a weakness indeed. But, pride—where there is a real superiority of mind, pride will be always under good regulation.”
我们不得不佩服奥斯汀将语言描写得如此灵活多变。从达西的话中,我们可以得知他的确认为虚荣是一个人的弱点,但是一提到傲慢,他却拐弯抹角起来了。甚至还提高了自己的身价,表明如果头脑聪明、高人一等,即使是傲慢也是会比较适度而且有所节制的。伊丽莎白在听了他的话后暗暗发笑。显然达西这里违反了谦逊原则。他在间接的表扬自己,说明自己的智商高,而且地位不凡。奥斯汀运用了巧妙的语言,透过达西本人,讽刺了18 世纪有钱有势的人傲慢、自以为是的姿态。其实,在日常会话中,违反谦逊原则也可以达到俏皮幽默的效果。例如,在第三十一章伊丽莎白与科林斯夫妇受邀参加凯瑟琳夫人的宴会时,提到钢琴。她这样回答道:“My fingers do not move this instrument in the masterly manner which I see so many women’s do…It is not that I do not believe my fingers as capable as any other woman’s of superior execution.”
伊丽莎白的话也是间接的夸自己和其他琴艺高超的小姐们一样,自己并不是低人一等,琴艺不如别人只不过是自己练习的少罢了。伊丽莎白之所以运用了这样俏皮幽默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回击凯瑟琳以及达西等人。仔细深究,她其实也在讽刺那些只会弹琴却无生活乐趣的人们[12]。
慷慨原则指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使自身受损最大。在《傲慢与偏见》中,慷慨原则主要体现在宾利先生的话语之中。宾利先生为人和善而且语言委婉。然而对于凯瑟琳夫人而言,她为人强势、语言犀利,可以说毫无礼貌之言。她的众多对话中,既违反了得体原则、赞誉原则,又违反了慷慨原则。她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态度叫人敬而远之。从她的对话中,我们完全可以得知她的脾气秉性。当她得知达西与伊丽莎白订婚的传言之后,她气急败坏地找到了伊丽莎白。其语言恶毒,极尽讽刺之意:“I will not be interrupted. Hear me in silence. My daughter and my nephew are formed for each other…you would not wish to quite the sphere in which you have been brought up.”
首先,凯瑟琳夫人指责伊丽莎白在她说话时候不允许被打断,伊丽莎白只能安静的去听,她的架子十足。同时,语言当中无一不在表达利己的观点。一边表明自己身份显贵、地位卓越;一边又讽刺伊丽莎白出身低贱、门楣寒微。她先是间接讽刺,接着情绪高涨,直接变成语言攻击。凯瑟琳完全没有考虑听话人的感受,反而自己一点没有受损。这里可以说违反了谦逊原则与赞誉原则。对于一个身份尊贵的人来说,她本可以慷慨大方、彬彬有礼,殊不知她竟是这般嘴脸。奥斯汀运用了这样极尽讽刺的语言来描绘凯瑟琳夫人的形象,一方面,表达出伊丽莎白无畏权贵,坚守本我[13];另一方面,讽刺了当时18 世纪末至19 世纪初贵族联姻的荒唐可笑。笔者认为,奥斯汀并不仅想要通过对话营造出幽默诙谐的喜剧气氛,更多的还是希望读者可以反思,做到真正地为爱而爱。
同情原则指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使厌恶减少,令同情增加。在同情原则的违反上,纵观全书,没有比在第三十四章中达西表白被拒的那一段对话更加经典了。在对话中,两个人的语言都很激烈,尤其是伊丽莎白。我们可以分别从两个人的语言分析其反讽的效果。
“I have no wish of denying that I did everything in my power to separate my friend from your sister, or that I rejoice in my success. Towards him I have been kinder than towards myself.”
这段对话中,达西直接表明自己故意拆散了宾利先生和简的爱情,而且完全乐于自己的优秀成果。显然,他没有考虑伊丽莎白的感情,并没有认为这不符合常理。他的理由虽然得当,殊不知完全误解了简的心意。这句话可以说完全激怒了伊丽莎白,两人的会话达到了明显的对立。
在后面伊丽莎白拒绝达西时语言一反常态,直接打破礼貌原则:“From the very beginning…your arrogance, your conceit, and your selfish disdain of the feelings of the others…I felt that you were the last man in the world whom I could ever be prevailed on to marry.” 伊丽莎白运用了“arrogance” “conceit”和“selfish”等贬低性的语言,将达西的面子一扫而空,甚至说如果世界上只剩达西一个男人自己也不会嫁给他。这是对一个向自己求婚的男士莫大的侮辱。这段经典的会话中,礼貌原则的违反十分明显。两人都站在了彼此的对立面上,使对方更加厌恶彼此,双方都达不到同情对方的目的。奥斯汀设计了这样的桥段,无疑加大了小说的戏剧性,加深了两人的误会。达西的傲慢自大与伊丽莎白的固执偏见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14]。这不仅讽刺了两个人性格上的截然不同,更多的是嘲讽当时社会不良的爱情观、价值观。奥斯汀的语言尽管经过了几个世纪,其感染力却丝毫未减,反而弥足珍贵,值得后人反思。
《傲慢与偏见》作为英国著名文学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英国当时资产阶级普遍的爱情观、 婚姻观和价值观; 反映了18 世纪末至19 世纪初的英国事态风习。小说情节曲折,富有喜剧性。语言流畅、机智幽默。奥斯汀以精湛的技巧揭示了生活的悲喜剧。笔者通过通读原文,从礼貌原则入手,详尽地分析书中的一些经典对话,再次领略了奥斯汀的语言魅力。通过分析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对话,以及班纳特先生和凯瑟琳夫人的话语,探讨了其中蕴含的反讽之意。从礼貌原则的违反可以看出,说话人都是由于某种目的的诱发导致违背了礼貌原则。他们违反原则的大多数原因是出于对听话人的讽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违反礼貌原则,达到讽刺别人、受益于己的效果。奥斯汀设计了这么多的反讽桥段,大大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在那样一个封建的年代,敢于挑战权贵、蔑视阶级,恐怕也只有奥斯汀能够做到了。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当代大学生应该确立何种婚姻观、爱情观以及价值观?他们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时,能否做到言语礼貌,实现诉求?面对人物、事物表象时,能否静下心来,多看、多听、多想?想必这是当代每个大学生都应该考虑的问题,这也正是《傲慢与偏见》的价值所在。同时,我们也相信在汉文化的培养和熏陶之下,祖国的有志青年能够在人际关系中合理的运用礼貌原则等其他语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