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探究

2021-03-07 11:02董前程朱雨娴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6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道德

董前程,朱雨娴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近年来,各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与实践始终没有松懈,但思政课教育理念与授课方式仍然不能满足、适应新时代的历史阶段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作品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道德思想,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儒家思想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融为一体,“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2]。

1 《论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如今,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其实质是各国、各阶级价值观的对峙。因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极为重要并且刻不容缓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3]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能够从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论语》中找到它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光芒。

1.1 平等

孔子提倡的平等思想是以人性论为根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者,生也,人类生于此,源于此;“近”者,强调“同”。孔子这一表述当中凝结着朴素的平等观念,每个人不论身份或高贵或低贱,其与生俱来的人性本质决定了所有人都享有道德上的平等权利。

虽说人生来在本性上是平等的,但后天的“习染” 造成了人与人的差别。因此可以通过 “有教无类”,即”改善“习”的途径和方式,来使人受“君子”的熏陶而不入“小人”的歧途。这种平等的教化观念,与当今提倡的基本人权之受教育权是一致的。

1.2 诚信

诚信是儒家道德规范体系当中最基本的,也是儒家伦理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范畴之一。诚信意为诚实不欺骗,要求每个人必须做到心口一致、言行一致。

诚信是做人之本。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五軏,其何以行之哉! ”诚信能够促进个人修养水平的提升,并且也是个人成就事业、安身立命的法宝。

诚信是交友之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在人际交往中,对人忠诚、诚实无欺、遵守“信”的原则,这是对人的道德行为提出的具体的实践要求。

诚信是立国之基。“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在孔子看来,任何大事都比不上百姓的爱戴和信任,体现了人心与国家政权之间的辩证关系。

1.3 友善

友善以“孝悌”为发端,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和“友爱兄弟”是构建仁爱社会的开端与起点。“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一直看重人和人之间的融洽相处之道,君子交往的本质就是协调人际关系,而与人为善、成人之美方为与人相处的基本要义。《论语》中还记载道:“德不孤,必有邻。”“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友情不是消解心中仁义道德的借口,而是为了辅助仁义。

1.4 和谐

1.4.1 人与人的和谐

孔子把“和谐”一词当作人与人之间基本道德关系的模范,并用“仁”“义”“礼”“智”“信”对君子的道德性格进行合理约束。

“仁”强调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关爱他人,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标准。“义”则是君子处理人际关系的价值标杆。孔子认为调整人际关系的第一要义是要有正确评判善恶的标准与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礼”是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具体表现。这需要人们按照规范、准则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得体、和谐等要求。如果人们能够彬彬有礼地被喜欢,摩擦矛盾随之减少从而和谐生活。“智”是在人们交往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理性的一面,即能够分辨善恶,并且坚定地选择慈悲和正义。“信”作为君子交往中必须坚守的精神和道德层面的信仰,孔子强调人们要注重诚信和诚实的品质,做到遵守约定、言行一致,且具有长期和稳定的特质。

1.4.2 人与自然的和谐

孔子对于“自然”这样描述道:“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生万物,自然为人类带来馈赠。因此,我们必须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理解自然、利用自然和变换自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行逆天的举动,违背所谓的天道、命运,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1.4.3 人与社会的和谐

家国一体化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显著特征,“家”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孝”作为“百善”之首,是道德的核心同时也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

“孝”意味着孝敬、尊敬长老,是更低的世代对上层的尊敬和服从。它强调个人对于家庭的重要性,突出彰显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孝”不仅是家庭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和国家的问题,孝敬和忠诚维持着整个社会的秩序。

孔子的“仁学”精神集中在“和为贵”这一点上,而且它可以推广到人们在国家、 宗教和文化之间的友好相处。如果能够遵循、遵守此规则,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就会更加理解对方,从而减少冲突和战争,所有的争论都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去解决。

2 《论语》中的思想政治方法和原则

2.1 因材施教法

因材施教法可谓《论语》中最经典的教育方法之一,既符合唯物辩证法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求,又是思政教育教学的核心手段。

《论语·先进》中载: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兼人,故退之。”“因材施教”强调教师在教学时要观察学生的特点及性格,以此为入手点,以便施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育。此方法实施的关键点在于教师对学生要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如果教师忽视学情,将学生的禀赋、性格、能力、爱好等特征“一刀切”,那是很难收到良好效果的。

2.2 启发诱导法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是通过教师开导后,学生对不清楚的问题有了正确认识。而“启发”是经过了开导而有所领悟的意思。“启”是前提,“发”是结果。

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思维方向上体现 “内因论”,认识主体是学生;在操作方法上,通过教师活动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适时地循循善诱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如果学生处于“知一而不能推三”的状态,就避免灌输式教学;当学生处于“知一而能推三”的状态,教师就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思维阶段。同时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应适当,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新的知识,以此来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熟悉事物去阐发深奥、深刻的道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层次性,使学生真正做到“好学”“乐学”。

2.3 学思行结合法

学,即提高道德认知的过程。博学是笃行的基础与重要前提,“学”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为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与反省来达到完美、“善”的境界。

思,即慎思,将道德品德认知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才能不惑;“学”也必须通过“思”这个路径,把间接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将外在的道德理论转化为内心信念。

行,即笃行,是“学”和“思”的落脚点及归宿。“行”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其本质在于学以致用。只有学得好、做得好,才为真知,做得不好不算真知。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理论,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他们成为言行一致的人,注意教学实效。

2.4 时度统一法

时度统一法,是《论语》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时机和限度把握的要求。“时”是时机,“度”是限度,时度统一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适时也要适度,二者统一于教育过程与实践。

《论语》中讲道:“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过犹不及”等,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注重合理的量的积累,也要注重达到质变的临界点——“度”的把握。时度统一法重视教育时机的把握,包括社会环境氛围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两种内外时机,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捕捉时机的敏锐眼光,同时看准时机、用好时机。在这一过程中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欲速则不达。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过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不能超越违背一定阶段的具体现实。

2.5 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就是教师希望通过鲜活、生动、现实的案例,从人本身出发,发挥模范作用,由人到思想政治教育。颜渊对于孔子的德行感叹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是弟子们的榜样;同样,弟子们相互之间成为彼此的榜样,比如,颜回是仁的榜样;颜渊是德行的榜样;子贡是言语的榜样等。“见贤思齐焉”人们总是希望自己可以与贤人并肩。所以良好的榜样能够为个体自身发展提供参考目标,有利于个体向上向善的成长发展。《论语》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4]。”由此可见,身教相比于言传更为重要。虽然利用言语灌输的讲述法在思政课堂上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教学方法,但是如若教师自身品行不端、言行不一,其教育的可信度将大打折扣。在确立榜样的过程中,要注重榜样是否具有典型性、客观性以及多样性,要注意从不同领域找不同人物。

3 《论语》对当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与意义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对《论语》进行重新认识和解读,从中探讨出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好实施的教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

3.1 因材施教,实施个性教育

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等规律,他们在不同的阶段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思政课教学方法守旧、课堂枯燥乏味成了思政课堂的刻板印象。同时,互联网时代源源不断的网络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的涌现,猛烈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

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当坚持以“生”为本,“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多用几把尺子衡量学生,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作用。教师要看到并承认学生之间差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除此之外,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动向以及行为走向,拓宽和开辟反馈渠道,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从而为后续“三观”的培育或是其他重要思想政治工作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

3.2 循循善诱,开展自主学习

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逐渐提高,其认知结构也随之发生转变,加上他们接触到的信息多样化、复杂化,内心矛盾纷呈。如若教师不加以及时引导,极易引起心理上的问题,甚至会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应抓住教育时机进行疏导工作,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促进教育针对性以及人文性的提升。

教师应继承与发扬孔子启发善诱的方法来激励学生对于学习的自觉态度和主动行为。通过多样、有效、 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手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提高教育实效。作为引路人和解惑者的教师必须要不断加强自身对教材的掌握程度,明确教学逻辑,制定与学情相符的教学方案,“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5]。

3.3 感染渗透,身正为范

社会的突飞猛进下藏匿着成败、机遇与挑战,教师若是不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阶段给予正确的方向引导,其道德品质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可能会偏离正确航道。因此,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 具体化、 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6],“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不失为一种良策。

隐性教育在特定时候比显性教育更有效,教师需根据客观情况及时转换、调整思路或方案。隐性教育应贯穿于课堂内外,做到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双管齐下。首先,就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必须在认识和掌握课程理念与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等手段营造课堂氛围,及时捕捉课堂上出现的灵动课程资源。

其次,重视课外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如定期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制作校园文化墙、举办诗歌朗诵和书画比赛等活动,从行为、价值理念、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入手潜在地影响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品格。

同时,应当注意到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的组织与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对,言行举止都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教育。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道德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论语·为政第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