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媛 ,许思瑶 ,薛超莉 ,王艳薇 ,Kitayama Akio,刘永兵
(1.扬州大学护理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2.日本长野县看护大学,长野 驹之根 3994117;3.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0;4.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0)
在湖北省武汉新冠肺炎防治期间,全国驰援湖北的精锐医护人员达4.2万人,其中护理人员为2.86万人,其比例为医疗队总人数的68%,可见护理人员在灾害来临时,作为一股中坚力量,在医学救援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实践证明,为了更加有效应对诸如此类突发灾害事件,必须重视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熟练、反应能力敏捷、心理素质过硬的高素质护理救援人员。笔者将结合此次疫情的护理救援及在日本所学灾害护理知识,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及既往课程研究与教学改革经验提出一些理解与建议,以期为我国灾害护理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于灾害,目前国际上被广泛引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灾害的定义,即任何能引起设施破坏、经济严重受损、人员伤亡、人的健康状况及社会卫生服务条件恶化的事件,当其破坏力超过了所发生地区应用本身资源应对的能力而不得不向该地区以外的地区求援,以应对这些后果时即为灾害(或“灾难”)[3-4]。此次COVID-19事件属于灾害事件中的公共卫生事件,此次流行的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发现的冠状病毒,国际上将此病毒命名为SARS-Cov-2[5-6]。WHO将此病毒感染所导致的疾病称之为COVID-19,由于多数感染都会引起肺炎,所以将此类疾病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7-8]。截至2021年4月9日,全球192个国家或地区共报告了1.3亿余例确诊病例,包括290.5万余例死亡病例,可见此类公共卫生事件对全球影响之大[9]。
世界灾害护理学会对“灾害护理”的定义是“系统、灵活地应用护理学独特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与其他领域合作,为减轻灾害对人类的生命或健康所构成的危害而开展的活动”[4]。灾害护理与日常护理工作相比,有其独有的特点:(1)工作量大且复杂。以本次COVID-19事件为例,中华护理学会吴欣娟理事长表示,她所接管的重症监护病房,都是急危重症患者,对于这些实施了有创机械通气、接受了体外膜肺氧合和床旁血滤治疗的患者,护士有着大量的治疗性护理及生活护理,与此同时,也承担了病区环境的消毒杀菌、医疗耗材的登记管理以及防护废物的收集处置等工作,与平时的护理工作相比,护理操作更密集,工作难度和强度更大[10-11]。(2)工作环境艰险。在本次抗疫过程中,由于患者流量非常大、防控要求相当高,而护理人员在全身防护状态下进行工作,极易导致缺氧、头痛、呕吐等情况。此外,防护用品在长时间的穿戴过程中容易出现压力性损伤,而创面的暴露更加容易增加感染的风险,并且,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操作不配合甚至伤医风险,导致病区与普通病房相比,潜在感染的风险性更高[11]。学者研究发现,作为驰援前线参与疫情救援的中坚力量,护理人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巨大,护士的睡眠质量普遍较差[12-14]。(3)伦理困境的冲击。灾害医学有其独特的伦理要求,比如在伤员人数较多而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重伤员不再无条件地比轻伤员更加优先得到处理,而是尽可能地抢救更多伤员,灾害护理人员需要调整好其心态及其工作方式来应对灾害。(4)人员选拔与培养的困难。面对本次疫情,不管是基层医院、定点医院还是驰援护理人员均需进行选拔及培训[15]。以往的研究发现,各国护士对于灾害准备度均处于低等至中等水平[16-19],在我国,其原因主要是各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及灾害学会组织近几年才成立,各医院对于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尚不够重视,对护士的灾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演练不足,且并未做到普及每一名护士,当灾害发生时,多数医院只是临时抽调相关人员参加[20]。这些特点无不说明灾害护理和日常护理有着较大的差别,若要从容有效地应对灾害,灾害护理人力资源的储备是极其关键的,但目前尚有待提高[21]。
灾害护理学是研究在各种自然灾害及人为事件所造成的灾害性损伤条件下,实施紧急护理学救治、疾病防治和卫生保障的一门科学。在国外,日本和美国的灾害护理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较完善,之后欧洲一些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也相继开始重视[22]。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发生之后,以宾库县立大学的护理学部为代表,个别护理院校着手探索把灾害护理学加入本科及研究生课程中去[23]。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国际大规模灾难护理教育联盟成立,与此同时,为了提高护生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综合处理能力,开始设置灾害护理学的相关课程[24]。2005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设立了世界上首个灾害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25]。2008年,世界灾害护理学会在日本正式成立,对灾难护理教育、实践、科研等方面进行了世界范围的学术交流,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过4届世界灾害护理学术大会[24]。2014年,日本启动五年一贯制灾害护理博士课程培训项目,将灾害护理学的发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与展望。
在中国,2003年SARS爆发,护理人员在抗疫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同年,延边大学与美国开启“急救及灾害应对能力培训”,历经多年,构建了灾害护理培训内容及灾害急救护理人才的培训体系。2006年,有学者提出,在医学院校应该设立灾害护理学的选修课,并提议将灾害教育增加至继续教育中[26]。同年,在《社区护理学》的教科书中出现灾害护理学的相关内容,但是不同院校选用的教材并不统一。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在灾难救援中日益突显了护理人员的重要作用。同年,中华护理学会灾害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并且得到WHO的项目支持,开始对相关护理人员展开培训[23]。灾害护理在经历了5年的发展之后,2013年,中国“救援医学专业委员会护理救援分队”成立。在2014年,中华护理学会加入了世界灾害护理理事会[24]。到2015年,《灾害护理学》教材由中华护理学会灾害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至此,我国的灾害护理教育已经进入了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的深入发展阶段[27]。但是,目前不管护理院校还是医疗机构,对于灾害护理教育重视度还是远远不够的[28]。2019年,COVID-19事件让各医院及护理院校将灾害护理学的地位再次提上新的高度。
2.2.1 加大灾害护理学培训覆盖面 朱爱群等[29]对300名临床护理人员调查发现,临床护理人员对灾害护理非常认知者只有5.3%~51.7%。魏丽鸿[30]在对某高职院校的护生调研过程中发现,了解灾害护理情况的护生只占研究对象的5.5%,但是,护生的学习需求普遍较高。娄伟[31]对1 000余名护理本科生调查发现,对灾害护理了解的护生只占研究对象的7.4%,而认为学习灾害护理的相关知识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的护生占研究对象的90.5%。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内地仅个别高校(如四川大学等)开始设置与灾害护理学相关的硕士及博士培养项目[32]。可见目前国内不管在职护理人员还是各阶段护生,对于灾害护理的认知相对较低,这可能与开设灾害护理学院校较少及开展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不够有关。近年来灾难的发生率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只有广泛地开展灾难护理教育,全方位提高护理人员应对突发灾难的能力,才能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同时,在职人员是护理救援的主力军,应把在职人员的灾难护理继续教育培训作为灾难护理学开展的重点,护生作为护士队伍的后备军,应重视其在校期间的灾害护理基础教育。此外,还应对护理管理人员、护理教育人员开展短期培训,对社会公民开展普及教育,加大课程培训覆盖面,全面提高灾害救援能力。
2.2.2 改善课程内容设置 在课程建设中,课程内容的设置极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的灾害护理学教育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并且缺乏统一的标准[33]。绝大多数的学校或者学院并没有专门设置灾害护理的相关课程。此外,部分院校将其穿插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或社区护理学等课程的授课过程中[34]。笔者查阅部分《灾害护理学》相关教材,对于本次COVID-19此类公共卫生事件,部分教材将其单独列为一个章节,部分教材将其内容分布于不同章节,部分教材未涉及相关内容,笔者建议在未来的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还需进行相应调整,重视公共卫生灾害,尽可能使接受培训者对可能遇到的灾害更加有效应对。在日本,灾害的发生过程共分为4期,即:准备期、始动期、灾害中期和远期。笔者认为,灾害护理的课程内容可以根据这4期进行设置。通过本次COVID-19事件可见,对于灾害护理学这门特殊的课程,我们还需结合本国国情,通过德尔菲法等整合护理专家的意见,不断完善我国灾害护理学课程内容设置。
2.2.3 改革教学方法,规范评价体系 灾害护理学在护理课程中相对较为特殊,学者不断探索适用于灾害护理学的教学方法,目前较普遍的是课堂教学结合演习及实习。情景演练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分层次培训法、行动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多站模拟演练法、系统模拟法等在现在灾害护理学教学中均有应用[35-36]。不同院校或医疗机构应结合自身培训对象的特点及教学内容的设置选择相应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以本次疫情为例,各单位可采用线上授课、操作技能视频教学、实时督导和培训等方式来进行培训[37]。参与救援的护理人员回院后可结合一线救援内容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演练等方式对单位其他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此外,可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让接受培训者有一个更加真实的体验,而网络教学可有效避免人员聚集,使护理人员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接受培训[38]。
接受灾害护理学教育后,应进行相应评价,可通过将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综合评价教学或培训效果,以此规范灾害护理教育评价体系。
2.2.4 培养更多专科护士,加强社区护士应灾能力 专科护士指在某一专科领域具有较高护理水平,可以在临床护理、教学、科研等多方面发挥其业务技能的人才。目前我国在多个专业进行了专科护士的培训,例如:伤口造口专科护士、ICU专科护士等,这些专科护士为各自专科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目前尚未有灾害护理专科护士的培训,驰援武汉的护士表示,在本次抗疫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专科护士,虽然最终抗疫效果较佳,但过程中依然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防护服的穿脱等均是临阵磨枪,若要使灾害救援过程更加专业有效,灾害护理的发展高度再上一个台阶,需储备一批在灾害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或专长的专科护士,且注重其队伍建设。
社区护士作为灾害护理救援最基层的人群,当灾害发生时,很多时候社区护理工作者是最先接触患者的,在外界救援尚未到位之时,要求社区护士做好一线救援工作,从容应对灾害,因此需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紧急处理能力为后续的救援提供保障。此外,在灾前的普及教育及灾后的重建工作中,社区护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加强社区护士的应对灾害能力。
2.2.5 发展协作网络,完善流程制度 目前,国际上建立了一定的灾害护理协作机制,我国可以建立国际性的灾害护理协作网络,加强和深化相互协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整合不同国家灾难护理教育体系,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灾难护理学。除此之外,针对我国在此次疫情期间的经验总结,还可以发展国内的灾难护理协同网络,通过国内专家资源的共享,使各地临床护理人员以及在校护生都可以更加及时、更加精准地学习到更为全面的灾难护理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
最终通过各方协作,不断规范和完善灾害护理流程与制度。2020年2月11日,《新闻1+1》对话江汉方舱医院王培红护士长,其表示,方舱医院的管理是一个全新的模式,所有流程、制度均需在护理过程中逐渐制定。可见虽然本次疫情中的护理救援有序、安全、高效,但是各项护理工作制度、流程与岗位职责,都是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制定和完善的,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救援一线护士的工作量,也影响了救援进程[39]。因此,只有前期将流程与制度规范化,才能为救援争取到更多时间。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是此次COVID-19疫情发生后医学救援的主力军,相信此次疫情过后,各护理院校及医疗机构将更加重视且必须更加重视灾害护理教育,尤其是公共卫生灾害护理。我国需尽快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灾害护理教育体系,并且不断提升我国灾害护理的教育水平,全方位促进灾害护理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