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培育失独老人健康心态的策略

2021-03-07 01:57练宗沛刘晓柳余桂林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22期
关键词:心理学情绪社区

练宗沛,刘晓柳,余桂林

(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对我国的发展问题和人口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积极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口老龄化风险,并且产生了大量独生子女家庭。然而,独生子女意外离世,“失独家庭”父母迈入老年,“失独老人”便不幸产生了。目前,我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1]。据预测,中国失独家庭的数量将于2035年达到1 000万[2]。失独家庭的不断增加累积了大量消极负面情绪。家庭破裂、情绪障碍、精神障碍、人格障碍和上访事件极大地困扰着失独家庭和相关职能部门。因此,失独老人相关难题也逐渐从个体生计问题过渡为社会民生问题。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相对于传统心理学具有革命性、划时代性的新兴学科。Seligman于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拉开了积极心理学20年来在多学科、多领域蓬勃发展的序幕。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理解和建立积极的主观体验、潜在的个体优良品质和良性的外部机制,致力于挖掘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繁荣昌盛的因素[3]。将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运用于老人健康心态的建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并且逐步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4]。

1 积极心理学理念与研究进展

1.1 积极心理学理念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格局不同于传统心理学局限于人类的病理和功能障碍等消极因素,而是将目光转移到积极面和最佳功能,研究对象从具有心理疾患的人拓宽到普通正常人。积极心理学主张所有人是拥有主观幸福感、乐观主义、自我欢愉和自我决定4种不同的积极心理特质的[5],然而这些宝贵的固有属性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需要外部模式的积极引导与个体内部主动模式的积极改变和主观体验才能挖掘开发的[6]。通过对自身积极层面的全面化、最大化、深远化,积极心理学期待个体和个体构成的社会进入良性循环的蓬勃发展[7]。同时积极心理学也倡导将科学的实证研究和人本主义研究方法有机结合,注重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并重[8]。因此,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补充、修正和创新,具有显著的完整性、积极性和可发展性。

1.2 积极心理学在老年身心健康方面的研究进展

对于精神病学来说,积极的健康心态有益于个体从精神疾病和脑部疾病中恢复,同时减轻精神病人自杀意念和行为风险[9]。积极心理学也运用于情绪障碍的调理。有研究显示,诸如焦虑症、抑郁症、狂躁症等情绪障碍在积极心理治疗干预之下均有明显缓解[10]。令人欣喜的是,积极心理学推崇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利于降低阿尔兹海默病等认知障碍疾病的发生率[11]。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积极的心理状态可能是通过行为、生物学和社会心理途径提升心血管健康指标,可作为主观健康资产预防心血管疾病[12]。积极心理学对老年病患采用积极心理干预,对培育健康心态、提升心理素质、加强幸福管理能力有积极作用[13-14]。

2 失独老人心理健康问题

2.1 对自我和外界的积极认知产生颠覆,出现抑郁、焦虑、厌世等情绪障碍

据相关调查显示,近70%的失独老人存在抑郁症状,在心理健康自评中体现出了显著的强迫、焦虑、恐惧等情绪障碍[15]。这些情绪障碍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失独老人在丧失子女之后对自我和外界产生了负面的认知。在当今大多数老人心里,传统的家庭观念仍旧印记深刻,他们以人丁兴旺、子孙满堂作为家庭幸福的标准。因此,一想到家庭衰败便会郁郁寡欢。此外,子女始终是父母一生的期盼,很多老人把培养子女长大成人,过上幸福健康的生活作为一生中最大的成就,而儿女的意外离世无疑是最沉重的打击,如果不能正确面对调整好心态,那么余生对于失独老人来说就是精神上无尽的折磨。对自己不幸遭遇感到抑郁,对未来生活感到焦虑,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想,由此,一系列情绪障碍便产生了。

2.2 内心冰冷敏感,选择自我逃避、自我隔离,出现社会交往障碍

有研究显示,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实现积极老龄化和增强主观幸福感[16]。家庭化是当今我国老人社交网络最大的特征。子女的离去直接缩短了日常平均与外界交流的时间,并且会随着夫妻感情下滑进一步缩减。可以想象,家庭不再有往日的热闹,取而代之的是沉默冷清和老伴间无休止的争吵。对于那些丧偶的失独老人,理论上的社交机会也只剩下朋友和邻居。而这些老人在很大程度上也不会向他们寻求心理帮助。因为,此时的失独者内心是脆弱敏感的,不愿意把自己的不幸袒露给外界,成为别人饭后的谈资和可怜的对象。他们更倾向于自我保护、自我逃避、自我隔离,与社会逐渐脱轨。

2.3 内心自我价值缺失,滋生自卑感和负罪感,出现诸多人格障碍

部分人认为子女的死亡是神明的报应,是为上辈子所犯的罪行还债。还有较为理性的失独老人可能会过度思考子女的死因,并归结到自己身上。这些消极的想法会使失独老人陷入自责和自卑的漩涡,长此以往,强迫型、偏执型、冲动型人格障碍便会滋长,严重的甚至出现精神分裂或做出反社会行为,对社会造成危害。

3 新时代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培育失独老人健康心理的策略

3.1 外部模式的积极引导

3.1.1 国家和政府引导 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看,通过优化相关政策制度,有利于创造积极的客观条件以更好地激发失独者的优良品质、培育健康心态[17]。我国目前对于失独家庭针对性、实质性的政策扶持总体欠缺,很大原因是失独问题牵涉的部门众多,造成管理不便、职能不清、监管不严。因此成立专门部门来强化失独老人保障体系非常有必要,而民政部门在工作职能、工作经验、机构设置等方面契合度最佳。国家应在民政部内部设立单独的失独老人监护主管机构,指导社区居委会等部门将失独老人相关资料信息电子化入库、大数据分析,做到精准化、个体化管理。与此同时,应以民政部为中心加强多部门合作,在其他部门设立对接责任人及机构。

3.1.2 社会和社区引导 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提升老年群体的生命质量,从外部建立高品质情感体验和良好生活氛围,助力培养健康心态[18]。(1)在社会基层社区要积极贯彻落实民政部下达的失独老人工作指南并及时反馈,在社区设立“失独老人守望角”以利于聚集社会力量和统筹资源。(2)积极组织开展社区活动,例如器乐演奏、舞蹈表演、书画鉴赏、欢乐棋牌赛、电影欣赏等娱乐形式,丰富文化生活,提升自我价值,帮助老年群体摆脱社会交往障碍。还可以招募志愿者,例如联系高校学生社团,邀请他们来到失独老人身边表演才艺、打扫卫生,用暖心之举帮助失独老人打开心结。社区之间也需加强失独老人的沟通和联谊,增强其内心归属感和安全感,从外部建立高品质情感体验和良好生活氛围,助力培养健康心态。

3.1.3 亲朋和邻里引导 有调查研究表明,亲人朋友和邻居可以降低退休老人自我忽视水平,增强其主观幸福感。应将积极心理学灵活融入日常生活中,营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提升失独老人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低成本高效能的外部引导模式。许多失独老人由于缺乏社交主动性,家中常常无人探访,针对这一局面社区居委会应当主动介入。首先从亲人朋友来说,工作人员在上门进行失独老人登记工作的同时,还要依照老人意愿和双方协商建立1~2名主要亲戚或朋友的监护制度。社区居委会作为沟通桥梁,定期询问和调查以评估监护质量,并不断督促提升。再从邻居层面来看,最重要的是营造出一种守望相助、互敬互爱的邻里相处氛围。社区可采用建立社区文化墙来记录社区活动并表彰一些好人好事增强社区凝聚力。有了居民之间浓厚的感情基础和相互了解,邻里之间更愿意在生活中主动帮助失独老人等弱势群体。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如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采购生活必需品,逢年过节一起吃饭团聚等让失独老人感受生活的美好,逐渐走出失去亲人的悲痛。

3.2 个体内部主动模式的积极改变

3.2.1 构建积极认知,克服悲观情绪 导致失独老人心理问题的痛苦之源是他们在失去子女冲击下退化的处世观念和消极的人生态度,心理工作者需要做的是帮助他们构建积极认知,构建模式可采用“他助”向“自助”转变。(1)可以引导失独老人回忆儿女生前留给自己最快乐美好的3件事情,用生命的闪光面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子女的离世,鼓励他们用积极态度面对人生坎坷。(2)心理工作者应聚焦于失独老人的内在积极面,帮助他们回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战胜困难所需的优秀品质和能力,通过创造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其重拾对未来生活的勇气与希望。(3)还可以通过讲述其他失独老人克服丧子之痛的成功案例,在失独老人心中树立榜样力量、增强看齐意识,以更好地管理情绪,规划人生。(4)心理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是指导失独老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吸收积极心理学理念,并培养独立感悟能力和自我学习意识,更好地激发自身潜在的优良品质,从而摆脱错误认知和情绪障碍。

3.2.2 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社会融入 与社会脱轨是失独老人心理问题不断恶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调动个体主观能动性挖掘、开发失独老人社会属性,对于健康心态的建立是极为有益的。如今科技高速发展,社会沟通交流方式日新月异,给失独老人与社会对话设立了门槛。而心理工作者不应受限于困难本身,应充分利用失独者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引导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以每日任务的方法逐渐学会使用聊天软件中语音留言、视频聊天等功能,并开拓自己的社交网络。或者走出家门,参加社会上的老年兴趣培训班,既能坚持爱好,又能广泛交友以宣泄内心负面情绪排出“毒素”。可以预见的是,当失独老人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努力通过个人爱好、娱乐活动和加入失独组织等方式融入社会,便会经历由“自助到互助”的过程,以促进身心健康。

3.2.3 发掘自我价值,充实精神世界 积极心理学倡导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来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这一思想对于精神世界匮乏的失独老人十分合适。失独老人应始终相信,自我内部是有独特的闪光点和不断发展的潜能,生活的不幸不能埋葬这些珍贵的品质。相反能让人们更加珍惜生活,去实现自我价值,照耀自己和他人。具体而言,那些曾经有公共事业、致力于研究领域并且有足够精力的老人可以考虑回到工作岗位,给年轻一代做引路人,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那些有兴趣爱好和学习热情的老人可以报名参加老年大学进修,既能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也能切实做到终身学习。还有热衷于公益事业的老人可以加入民间志愿组织,向社会其他弱势群体和需要帮助的人们传递爱与信念。

猜你喜欢
心理学情绪社区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