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明 ,高 飞 ,张宝泉 ,徐玉梅 ,张俊杰 ,李 慧 ,李 艳 ,赵擎擎
(1.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41;2.潍坊市技师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应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现代化入手,是国之所需、民之所求、时代所迫。在国家育人全面化、职教育人优质化、时代育人信息化多重背景下,如何创新育人路径,提升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实现育人模式“革命化”,是摆在广大高职教育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高职院校育人供给侧改革是指在高职院校育人体系中,施育者处于供给一侧,被育者处于需求一侧,施育者不仅要关注被育之人,还要关注其所服务对象的新需求。要以需求一侧在育人内容、育人方式等方面的新需求为出发点,以改革的形式推动育人结构适时调整、育人要素合理配置,解决高职院校育人要素供给错位配置不当的问题,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形成共振,从而提高育人供给的有效性、精准度、智慧性。
高职院校育人不应只是班主任、辅导员挑大梁,不应是教学人员的“独唱”,高职院校育人是一个共同体,应是全体人员的“合唱”。高职院校育人是“全院一盘棋”,是从思想上的高度认同到行动上的整齐划一。
高职院校育人“方体”理论是参照立体几何模型,在前期笔者“三色”文化育人“方体”理论[1]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五育”对个人成长而言,是系统的、融通的,就像一个立体几何模型,呈现立体发展的态势,“五育”作为框架所围成的“方体”体积,可以等同于“学生职业核心素养”。高职院校育人在方式上应走“融合路线”,在渠道上应坚持“五育并举”[2],这有利于提升矢量“系统教育力”[3],从而提升育人质量。
“e+X”中的“e”可以具体指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挖掘、统计技术,也可以泛指以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e+X”中的“X”可以具体指德智体美劳“五育”,也可以泛指一切育人要素;“e+X”中的“+”是指“科技”元素与“育人”要素各种意义上的深度融合。“e+X”智慧育人是一种育人模式,具体而言是指在育人理念上,要基于供给侧改革,从基于“网络+”向“智能+”转变,要摒弃“教师有什么、学生学什么”的盲目式育人,应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挖掘、统计技术等,筛选出市场所需、学生所缺,为供给一侧“教师所教”智慧导航,使育人更精准;在育人评价上,借力“三智”,从基于“经验+”向“数据+”转变。要改变“单一、单向、主观”的经验式评价,借力智能终端收集被育对象全程数据,借力智慧平台将数据与师生教学行为相关联,借力智略程序对评价结果进行管理、跟踪和反馈,从而形成动态伴随式智慧评价。在育人生态上,要融合“五育”,从基于“知识+”向“课程+”转变,要革新“知识传递”“育人孤岛”的传统育人,构建“课程体系”的育人内容、“以学为主”的育人活动、“多维空间”的育人新生态。
山东省作为职业教育大省,在职业教育领域较国内其他省份起步较早。高职教育探索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于90年代初,大发展于90年代末。
1998年,教育部批准成立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职院校,标志着山东省高职教育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逐步实现了规模和质量的双增长。一方面,在发展规模上,从1999年前全省的不足10所,发展到今天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职高专67所,2007年全省高职(专科)招生、在校生占据了全省高校招生、在校生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在发展质量上,2017年,山东省启动了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遴选了2017年首批16所、2018年第二批10所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到2020年,已建成6所具有五个“一流”(专业、师资、管理、条件、社会服务)国家示范优质高职院校。山东省对高职教育的探索与研究,实现了高职教育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发展,2017年以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为统领,加快了发展本省现代职业教育的步伐,通过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技术创新服务能力的大幅提升、国际交流合作的实质扩大等举措,提升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满足山东省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今天山东省的高职教育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每到毕业季,就会出现就业难和招聘难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尤其是在国家育人“全面化”、职教育人“优质化”、时代育人“信息化”多重背景下,山东省高职院校在育人理念、育人要素、育人手段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职教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育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被育之人,还要关注其所服务对象之新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务院于2019年1月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职教20条”)堪称是职业教育的最高行动指南,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号角。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然呼唤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服务必然需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新时代高职育人应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为本,满足学生渴望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满足学生学有所成为其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
在“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在“做优做强”的行业需求下,个别高职院校以“生”为本,以“需”为导的育人理念还没有建立,育人要素中“师”本位现象突出,“教师有什么、学生学什么”的盲目式育人还依然存在;育人过程中,有时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生活脱节,“教师之所教、教材之所载”并非“学生之所需、社会之所用”的“供需错位”仍时有发生,这无疑是人民满意职教中不和谐的音符,对高职教育育人理念进行修正已势在必行。
笔者结合个人多年的教学观察和教学实践,认为山东省高职教育在育人格局、育人过程、育人主体方面仍然或多或少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他育”的现象,以及“被轻视、被弱化”的“待遇”,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一是育人格局还需“耦合”。“五育”是学校育人的核心,高职院校同样如此。山东省高职院校的“五育”育人格局中,并没有真正做到“五育”并举,更没有做到“五育”融合。从整体来看,“五育”要素中往往是“智育”优先、“德育”次之、“体美劳”最后;从单方面来看,“德育”则主要以“2+1”思政课为主,大学语文等文化课为辅;“智育”则主要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其他通用知识教育为辅;“体美劳”以“体育”为主,“美劳”为辅。“五育”之间相互分离、缺乏耦合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
二是育人过程还需“磨合”。课堂教学是育人的排头兵和主渠道,承担着“知识讲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文化传承”的多重使命。目前山东省高职教育已经陆续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实施,但整体表现出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的弱点。从育人内容来看,理论讲授仍是“主角”,知识之间联系性不足,“有知”的知识缺乏“味道”;从过程路径来看,理论实践之间互动性不强,孤岛现象严重,有意义的活动缺乏趣味。
三是育人主体还需“配合”。“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精髓是人人育人,即:人人讲育人,人人参与育人,共同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但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山东省高职院校育人主体仍是双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挑大梁”,仍是两类人员(班主任、辅导员)的“二重唱”,其他人员做“观众”的育人现状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管理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一员,不应是“一个人在战斗”“一类人的独唱”,而应是班主任及学生管理教师的“领唱”、其他教师参与的“合唱”。“三全”育人大格局的建立,“全校一盘棋”育人思想的认同,共挑“育人担”、齐烩“育人味”、共育“接班人”育人氛围的形成还需要育人主体的积极配合。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各行各业均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高职院校育人同样没能幸免。常规育人方式中诸如“黑板+粉笔”的传统授课、“投影仪+电脑”的现代授课等,在疫情面前显得无能为力。疫情这把“双刃剑”,推动了“手机+网课”等未来育人模式的迅速崛起,使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看到了科技在育人中的作用和力量,同时也为未来育人模式的创新指明了方向。
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信息化育人为“疫情防控和教育育人”两手抓提供了可能,尚处于探索阶段的未来育人模式虽能解燃眉之急,但其育人效果也大打折扣,这无疑会降低学生的获得感、教师的成就感。在追求优质的时代背景下,对尚处于探索阶段的未来育人模式,在学情掌握的依据上、在育人策略的调整上、在育人效果的评价上有许多不科学之处,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借力科技力量,创新育人手段,丰富育人形式,成为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一招。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五育”的融合,人民满意的教育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早在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就明确表明,在坚持“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基本方针下,要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到了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要坚持“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本研究依托潍坊某高职院校,尝试将“科技”元素与“五育”要素进行深度融合,提出新时代高职院校育人应是基于“供给侧改革一侧”、借力智能终端、智慧平台、智略程序“三智”、融合德智体美劳“五育”的“e+X”智慧育人。通过育人理念的更新、育人内容的重组、育人方式的升级,实现育人的精准、系统、客观。
新时代高职院校育人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被育之人,还要关注其所服务对象的新需求。因此,新时代高职院校育人要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着眼供给一侧,将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挖掘、统计技术等融入育人,推动育人信息化由“网络+育人”向“智能+育人”转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代人民所需,就是高职教育育人努力的方向。因此,一是高职院校育人应基于输出端市场需求一侧的新需求,提高精准供给率。一方面要满足高职学生的新需求,应纠正不合时宜的“教师有什么、教学生什么”盲目式育人;另一方面,要满足高职学生服务对象、服务处所的新需求,应纠正“教师之所教、教材之所载并非学生要、市场之所需”供需错位式育人怪圈,构建适合新时代发展的“学生缺什么、市场需什么,教师教什么”的“供给侧”育人新模式。二是高职院校育人应基于政策端国家行业导向一侧的新需求,提高有效供给率。一方面,要按照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的部署,坚持把“高质量”作为持续发展的育人需要;另一方面,要贯彻落实2019年国务院在“职教20条”中提出的职业教育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的工作要求,满足行业需求一侧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在国家建设教育强国和高职争创“双高”名校指引下,新时代高职院校育人要找准“供”“需”错位点,及时调整培养方向,以改革的形式推动育人结构调整、育人要素配置,从最基本的获得知识,向高层次的获得感等优质教育转变;从最基本的生理护理服务,向高层次的人性护理服务等优秀服务转变,提高育人有效供给率、精准供给率,从而提升育人质量。
传统的育人评价依赖于存在教师头脑中的教学经验,新时代育人评价领域变革的重点是借力大数据对海量育人数据的分析,推动育人评价由“经验+育人”向“数据+育人”转变。
传统育人理念下,注重量化标准的经验式评价,具有单一、单向、主观、粗放的特点,很难适应新时代综合、客观、精准、个性的育人要求。因此,势必要升级和再造当前的学习评价,以适应培育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一是借力智能终端收集被育对象全员、全程(全过程、全课程)数据,掌握能反映实际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二是借力智慧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技术,将样本数据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相关联,进而对教师、教材、教法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实现“一人一评价”;三是对评价结果进行管理和跟踪,反馈给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等相关参与主体,并为不同主体提供明确的参考标准和改进方式。
借力“三智”等科技工具,对育人数据进行动态伴随式、形成性学习评价,是一个基于教与学等育人相关数据的收集、分析、归纳、反馈的长期过程,从基于“主观经验”向基于“客观数据”的评价方式转变,实现了即时、动态的诊断分析和评价信息反馈,有利于形成“分析—反馈—优化—再分析—再反馈—再优化”持续动态改进的良性循环闭环,有利于评价结果倒逼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学习方法的改进,从而真正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管、以评促学,提升学生核心职业素养。
伴随着以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问世并与生活方方面面的相融,在教育领域,这一新信息技术已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或手段,而是像“粉笔、黑板、课本”等成为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基于知识”的传统育人注重知识的传递,知识之间关联性不强,“育人孤岛”现象严重,这无疑违背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初衷,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因此,新时代高职院校应推动育人生态由“知识+育人”向“课程+育人”转变。基于“课程”的育人新生态,以信息技术为媒介,提供“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教学供给、“虚拟与现实融合”的教学空间,实现“技术与五育”的融合育人;体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的育人本质,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形成适应国家育人全面化、职教育人优质化、时代育人信息化的多重要求的育人新生态。
从课程结构方面,育人内容从学科知识向课程体系转变,打破课程内容按学科分类的壁垒,按照德智体美劳五类课程进行分类。重新划分课程结构,是由分散整合优化而形成的有机整体,非五类课程的简单叠加。课程资源注重“课程思政”理念,整体开放、共享、互联,学生在学习某一类知识的同时可以触类旁通,获取其他类别的信息。
从课程范式方面,育人活动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提供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在育人过程中,教师重在引导学习的方向、贵在启迪学生的智慧,是学生的引路人,从而实现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课程的创造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改变、学习目的的转变会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从课程形态方面,育人形态从“单一媒介”向“多维空间”转变。一是课程载体从单一纸质媒介向多维数字空间转变,纸质教材将逐渐不能适应育人新生态的要求,活页式教材、网络课件、电子资源库等将会逐渐登上时代的舞台;二是育人载体从单一实体媒介向“5A”灵活载体转变,传统的“定点、定时”育人载体,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育人的自由,“5A”灵活载体能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虚拟现实空间的存在与互补,使教师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转换中完成育人以德、授人以智、强人以体、润人以美、践人以劳,学生在虚拟与现实的互补中,拥有高尚的品德、创新的思维、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审美、劳动的习惯,才是新时代课程形态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