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路径探究

2021-03-07 11:02:54郭悦高云王红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6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儒家道德

郭悦,高云,王红平

(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 11016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就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多次亲切会见道德模范,为全党作出了崇德向善的表率[1]。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从古至今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不仅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首要条件,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儒家伦理思想中蕴含着重要的德育教育资源,对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1 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主要内容

1.1 “仁爱”与“诚信”

儒家伦理思想的内容丰富,体系庞大完整,其中“仁爱”思想和“诚信”思想是两个重要方面。“仁”字排在首位,也体现着“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观念。“仁”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仁爱”,儒家思想的所有论述及著作都是以“仁”为内核精神的,也是以“仁爱”为社会发展和人们道德修养水平、行为规范的最高标准和最高要求。这种仁爱思想不仅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宽人爱人,也提升到社会的高度,体现在“泛爱众,而亲仁”,同时,也要求人们要与高德行,仁德厚的人进行交往,体现自身爱众人的品德,学会明辨是非。《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句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等这些都能体现孔子的“仁爱”思想。儒家学派还十分重视诚信,从个人修养到人与社会间的行为规范都有着高要求,把诚信上升到道德极高的位置,不仅是儒家至高无上的哲学范畴,也是儒家倡导的修身之本。

1.2 “以人为本”与“集体精神”

孔子重视人的作用,强调主观能动性,人可以自己决定命运,不需要依赖虚幻的东西,不消极也不逃避,认为上帝鬼神的存在并不能改变和主宰人的福祸生死,鲜明的表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倾向。儒家的人文精神是针对个人内心的,是强调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天地宇宙万有的和谐,同时,与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宗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能够正确引导社会发展和个人提升。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许多观点是站在国家统治阶级的角度来思考如何进行社会的管理。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将人民利益与社会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摆在重要位置。儒家的普世伦理价值观也表现出一种理性思维。道德与理性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4]。两者均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注重集体主义与整体利益。

1.3 “精神追求”与“道德实践”

孔子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儒家伦理思想的重心在教育人向善、存善。生而为人,就要追求美和善,唯有如此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至乐。用内在的德性来抚慰人心,表现为内在和外在的精神超脱。冯友兰曾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过:“圣人之乐是他心境的自然流露,因为他已经上升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不再受困于任何外物。”即使在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只要崇尚乐观主义和精神追求,也可以自得其乐,超出功利性的层面,达到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儒家思想者在义利观上主张见利思义、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在理欲观上主张导欲、节欲。良好的道德风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自然形成,但儒家思想者仍然坚持通过亲身践行去努力实现。

2 儒家伦理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价值

2.1 有利于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

对于国家而言,文化乃国家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一定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创新性,儒家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德育资源,将儒家伦理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不仅能够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够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了解,对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要充分、客观、全面地认识儒家伦理思想,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全盘批判和一味接受都是不可取的,会思想桎梏,因此我们应秉承既批判又继承的态度,批判复古迷信等思想,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使其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相融合。

2.2 有利于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社会道德,大学生是反映社会公德表现的重要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公德的标准和整体面貌,良好的社会公德也能促进大学生走向社会后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在此意义上,我们必须重新理顺儒家伦理中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赋予社会公德的伦理追求以更加本初和基础的地位。在新的社会语境下,适当重构,重新找到两者共生发展的方向,以适应现代社会的伦理要求。将儒家伦理思想的合理内容与当今社会公德教育进行创新融合,促进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深刻把握儒家伦理思想在社会公德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2.3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育时代新人

当代大学生要真正成为社会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高校培养人才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德治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大学生正确且坚定的理想信念。例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样的修身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每个人可以通过修身思想在学习和生活上确定自我的生存方式和个体道德,如果每个人都能自发遵守“独善其身”,那么可以带动周围的人,学校也会呈现一片和谐环境,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给大学生正确的处理利与义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先人之见,有利于爱国主义的核心精神厚植内心,更有利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3 儒家伦理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德治教育的主要问题

现在在校大学生不止是95 后,00 后也已经大批地进入到我们的视野中来,他们作为20 岁左右的青年群体,虽有一定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判断辨别力,虽不会盲目认同新思想,但心理成熟程度不高,道德行为判断力尚有不足,思想还不够充分与成熟。如何在这个具有特定时代特点的群体中进行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教育和传播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儒家伦理思想缺少有机嵌入

高校中思政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目前而言,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中,一方面,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不多,儒家伦理思想教育更加缺乏,大学生对于学校开展的思政课并不感兴趣,有一部分学生甚至会有抵触心理,认为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与自身专业和生活大相径庭。另一方面,对身边的优秀榜样缺少挖掘,引领和示范作用缺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效仿,学生往往只是明白了道理,却无法进行实践。所以将儒家伦理思想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并同时提升其德育教学有效性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3.2 校园德育文化环境氛围存在不足

当前,全球化的进程影响着思想的传播与发展,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大学生群体能够在网上获取大量信息。而目前,大学生仍处于一个相对稚嫩的成长期,心理发展成熟度不高,对事物行为判断力尚未明确,很容易在各种思潮中迷失自我。高校方面立德树人的理念清晰,但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仍需加大力度。如校园活动还不够丰富,儒家文化所涉及的学生社团及活动组织占比过低,儒家伦理思想在校园中的传播力不够; 部分高校大学生功利性心态难以转变,道德观念淡薄缺失、以自我为中心等现象时有发生;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薄弱,未充分发挥学校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等。这些成为了在大学生德育中传播学习儒家伦理思想工作的严峻阻碍。

3.3 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儒家思想强调“知行合一”,光有理论灌输是缺少效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加深受众对伦理道德的理解力,使得效果加倍,学生的内心认同感也会增强。首先,目前高校德育课程中道德理论教育占主导,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脱节,德育工作内容浅显、重复、没有理论深度。有些学生把思政课作为“得学分”的渠道,死记硬背,临阵磨枪,只为拿高分,但个人道德素养并不与之相符,部分学生更是不予理会,考试及格就行。其次,对于儒家伦理思想研究的大学生也很少,学校给在校本科生开设相应的理论、实践课程种类稀缺,部分学校也尚未设置专门的伦理道德方面教材。最后,部分高校对于思政理论课的依赖性比较大,缺少实践教学。大部分学生更想通过实践教学或者生动资料来深入了解儒家伦理思想。由此可见,高校所提供的教学载体尚未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儒家伦理思想深入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尤为重要。

4 儒家伦理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德治教育的路径

4.1 发挥课程育人作用,推动儒家伦理思想进思政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将立德树人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立足点,学校和思政课教师提升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展开的关键一环,高校必须利用好这个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德治教育,对此,就对思政教师提出了相应的高标准的教学要求。思政课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于儒家伦理思想的研究,增强自身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儒家伦理思想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与时代发展相结合,选取相适应的儒家伦理思想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创新教学思路与授课方式,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另外在教材内容的编排和选择上要有所修改和补充,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中讲解儒家伦理思想德育对于道德发展的作用,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融入我国道德建设发展史的内容,增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道德自觉与道德自信。

4.2 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推动儒家伦理思想进校园文化

用儒家伦理思想武装与构建和谐校园环境。高校是培养高层次社会人才的主要阵地,环境影响人,环境塑造人,大学生道德素养与其所在的校园文化环境密不可分,所以校园中的德育文化建设显得十分重要。环境建设不单单指校园内自然、人文景观环境,也包括课堂环境、自然环境、网络环境、学习环境等。高校应该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要与时俱进,将儒家伦理思想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利用高校自身优势和各种资源,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建设。例如,举办学校内部间、校校联合等参与性强的大范围文化活动,举办高雅艺术进高校一系列活动,塑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对学生进行潜在的熏陶,在校园内建立文化交流场所或体验中心,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和求知欲望。另外,高校加强德治教育应该根据大学生群体特点,加强相关道德理论宣讲,开展德育论坛,鼓励大学生积极踊跃参加与发言。例如,增强对道德模范的关注,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示范作用,讲好道德模范的感人故事,激发大学生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同时,处于网络技术发达的新时代,社会媒体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风气进行正面渲染,对大学生进行正能量的积极引导。

4.3 发挥实践育人作用,推动儒家伦理思想进实践平台

儒家伦理思想重在践行,倡导“躬行践履”,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儒家伦理思想的实现路径就是理论指导的实践。它重修养、重践履,强调德性应落实在道德实践中。孔子非常重视实践,“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貂之邦行矣”,他认为君子应以济世安民为目的,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高校要注重儒家伦理思想的运用与实践,为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提供契机。例如,定期开展道德素质自我评价,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在更全面了解社会的同时加深对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思想的认可和共识。从日常点滴着手,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长此以往,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会得到质的飞跃。另外,要将大学生的各类德育实践活动与社会接轨,校内与校外联系起来,不能脱离社会及人群。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检验大学生已有道德认识的正确性,将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道德需要,促使大学生从道德认识向道德信念转化[6]。

4.4 发挥网络育人作用,推动儒家伦理思想进网络空间

当代大学生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将儒家伦理思想通过网络媒体渠道,以趣味的形式展现,不断加强关于儒家伦理思想知识的传播与教育,避免过分依赖于课堂理论教学。比如,充分发挥青年大学习以及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学习作用;成立儒家伦理思想宣讲团,让大学生对儒家伦理思想进行深入学习和传播。同时,利用书本中、现实中的案例展现榜样标杆进行模范教育等。以喜闻乐见、与时俱进的方式讲时事、讲热点新闻,在其过程中不断渗透儒家伦理思想所带来的良好规范;另外,充分发挥社会公德事件、正能量事件等的影响,通过积极运用新媒体的方式与儒家伦理思想相融合,让大学生群体意识到且在生活中实际运用儒家伦理思想,时刻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局面。

儒家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立足于现实的、充满了人文理性的哲学。即使时代局限性使儒家伦理思想并不完全与当下社会观念发展相适应,但不可否认,儒家伦理思想的正确合理内容为现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与提升提供了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儒家道德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哲学评论(2017年2期)2017-04-18 01:15:27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20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天府新论(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