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智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惠州 516025)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脊梁,它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在特殊历史时期创造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有力支撑,并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各个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红色文化是吸收了中外优秀文化创造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同根共源。在多元文化交织的今日,只有突出红色文化,才能筑牢信仰之魂,为当代大学生信仰之路铺路筑石。
红色文化萌芽于近代,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形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壮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愈发繁荣,凝结着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改革精神,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1]。红色文化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经过不断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它丰富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中,凝聚的是每一个时代的文化精华,涵盖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历史时期所体现的“信仰坚定、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践履信仰、使命担当的建设精神”“开拓创新、持之以恒的改革精神”。红色文化发展至今,已逐渐转变为文化内涵丰富、人民群众接受度广、影响力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丰富并发展,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其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主动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创造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服务于人民群众,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实践的成果,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三重精神、三重特性”让红色文化成为广大人民信仰的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着力点,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
信仰是人的思想认识的高级层面,它以信念为基础,在一切信念中发挥最根本的统摄作用,是人们对一定观念的信服、尊崇和持有,并以其为行动准则[2]。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以“六个下功夫”凝练概括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而“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是摆在首位的。信仰作为指引人的行为准则,确立正确三观的内驱动力,在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信仰是个体奋斗的动力和方向,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信仰的力量恰是阳光之于植物,绝不是可有可无,更不能随意替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若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然而,如今的大学生生活在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和平年代,生活阅历相对有限,体会不了战争时期为了民族生死存亡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体会不了建设时期为了祖国发展不畏艰难困苦的建设精神,体会不了改革开放时期为了祖国腾飞不畏险阻、奋力前行的改革精神,容易受各方思潮冲击和动摇。
红色文化承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充分诠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初心,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信仰营养剂。大学生信仰之路的铺筑应该是一个观念认知、体验内化、践行反思的过程,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文化基础,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成果,更是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源头,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信念,蕴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精神[3],在信仰教育中能够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是筑牢大学生信仰之魂最好的原材料与原动力。
当前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代,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面前,把改革推向深入,把国家发展得更好,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信仰的力量。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重要力量,打牢其信仰根基,筑牢其信仰之魂,不仅关系其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关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与广大人民群众优良传统和品格风范的集中体现,它是中国近百年丰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结果。其丰富的知识体系涵盖了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教材。然而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仅仅停留在部分知名的革命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上,致使其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以畅通理论教学主渠道和占领网络媒体新课堂双元举措,拓宽红色文化知识的广度,使大学生得到更系统、全面、深入的学习,让红色文化在高校育人过程中达到“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强化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所以,应畅通理论教学主渠道,将红色文化知识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将承载红色文化知识的人物、事迹、精神贯穿到各门学科课程中,主动挖掘红色文化与课程之间的独特关联性和相互匹配性,使红色文化与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浑然一体[4]。红色文化知识因其年代久远且兼具意识形态的特点,在理论教学上必须实现内容的高度整合和使用创新性教学方式,方能使红色文化知识入脑入心。教师要从厘清红色文化的主脉络入手,摸清其框架和筋骨,找准各门学科与红色文化的衔接点与切入点,创新讲授与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拓宽红色文化知识面;占领网络媒体新课堂,将红色文化知识转化为时代性教学资源,如今网络已成为红色文化知识学习和传播的新课堂,红色文化知识更应该通过新技术、新媒介更好地展现自身精神力量,将其人、物、事通过现代手段,进行内容再包装、表现形式再创新,与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相结合,让红色文化知识跨越时空,形成更富有时代性、更易于接受的“红色文化网红”,以更好地满足青年大学生的需求。
信仰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是很难让人自觉自愿接受一种信仰。只有结合以人民生活为立足点,贴近人民生活现实需要的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才能实现信仰自觉。红色资源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革命精神,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5]。红色文化中有大量的供给这种情感体验的教育资源,在利用红色文化铺筑大学生信仰之路上,除了要拓宽学生对红色文化知识的广度外,更应该注重增加其对红色文化情感的厚度。
在红色文化文本中升华其价值内涵,明晰其精神实质。红色文化的内涵丰富,体系完整,然而其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如果只停留在对相关知识、史实的直接灌输,一味以拓宽其知识广度着手,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当代大学生都是经过高考筛选出来的佼佼者,有一定的文化理论水平,不乏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了解,然而处于和平年代的他们,如果没有合适的方法是很难让其领悟和践行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理念和价值观。因此,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情感教育、以情动人的效果也不能忽视,让学生对红色文化由理性认同上升为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情感是人们价值观形成统一的基础,与理论学习相比,情感教育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6]。红色文化中无数感人至深的英雄人物和革命事件,正是增加红色文化情感厚度的最佳素材,它们当中所沉淀凝练的精神实质正是以情感人、以情化人的最佳利器。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对于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要有更深刻的了解,不仅要明晰历史的来龙去脉,更应领悟其行为意义和价值取向。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应该将红色革命理论与社会主义先进理论,红色文化与“中国梦”的一脉性与发展性贯穿教学始终,采用引导式和体验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积极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以增加红色文化情感的厚度。
以红色文化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属于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之一,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在教育初期有良好的成效,然而总是难以持之以恒。从学生个体的角度分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内化信仰的品质凝练不够。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内化,是指将红色文化教育目标体系中的思想品质与政治观念与教育对象内在原有的思想观念相契合,从而形成新的内在思想体系的过程[7]。红色文化因其距离当代学生年代久远,且所处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不一,在教育过程中难免出现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及外在规范与内在认知不一致的矛盾。例如,在价值观教育方面,主要矛盾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教育对象错误消极的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因此,应该在揭示其价值取向世俗功利化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提出“牢固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远大理想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坚定信念”的要求,利用红色文化中的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革命事迹,每一位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等高尚的精神品质来唤醒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和领悟。这样,经过“剖析—教育—强化”的过程,可以使大学生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性认识,并从情感上予以认同,从而实现信仰内化的目的。
以红色文化铺筑大学生信仰之路,不仅要使主流的信仰、正确的价值观转化为精神追求内化于心,更要使信仰外现为自觉行动外化于行。外化信仰的行为自觉是生理和心理协调发展、内化与外显互相影响,既扎根现实又放眼未来的实践过程[8]。内化于心是红色文化铺筑大学生信仰之路的基础和基本目标,外化于行是衡量信仰之路铺筑的最终准绳,是检验信仰是否内化于心的实践标准,也是成效检验的关键一步。
强化高校主体作用,丰富外化实践平台。高校作为红色文化教育宣传的最佳载体,首先,应将教学主课堂与实践辅课堂、理论与实践、教育与服务管理有序衔接起来,使红色文化走下课本、走出课堂,落实到大学生的日常行动中。其次,做好学生的实践引领,打破其从文本到文本的自闭路径,增强信仰的实践性和认知性,使正确的行为习惯不断固化。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外化信仰的另一重要途径,文明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净化思想、陶冶情操,与学校教育产生共振共鸣,使红色文化外化为信仰的行为自觉效果倍增。文明的社会环境能够强化和放大学生在红色文化中领悟到的先进理念,让红色文化价值观作为心中坚定的理想信念来追求,作为行为准则来恪守。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红色文化价值观内化,并转化成外在实践的重要方法之一。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作用,能为外化信仰的行为自觉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自我反思、学习、评价等环节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衔接,及时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从认知、方法和思路上调控外化信仰的发展方向和节奏,形成符合自身的红色文化价值观外化评价体系。
任何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都需要一种文化来支撑,社会主义主流信仰和价值观亦是如此。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青年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更是应该在学习中树立和坚定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高校作为大力传承并创新红色文化的最佳载体,应该牢牢把握“知、情、意、行”的学习规律,从拓宽红色文化知识广度和增加红色文化情感厚度入手,以创新教育教学新模式和丰富红色文化主题社会实践为手段,将红色文化内涵理念、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大学生丰富而强大的精神力量,并使大学生不断获得弘扬红色文化的具体、积极的做法,逐步将信仰外化为行为自觉,成为社会主义主流信仰和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完成大学生信仰之路的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