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体育部 广东 珠海 519088)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科技日新月异,产业之间的融合成为时代的潮流和趋势,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更是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体育产业的繁荣不仅能够增强全民健身意识,也能为文化产业注入活力,文化元素的增加将为体育产业带来更多机遇。因此,体育产业应当借势文化潮流,积极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的活动,突出体育文化精髓,形成产业融合的新路径。
体育和文化活动能带给人愉悦的精神体验,体育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综合软实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体育产业为文化产业提供创意素材。创意素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包括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服务、文化用品等领域不乏大量来自体育产业的素材。例如,受众看到的以体育活动为题材的影视节目,《少林足球》、《功夫熊猫》等,既诠释了体育运动的文化和精神,也成就了经典的影视制作。再如,信息时代电子游戏琳琅满目,以体育活动为基础设计的足球、篮球、自行车、网球等游戏深受大众喜爱。正是体育产业所绽放的精彩画面,形成的精神震撼,使文化产业获得更多素材。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为体育产业搭建传播平台。信息时代文化传播途径不断增加,文化出版、传媒、影视等产业可以通过体育出版、体育媒体、体育影视等方式为受众传递体育产业的相关信息,例如,媒体直播的体育赛事,体育刊物介绍的体育产业动态,影视节目涉及的体育题材等,彰显了体育精神风貌,能够让受众从不同角度了解体育产业,融入体育产业。尤其是信息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播效率显著提高,受众面明显扩大,体育产业也因此获得更多繁荣的机会。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驱动,包括人们的文化诉求、信息技术革新、产业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推动、相关政策引导,都与产业融合密切相关。
第一,受众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也具有文化诉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受众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文化诉求,需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来实现。例如,当代人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加深,希望工作和学习之余参加各类运动活动,但又不想仅仅是单纯的体育运动,而是期待融入多种文化元素,所以体育和旅游休闲的结合迅速占领市场,很多新型产品和服务应运而生,个性化消费更为突出;
第二,信息技术革新。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创造了崭新的环境。借助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受众可以实现更高效的信息获取,并参与互动,因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体育产业的渗透增强,很多新功能走入受众的视野,例如,使用手机客户端观看体育比赛、了解赛事主题、订购门票、预定场地,不仅方便快捷,也使体育和文化的关联更加紧密。同时在文化领域,应用大数据分析研究,制造商能够更为精准地了解受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文化诉求,进而设计出相应的运动装备和配套产品,为受众的体验感加分;
第三,经济与社会功能推动。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都具有经济与社会功能,经济功能要求产业能够创造经济价值,社会功能要求产业具备服务社会群体的功能。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在价值定位、产品特征以及服务对象方面都有着较大的相似性,当前两大产业不仅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也需要更好地体现服务社会的功能,通过产业融合,实现跨界经营,有助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促成资源共享,两者相互渗透,相互推动,在打造规模经济的同时也能创建新的消费市场,满足受众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第四,相关政策引导。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将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促进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在政策指导下,体育场馆产业、体育传媒产业、体育文化设计产业等日益壮大,既满足了受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体现出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初步成效。
国际化、市场化为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带来广阔的发展机遇,但是两者在融合过程中也面临文化内涵不够充实、传播渠道有限、专业人才匮乏、环境有待成熟等问题。
第一,品牌文化内涵不够充实。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中,不仅需要体育活动为文化创意、编辑提供素材,也需要体育品牌具备充实的文化内涵。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一批民族体育品牌成长壮大,并走向国际,但从整体上来看,国内体育品牌在文化内涵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国外知名体育品牌不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在品牌的文化内涵方面也有着深厚的积淀,消费者在购买其产品时可以品味其中的文化元素,进而增强品牌认知与关注度。所以在产业融合过程中体育品牌的文化优势还应进一步构建;
第二,传播渠道有限。当前网络媒体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平台,并且能够与传统媒体有机融合。例如,电视媒体所热播的影视节目,可使用网络平台点击观看,其优势体现在互动性强、选择范围广,受众不需要受播放时间、空间的限制。相比之下,体育产业在传播中对网络媒体的应有相对有限,例如,很多体育赛事的播放仍然以电视媒体为主,尤其国际赛事的转播权方面,地方电视频道常处于被动。另外不少体育文化活动的宣传还较为分散,对网络媒体资源的利用率有待提高;
第三,专业人才匮乏。产业融合具有一定的侧重和选择,体育产业是两者融合的核心,为赋予体育产业活动更多的文化元素,专业人才的支撑至关重要。无论是体育赛事的品牌策划运营,体育文化活动的设计,还是体育文化的传播,以及相关理论研究工作,都需要专业人才注入智慧资源,产业融合需要更多既熟悉体育知识又精通文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例如,国际赛事的组织承办,创意体育产品的设计开发,都对人才的复合型技能提出较高要求,而现有的复合型人才较为匮乏,人才培养任务尤为兼具;
第四,环境有待成熟。产业融合需要以市场经济理论作为指导,建立起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所以产业融合的市场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政策、立法、标准都会对产业融合形成深层次的影响。虽然总体上我国已提出推动产业融合的基本政策,但是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的具体政策还在研究和制定当中,特别是引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还应细化;针对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法律法规需尽快出台;在产业融合经营的过程中离不开系统的标准规范作为支撑。
我国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新时期应当积极探索产业融合的路径,从文化内涵、融合的平台、人才队伍、融合的环境等多方面加强建设,从而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一,充实体育产业的文化内涵。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应当从内涵的创新入手,深入挖掘体育产业可以吸收的文化元素,打造富有影响力的体育文化品牌,从体育活动项目开发、体育节目策划、体育配套产品设计等方面充实文化内涵。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很多民俗体育运动既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地可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开发富有趣味性和观赏性的体育活动,例如,将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与体育活动嫁接,体验民俗历史,欣赏旅游风光,同时开展健身运动。体育节目也是媒介融合过程中应当创新的方向,精彩的体育赛事或是体育文化活动需要通过各种媒体平台进行播放,从而扩大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此外人们在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时,配套用品的设计也应更具文化特色,形成民族体育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搭建产业融合的平台。体育产业在注重文化内涵建设的基础上,应当加强对网络媒体资源的利用,构建产业融合的传播平台,使国内外各类体育赛事活动获得广泛宣传,满足受众通过网络平台观看体育赛事的需求,从而集中体育产业、文化产业优质资源,推介优质资源,使优质资源进入主流媒体,扩大体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各地还可综合本地体育、旅游资源,打造产业融合的平台,设计品牌体育赛事,组织休闲体育活动,展示不同地区的体育文化特色,形成各地相互学习、相互推进的氛围。特别是在全民健身的引导下,以社区为单位也可搭建产业融合的平台,将社区内各类体育活动与文化活动汇集起来,对基础设施、培训等资源进行共享,从而实现更广阔的体育文化传播;
第三,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人才是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核心推动力量,也是将两个产业的资源进行配置与应用的策划者、实施者。我国应从多渠道开展人才培养工作,通过高校教育、企业培育、文化继承、人才交流等渠道,培育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高校应从专业教育的角度,努力塑造具备体育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专业开设以及课程设置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企业应瞄准市场需求,组织工作人员持续接受体育产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培训,并与高校展开实践训练合作;对于传统的特色体育文化项目,我国应结合各地实际,注重专项人才培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渐紧密,我国也应积极参与人才交流,分析国外人才的引进现状,吸纳国际人才;
第四,培育产业融合的环境。新时期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的互利共赢,离不开宏观环境的支持。我国应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构建系统的体育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特别是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建立具体的实施办法,使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深入交流互动,扩展产业融合的路径,体现地方特色。同时我国应针对产业融合的潮流和趋势,制定相关法律规定,激励企业、集体、个人等发挥各自优势,主动参与产业融合,并约束市场各参与主体的行为,营造和谐健康的产业环境。在产业融合运营过程中,相关部门还应根据不同的经营内容、经营项目,建立健全体育与文化标准体系,完善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制度。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是国家的朝阳产业,随着社会进步以及人们文化诉求的增长,体育产业也需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产业融合成为发展的趋势。体育产业应当从文化内涵的充实开始,打造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并充分借助网络媒体资源,吸纳复合型人才,按照相关政策法规的指引,塑造产业融合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