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文化心态的现状分析与价值引导

2021-03-07 11:02李成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6期
关键词:心态群体时代

李成蹊

(山东大学 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山东济南 250100)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力量,同时也是社会最为敏感的群体。考察分析大学生文化心态的现状,并根据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价值引导和优化提升,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1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心态的现状和特点

新时代大学生属于成长性群体,既有就读学生的一般性特征,又和就业青年、无业青年等有相同之处。据调查[1],大学生群体在生活幸福感方面明显高于就业和无业的其他青年群体,并且由于成长性群体的内在原因,幸福感呈较好的上升趋势。从社会地位来说,大学生群体在整个青年群体中处于中等位置,大学生对于自身社会地位评价处于合理范围,但对于十年之后的社会地位预期较高,说明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公平评价和社会满意度都呈现较好趋势。在现实社会观方面,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的信任度较高,大多数认为当今社会还是公平的,同时认为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太大,这是当前大学生群体社会心理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群体的文化心态受网络的影响较大,认为网络是表达观点、抒发情绪的重要渠道,以及谈论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重要平台,同时大部分大学生支持政府加强网络管理的措施,希望舆论环境和网络环境得到改善。相对于舆论管理,大学生群体更加关注对于社会收入的公平干预,认为政府应该将更多精力用于提高社会成员收入、缩小收入差距问题。

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可塑性强,对于传统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都有较为敏感的体验。对于传统社会中男性以事业为主、女性以家庭为主的观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认同逐渐降低,认为男女在事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简单以性别来判断,也不能以性别来作为衡量能力大小的依据。对于社会上曾经流传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观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认同也在降低,个体意识和独立性明显提升。整体而言,大学生群体对于现代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是积极向上的,同时也不再盲目相信西方价值观,尤其是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标榜的“民主”“自由”等观念产生怀疑。对于国内社会发展的信心逐步提升,个人平等意识和独立意识等普遍加强,希望通过个人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对社会整体的良性发展充满更大期待。

大学生群体对于宏观形势和个人前途的文化心态心忧参半,对于国家民族的宏观展望充满信心,对于个人发展前途较为担忧。对于个人创业和信心不足,相对于个人创业的不可预测性,大学生群体对体制内的稳定性更加青睐,公务员、事业编、国企等更受关注,外企、私企、个人创业等逐渐失宠,很多大学生对于个人职业规划并不明晰,稳定、舒适等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首选考虑因素。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大学生群体面临着就业难、住房难等多重困扰,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等也趋于保守、稳健。经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抑郁率检出率在2.5%以上[2],并呈现增长趋势,由此可见,心理问题是目前影响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教育改革、生育制度改革态度方面,大学生群体的反应不一,对于三胎政策反应平淡,对于未来的育儿压力充满焦虑。对于教育“双减”政策反响积极,希望能够解放儿童,促进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新时代大学生群体较之以前更加自信。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及之后中外对比的情境下,大学生亲身经历了国家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爱国主义情感和价值认同得到全面提升,认清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谓的“民主”“自由”“平等”等本质上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文化自信得到提升。虽然大学生群体仍然带有一般社会学意义上的心态趋同特点,但新时代大学生的个体化特征和个性化差异明显提升,很难再用一个标准或模式去衡量和判断某个大学生的文化心态。来自不同地区、家庭和专业的大学生群体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和文化个性,但总体能力更强、思想更活跃,无论是选择就业、深造或出国,都体现出更为独立的思考和更为坚定的目标。新时代大学生对于价值观的选择和认同具有“混合型”的特征,对于传统和现代的价值观有着选择性继承和发展的特征,同时对于物质和精神的追求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标准,总体而言都比之前有所提高。新时代大学生从国家民族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追求更具现代理念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追求更高品质的物质、精神和文化生活,同时也追求更具个性化、理想化的文化品格。

2 新时代大学生消极文化心态的实质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西方文化思潮传入国内,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对青年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社会转型期的复杂环境加速发展,大学生群体在面对复杂社会环境和多元文化碰撞中必须做出价值选择,青年亚文化现象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现象之一[3]。其中,消极、颓废的文化心态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新时代大学生消极文化心态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实质上是一种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相结合的亚文化心理。众所周知,中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大多为独生子女,这一现象容易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一种孤独感和亲密感相互存在的矛盾社会心理,而其中的颓废感和消极心理有可能成为大学生群体提升归属感的因素之一,“自嘲”“反讽” 等都可能成为大学生寻找文化认同的基本途径。这种现象在20 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电影电视中都可以找到例子,比如,周星驰主演的喜剧电影、葛优主演的喜剧电视剧,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青年群体的这种亚文化心理。不仅是青年人和大学生群体,整个文化界在20 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来都在争论“人文精神”危机及其应对,文学界讨论“再启蒙”的声音不绝于耳,王朔的小说《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看上去很美》《无知者无畏》等对价值虚无、青年颓废的描写入木三分,出产了著名“葛优瘫”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也是王朔参与策划编辑的作品。其实,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这种价值的虚无感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鲜见,也不是青年大学生的专利,而是一种人类心理状态和心理需要,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甚至在某些历史时期,这种消极心态由于具有解构文化的功能而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在现代社会,社会转型和文化发展是多种力量综合角力的结果,旧的文化解构和新的文化新生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其中就有青年文化的重要作用。青年亚文化具有多元文化功能,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青年文化的推动。按照马尔库塞的理论,现代社会容易形成“单向度”的人,即缺乏反思和批判精神的人,而能够提出质疑和反思的人才是“双向度”的人,才是完整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青年大学生冲劲十足、活力无限,常常愤世嫉俗、不满现状,容易对现有制度、规则发起质疑和挑战,具有很强的解构文化的特征,因此具有文化的多重性。在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面对封建制度、旧文化的桎梏,“五四”青年接连发起文字革命、白话运动、文学革命等一系列社会和文化运动,对旧世界的打破和新社会的建立具有积极意义。当然,在新时代新阶段,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第二个百年的历史阶段,青年文化要发挥更为积极和重要的历史作用,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的那样——“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4]。只要正确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就可能发挥出更强的想象力和更大的创造力,消除青年亚文化带有的消极因素,激活青年文化的活力因子和青春动能,转化为能够为社会发展和产业进步所需的积极动能,产生新观念、新思想、新风格。

影响新时代大学生文化心态健康发展的因素很多,近年出现的“饭圈”文化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饭圈”现象和“饭圈”文化是资本控制下的文化乱象之一,也是粉丝文化、粉丝群体成长过程中暴露出的负面现象,同时还有网络平台管理漏洞和监管缺失等过度现象,还存在网络暴力、非理性消费等问题,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心态面临的严峻挑战。文化生态是一个社会综合发展的产物[5],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要素共同形成一定的规则和习惯,满足不同群体、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的精神文化需要,这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多元共生的关系,符合大自然、 人类社会和个体心理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本逐利性的需要,单方面的经济驱动可能会为了个别利益、 眼前利益而忽视群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造成社会、文化和精神上的损失,这就破坏了文化生态。“饭圈”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消费文化,而且是野蛮消费、非理性消费的文化代表。表面看来,“饭圈”似乎也是一种生态“文化”,因为它也有各种因素构成,如粉丝、明星、平台、资本等,但是联系各要素之间的资本逻辑和商业逻辑暗合的是资本属性,明星的价值在资本眼里呈现的是商业价值、衍生产业价值,而不是明星作为“人”或者艺术家存在的价值,其中的精神价值并不是资本看重的价值。粉丝对于明星的崇拜和追捧,资本所看重的是其中的粉丝经济,而不是粉丝所奉献出的真情实感或真情投入,精神文化在这里受到了冷落甚至戏弄。平台在资本眼里就是可以任意操控的工具,在需要的时候甚至可以放弃底线和操守,个别平台甚至不惜以身试法、突破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危害公共道德和信息安全。各种网络炒作、舆论控制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不良影响,偏离了文化的轨道和文明的范畴,对新时代大学生文化心态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文化心态。

3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心态的引导调整和精神重建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心态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内容,同时具有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在当前社会不良文化的多重挑战和诱惑下,必须对大学生文化心态加以教育引导和调整重建,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心态。

首先,加强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和引导,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引导大学生群体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前面提到,新时代大学生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亲耳听到和亲眼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消灭了全世界最大的贫困人口、 实现了自古以来从来没有的伟大成就,发自内心的自豪自信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问题,指出要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因此,必须从政治高度去认识和加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心态调整和教育引导,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实践中去全面落实,从教育教学、服务社会、创新创业中去探索。

其次,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责任教育,落实推动“四史”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历史是最好的镜子,“四史”教育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具有深远意义,同样也能端正新时代大学生文化心态,使其正确对待现实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建党100 周年大会等重要场合多次强调,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成现实[6]。青年大学生的文化心态直接关系到青年一代的精神面貌和成长状态,通过“四史”教育能够让大学生认识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加强对于历史和现实的理解,不断勉励自己奋勇向前。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青年的培育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重新定义了青年的时代含义,号召青年勇担时代重任,成为“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大学生应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增强自身政治修养和文化素质,发扬历史优良传统,将个人的理想命运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将个人家庭幸福与国家民族富强结合起来。

最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为青年大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7],在知识教育不断更新的基础上,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德育体系,建立“五育并举”的协同育人体系,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学业压力、婚恋压力等多重问题,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建立重点人群疏导服务体制。在国家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过程中,要建立青年发展的绿色通道,满足青年大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未来生活的追求,建立从就业、创业、结婚、购房、生育、教育、社保、养老等一条龙的大学生服务体系,尤其是困扰青年大学生最多的住房、子女教育等核心问题,研究制定精准化、差异化和常态化的青年服务体系。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改进主流媒体的内容和形式[8],提高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为新兴媒体提高权威有效信息,规范优化信息平台,引导约束网络意见领袖,整治“饭圈”现象,建立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心态群体时代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