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体育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02)
学龄前阶段,是学龄前幼儿身体形态表面发展和内在身体成分改变的黄金时期。对于整个各学段时期及其及成年后的体质健康水平有重要影响。体质健康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在先天遗传不可改变的情况下,后天生活环境、家庭养育、活动场合等不同方式的对其影响,产生了不同的质变化。因此,学龄前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未来国民体质和素质都会有重大影响。
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学段开始的前沿,幼儿园作为学龄前儿童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学前教育者必须要在生活条件、教育环境、师资授课、培养方式要形成整套完整的体系,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但目前我国幼儿园体育活动仍存在众多弊端,如有以下:锻炼手段老旧不创新、运动项目技术教学缺乏理论支撑、运动负荷不合理达不到活动要求、活动形式过于简单等,以上种种弊端就会导致幼儿园体育活动不能开展,幼儿的体质健康就会处于不变,甚至下降的状态,因此需要具有良性的科学运动干预方案投入,来打破窘境。
“幼儿期”是人心理发展的初期,是各种心理发展的时期,是发展的关键期,广大学者研究发展得出:这一阶段是幼儿素质结构发展最基础的阶段,关键是孩子的心理在“幼儿期”阶段就出现发展的萌芽,此时提高幼儿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就可以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打好基础。
学龄前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目前我国学龄前幼儿心理问题尖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童的心理问题日益显现。全球10%-20%的儿童患有一种或多种心理问题,而在我国这一比例达到了10%-30%。情绪和行为问题是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对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后期的心理健康都将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
我国学者左其沛先生将问题行为分为4种类型:过失型、品德不良型、攻击型和退缩型。1992年对中国22个城市2万余名儿童行为问题的协作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97%。目前中国各地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在6%-26%。目前在我国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相对比较严重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解决此阶段幼儿心理问题,促进其体质健康的发展。
针对幼儿身体素质第一,幼儿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素质是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结构范畴其中就包括“体”,“体”就是指“体质”包括人的身体素质,所以人口素质的提高需要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第二,幼儿身体素质将有效促进幼儿生长发育。身体素质是人生命运动的基础,生命运动离不开身体素质。人的一切运动都是在大脑皮质支配下,实现的不同形式的肌肉活动;第三,培养身体素质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学龄前幼儿身体素质。以日本为例,近来网上传出日本幼儿园身体素质课教学内容,包括侧体翻、下腰、跳马、高难度的倒立行走等,整个教学过程井然有序,整体力量和平衡把握得很好,训练有素,日本幼儿教育以体育当先,每天都有体育课,课程的设置让人意外。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的焦点聚焦和前移,过度的将高考学习压力向低龄幼儿倾斜,早教机构等一系列培训机构开始大肆发展鼓吹,过分凸显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部分家长追求培养孩子的全面能力,艺术特长兴趣班开始占据了孩子幼儿园假期时间,尤其是城市的孩子不是在上培训班,就是在前往培训班上课的路上,严重导致了家长在教育上的偏差,课外活动时间寥寥无几。并且在幼儿园学习期间,体育课程的内容产生了改变,为了考虑安全因素,时常出现课程取消、运动时间不充足、运动负荷达不到机体要求、运动密度不够等问题。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之间出现了相悖的矛盾,导致大程度的倾向文化艺术特长学习,必定会导致课外和课内日常体育锻炼时间就会被剥削,幼儿的体育锻炼时间不能得到必要的保证,“重智轻体”的现象出现,幼儿的体育锻炼课的价值就无法得到体现,作用不能突出,幼儿的体质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国国内大部分研究幼儿身体形态的指标都采用身高、体重、坐高、胸围、上臂部皮褶厚度等,针对身体素质,会采用众多动作练习手段来测试和提升身体素质,改变幼儿身体形态。速度性项目、技能展示难美性项目、力量性项目等,由于运动项目的特性,所着重练习的部位不同,所以产生反应不同。目前针对各地区幼儿身体形态的监测发现,都略有下降,导致下降的原因可能有电子科技产品的普及、家长过度的限制孩子活动空间区域、不健康食品的食用,缺乏体育活动锻炼等原因。幼儿期是身体形态的发育高峰期之一,是除了青少年期之外的关键时期,对此国家以及专注对此方面的研究应该关注,许多学者采用运动干预手段对幼儿身体形态进行改变,例如技能展示难美性项目对幼儿的肌肉结实度、心肺功能都有很大影响,少儿体育舞蹈对幼儿身体、体重、胸围三项指标的影响效果明显,对幼儿腹部皮褶厚度指标的影响效果比较明显。除了以上运动项目之外,还有游泳、跆拳道等都收获了不菲的训练效果,运动方案干预可行。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凸显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育是孩子正式脱离父母进入社会大家庭的第一个关口,从个人进入到集体生活的第一个关节点,在幼儿阶段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使学生顺利适应小学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将社会适应行为的培养作为幼儿园小学教育的一个新的方向,在幼儿期为幼儿奠定一个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必将有利于幼小衔接其他方面问题的解决,促进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体育是群体性活动,包括了竞赛和日常体育教学。例如,球类竞赛,两个以上队员参赛,整个团队为了赢得比赛与对手进行斗智斗勇,对手与对手之间的角逐,技术之间的碰撞都能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拓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幼儿园体育课是体育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指导幼儿从事各种身体练习的基本形式。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之中,合作性项目的共同探讨,彼此之间的协作配合,项目间的“摩擦碰撞”,不管成功和失败,都促进和培养了整个团队的配合能力和个人的合作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交际。幼儿责任心、幼儿合群性、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三种能力核心指标上升。
国家重视体质健康发展,普及体质监测的实施,对幼儿园的体质监测进行立法,每年必须对幼儿进行体质监测,保障国民幼儿体质的健康、稳定。明确目前我国体质提升的核心学段为“学龄前幼儿阶段”,着重点依托国家的政策着重发展幼儿体质,通过政策大方针引导相关制度措施实施,师资培养政策,薪酬制度,有关部门设定都落实到实处,给予明显的的支持。根据当前我国的综合国情,学生体质下降的情况下,国家相继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多种相关文件要落实,为我国学龄前幼儿体质健康和群众体质健康奠定强大的政策基础。目前我国各地区体育资源处于一种不平衡、不均衡的状态,落实政策实施利于各地区的体育资源的使用,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体质发展努力创造良好的条件。促措施具体落实,随着现实情况的改变,政策措施要跟随现实动态进行调整。拥有政策的支持,实施政策的大环境十分重要,进行必要的提升学龄前幼儿体质健康的规划,强调地区和学校责任制,使政策得以落实,对幼儿体质健康达到质的改变。
孩子的培养处于三方支持之间,社会大环境确定下,家庭支持的程度对幼儿体质健康会产生不一般的影响,包括家庭给予的经济支撑、家长的教育观念、家长对学校活动的支持度、参与度等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都会对孩子在后续的体育活动中提升体质健康有影响。还有家长对与“政府机构教育组织”和“非政府机构教育组织”,“营利式教育”和“非营利式教育”都会产生不一样的见解,此时学校需要提供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提升环境,阐述自己的立场和教育理念,给于家长和孩子信赖,而家长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思想意识,与学校共同监测和反馈孩子的体质情况,将孩子交给学校就要学会“放手”,学会放心,学校就要做到让家长放心,共加强高度融合合作,完成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中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和幼儿师范学校,改革现行学前教育课程和师资培养方式,培养优秀幼儿教师。针对体质提升方面,幼儿园要注重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素质,优化教学结构;创新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本校可利用的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必要的改造,使其成为幼儿善于和喜于的运动趣味项目,丰富幼儿课程,保证锻炼时间,运动强度和质量都要保证,才能对幼儿身体体质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体育教师根据本园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身体实际情况,因人、因地的适当增加类似校本体育课程,教师在节假日或者等其他时间段要进行教育培训,吸收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在本园进行实践运用,提升体质,因材施教,应针对幼儿的不足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监测学生的体质动态情况,促使幼儿体质良性发展。
事物发展的驱动力无非来自两个方面:内源和外源。在提升幼儿体质健康工作中,外源强调的是一种推动力,是指政府以外的个人或组织即“体制外”社会力量资源主动投入政府主导的行动中。在政府的政策的大环境依托下,社会资源的进入,一方面,增强了在提升幼儿体质健康的财力、物力资源,形成了支撑;另一方面,社会资源投入,说明了幼儿体质健康问题受到了不单单是政府方面的关注,同时社会力量对其重视,推进力度更甚强势。社会力量推进可以从多方面去着手,首先,我国众多体育科研院所积极投入提供相关技术资源支撑,对需要发展幼儿体质的地区提供相关理论与体能测试检测;其次,社会企业和社会爱心慈善机构帮扶来增加体育器材的投入,完善体育场地及设施的建设。学校要有步骤地加强体育场地及体育器材的建设,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提供坚实的基础,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来增强学生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