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国际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3-07 11:02卢竑段宁贵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6期
关键词:汉语心理学生

卢竑,段宁贵

(1.右江民族医学院 国际语言文化教育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2.右江民族医学院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随着我国的综合实力日渐崛起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来华留学规模增长迅猛。据教育部最新统计,2018年共有来自196 个国家和地区的492 185名外国留学人员,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其中广西就有15 217 人[1]。教育部于2018年也适时发布《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文件,明确提出国际学生要加强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提升来华国际学生语言及跨文化能力,达到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2]。广西各高校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占据接壤东盟各国的地理优势,在国际学生教育方面呈蓬勃发展之势,这一方面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和知名度,另一方面也为高校的国际学生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几乎每一位来华国际学生都要经历跨文化心理适应这一过程,适应失败则会使他们情绪和心理上出现各种问题,还会影响学业的顺利完成,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国际关系[3]。因此,来华国际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性是摆在高校面前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1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现状

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 这个概念,学者J.w.Powell(1883)第一次把它用来表示“来自外文化者对新文化中的行为模仿所导致的心理变化”。当代文化适应领域的著名心理学家Berry 认为“文化适应是伴随着不同文化间接触的文化的和心理的改变”[4]。Ward 等(1992)将文化适应划分为两个方面: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而孙乐岑等(2009)认为文化适应包括社会适应、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3 个部分。我们认为社会、文化和心理对于个人来说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在跨国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由原文化群进入异文化群体后,依据东道国的社会文化情况调整和改变自己以尽可能达到身心平衡,所以本研究以研究跨文化心理适应为主,重点了解国际学生的心理适应压力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东南亚地区共有11 个国家,有10 个是东盟结盟国家。2015年以来,广西已经成为全国招收东盟国家国际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该研究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该校地处广西西部,在地理位置上与部分东盟国家接壤。学校从2001年开始招收国际学生,经过多年积累,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培养体系。目前,在读全日制国际学生近300 人,他们将接受1年的汉语预科教育和4~5年医学相关专业的本科学历教育。

2 调查对象和研究内容

该研究以右江民族医学院在校的东盟国家国际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前期问卷调查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5],最终确定与广西地理位置最近、学生数量多的4 个国家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计31 人。问卷利用会议集中期间统一发放开放性问卷,收回并录入数据,经查全部问卷有效。样本生源国有越南(14人)、老挝(7 人)、柬埔寨(6 人)、泰国(4 人);女生21人,占67.7%;男生10 人,占32.3%。年级分布为预科班6 人,大一学生5 人,大二学6 人,大三学生5人,大四学生6 人,大五学生3 人。

为研究东盟国际学生心理适应规律以及影响心理适应的具体因素,我们把研究内容归纳为:语言障碍、学业压力、物质压力、社会生活压力、遭遇歧视等方面,具体如下:(1)语言障碍:语言关是每个走出国门的人必须面对的难题,也是旅居异国遇到的最大难题。国际学生的语言障碍主要体现为听课、课堂讨论、作业,日常生活交流、交友等方面;(2)学业压力:现实与预期的相符程度,教育方式、教学环境适应;(3)物质压力:物质上或生活方式上的压力,原因是家庭支持不足、所在国对国际学生工作机会的限制,学费、食宿、交通等;(4)社会生活压力:远离家人和朋友、个人性格、交友能力、社会生活方式的不同和文化差异;(5)歧视:主要体现在交友或学习方面。

因此,我们的开放性问卷除了设置4 道基本信息问题外,主要提出10 个简答题由国际学生回答。经过统计和文本分析,国际学生除了回答“是否”或“同意不同意”外,还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我们也由此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3 跨文化心理适应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依据前期问卷调查情况,我们按照语言障碍、学业压力、物质压力、社会生活压力、遭遇歧视5 个方面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3.1 语言障碍问题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国际学生把语言沟通排在首位,70%的国际学生表示刚来学校时听不懂、不会说也不会写。该校招收的国际学生中,汉语水平为零基础,学生们没有接触过汉语,即使有几名是华裔学生也是没有汉语基础。众所周知,汉语难学,汉字更甚,汉语学习是摆在学生面前的巨大鸿沟。学生学习完汉语预科班课程,考试通过HSK4 级后进入医学专业学习,语言障碍仍然是个大问题。一些学生反映教师讲得快,普通话又不标准,使他们听不懂上课内容,也有学生建议应该考过HSK5 级以后才能进入医学专业学习,否则会因为语言问题跟不上。还会导致师生沟通不畅,作业不会做,考试不合格等问题,进一步加大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难度。不过有部分高年级国际学生表示前面两年语言是最大的困难,后面几年则变成医学专业内容学习的困难了。

3.2 学业压力问题

周雪婷等(2019)调查发现约一半的来华国际学生由于学业考试压力,其内心产生紧张与焦虑感,因而在心理层面表现出轻度抑郁[6]。全世界范围内医学教育一直是比较严格的,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同时,医生也是高收入群体,社会地位较高,职业规范要求多。经调查,77%的国际学生(24 人)是自己想学医学专业,觉得医学很有趣,因为喜欢就自愿选择来中国学习; 其余学生(7人)则是依照家长的意见来学习,大概是因为获得了奖学金、喜欢学校环境而来完成自己的学业。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有着明确的专业选择和职业方向,学习动机比较正常,研究进一步发现留学动机强的国际学生更适应东道国教育环境。

按照该校的管理制度,这些国际学生的医学专业课程是与中国学生合在一起,形成混合班,按照中国学生的正常教学进度开展教学的。一般情况下,一个班级60 名学生中大概有5 名是国际学生。大部分国际学生觉得医学课很难,听不太懂,也没人帮助。除了上述的语言障碍导致学业压力大外,他们反映医学专业知识多,课程繁重,要记忆的名词多,很多医学名词不认识;作业不会做,压力非常大;课程安排上,每天的课都排得很满,还要去临床观摩、实习,导致疲于应付课程练习和作业,没有时间自己主动学习和思考,可见,国际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中国学生更大。有些国际学生觉得某些教师态度不好,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关注;也希望得到学生的帮助,互相学习。另外,有几名学生反映说没有自习室学习,希望学校开放一些国际学生专用的自习室,方便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安排学习。

由于专业学习存在的困难,有12 名国际学生想过换专业或放弃学业,其原因主要是语言障碍、医学专业太难学,听不懂课,考试不通过。有一名学生想换到非医学专业,也有学生担心回国不好就业。但大多同学能坚持学医,不想放弃学业。

3.3 物质上的压力情况

随着中国政府奖学金力度的加大,所调查的学生中,有27 名国际学生获得奖学金资助,其余4 名为自费生。所有学生在经济上压力不大,不过大部分有奖学金的学生表示奖学金不够用,还需要找父母解决生活费问题。有学生反映这里物价比较高,需要省着点用,希望学校多给点生活费;也有学生表示不会要父母的钱,自己想办法赚钱解决生活费;其中一名国际学生说每天只吃两餐,以减少开支。而4 名自费生均表示没有压力,自己能解决这个问题。

针对学校的硬件条件和设施方面,90%的国际学生选择满意或比较满意,没有进一步的意见或建议,10%的国际学生认为学校条件一般。据悉,学校专门建了3 栋楼给国际学生教学和住宿使用,各类设施齐全,4 名学生一间宿舍,配套厨房和卫生间,安保服务周到,得到了国际学生们的好评。在饮食方面,大部分国际学生表示不太适应中国的饮食,食堂的菜比较油腻,通常自己在宿舍做饭。另外,有国际学生抱怨该校所在地没有国际机场,从家里到学校只能先坐飞机再坐火车中转,不太方便。

3.4 社会生活压力问题

学校所在地百色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与这4 个国家自然气候相近。23 名国际学生(74%)认为在学校里的生活方式与本国没有什么区别,部分老挝学生反映有些差异,但影响不大,条件比自己国家好很多;只有少数泰国学生表示完全不同,认为饮食方面差别大,不太习惯。

而在文化异同方面,21 名国际学生表示差异不大,其中越南学生全都认为没有差异,泰国学生认为差异比较大,中国文化礼节性不强,但也可以接受。由此可以看出,这4 个国家共享东方文化,适应不存在太大困难。

王晨等(2019)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远离家人和朋友来到中国学习后,70%的国际学生表示经常想家,29%的学生因想家而哭过,其中女生占大多数[7]。而我们的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反映在这里生活挺好的,只是第一次来中国时哭了一次,后面就没有了;几名学生表示离家不远,没那么想家,放几天假都可以回去看看; 一名学生表示不想家,但想家乡菜;一些学生则随着来中国的时间加长,慢慢适应这种生活,没那么想家,有时可以和家人视频聊天。

交友方面是国际学生表现出的一个较大问题。在课堂上,能帮助他们的中国朋友、同学较少,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交友能力也不理想。有学生说希望交到中国朋友陪他去逛街买东西,有名学生则表示自己比较内向,不懂人际关系,容易被忽略。一些国际学生认为难以和中国学生成为知心朋友,更倾向与自己的同胞交朋友。

3.5 社会歧视问题

绝大多数(29 名)国际学生一致认为没有遭遇歧视的经历,有学生认为中国学生比较好奇,并想了解他们,而仅有2 位学生说遇到过歧视情况,其中1名学生反映遭歧视的原因仅仅由于自己是外国人。这一结果令我们感到意外,经分析,我们认为这4 国国际学生外貌和服饰上与普通中国学生并无太大区别,而且百色作为临边城市,与外国人交流合作频繁,本地居民热情好客,对外国友人能保持一个平常心态进行交往。

另外,国际学生从第二年开始插入中国学生班级,这时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汉语水平和文化融入水平。而且教师及管理者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同等对待,因而极少发生歧视的情况。

综上所述,该次调查发现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3 个方面: 一是绝大部分国际学生存在语言学习及沟通障碍; 二是大部分学生在医学专业学习方面存在较大困难;三是部分国际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包括交友、个人独立性、情绪调节方面。

4 跨文化心理适应对策

针对上述3 个主要问题,我们对该校国际学生教育以及服务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4.1 继续抓牢基础汉语教学

加强国际学生思想教育和引导,积极推进汉语教学改革,保证汉语教学效果。根据我们的前期研究,学生汉语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42.86%的国际学生是在奖学金或学校规定等外在动机的驱动下学习汉语的[8],学生没有内驱力,必然影响学习效果。因此,一方面,需要配备专职国际学生辅导员,具体负责国际学生的组织、教育和管理工作,加强学风建设以及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汉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形式和手段,激发汉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优化形成性考核模式。总之,应抓好预科阶段的汉语教学,切实提高国际学生汉语水平。

4.2 强化《医学汉语》课程教学

加强《医学汉语》课程的教学与考核力度,推进落实医学汉语水平考试(MCT)制度。《医学汉语》课在国际学生的后续医学专业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毕竟HSK4 级只是基础级水平,要进行医学专业的学习,需要更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以促进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过渡与衔接,帮助国际学生从预科班顺利过渡到医学专业课的学习。

4.3 构建精准帮扶制度

国际学生进入专业后,所在班级成立学习帮扶小组,由中国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自愿帮助这些国际学生,对表现好的中国学生给予表彰。在住宿方面,可以尝试安排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混合住宿,有效促进文化的融合,也有助于解决国际学生一些生活上的困难。此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和管理者适当多给予关注,比如,在实验和作业等方面多加指导。

4.4 构建心理辅导联动制度

心理健康问题是国内大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华国际学生也不能例外。国际学生如果不能及时自我调整而又得不到外界有效的帮助,就会加重这些不适感,乃至引起心理障碍。班主任、辅导员与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应形成联动,充分利用教育大数据资源,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掌握相关情况并进行干预,重点进行心理辅导。

猜你喜欢
汉语心理学生
学汉语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赶不走的学生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