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CPET+对分课堂的联合教学模式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03-07 01:57董昌武郭锦晨李家劼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22期
关键词:舌象诊断学案例

吴 凡,董昌武,郭锦晨,李家劼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中医诊断学是高校中医学专业的主干学科,是连接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桥梁,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由于学科内容涉及面广且较为繁多,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1]以及临床表现的形态直观性,其中包括一些抽象不易理解的内容(如脉诊等),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中医诊断学成为学生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针对目前中医诊断学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急需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教学目标。目前,各院校通过引入PBL教学、翻转课堂等方式开展教学改革,但受课时和实际条件限制,难以普遍开展。因此,探究在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中采用TICPET+对分课堂的联合教学模式,以期在有限课时内,有效利用网络教学,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中医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在既往教学中,授课教师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尝试教学改革,对课程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如采用对分易微信平台对课程资源、课后作业、学生考勤等进行网络化管理,开展精品课程教学等。但目前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医诊断学教学仍存在教学形式单一、设计欠佳、缺少多元评价等共性问题,故对中医诊断学教学进行以下改革探索。

1 创新教学模式

目前中医诊断学课程广泛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法,以教师为中心,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了较大信息量,但无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且学生对诊断知识的记忆是短暂而易遗忘的,甚至会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对分课堂模式则把连续两次授课过程紧密衔接起来,先经过第一次课堂教师理论讲授,课后学生内化吸收,再在第二次课开展学生讨论,完善学习过程。强调教师先教、学生后学,也强调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对分课堂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但采用单一对分课堂模式,学生的内化吸收由于缺少教师的监督指导,以致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医诊断学的诊法、辨证等知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诊断思维。于是充分考虑中医诊断学课程内容繁杂、抽象不易理解[3],笔者尝试将TICPET——“团队—互联网—案例—问题—实践—思维”一体式教学法[4]引入教学中。以TICPET教学法作为学生课后知识内化吸收的有效载体,现以四诊诊法为例介绍如下:团队:将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某班级60名学生随机分为10个小组,每组6人(包括组长一名)。借助微信或QQ等软件建立班级群,各小组内建立小群,进行班级内、小组内以及教师与小组间的课程内容交流。案例:教师利用对分易微信平台上传与望、闻、问、切四诊相关的教学视频,针对人体的神色形态、头面、五官、颈项、躯体、四肢、皮肤以及重要的舌诊、脉诊内容,搜集图片资源(舌象图、脉象动态图)后,分享给学生学习,然后由教师提出经典的舌象案例供学生思考。问题:每个小组要求至少讨论1个问题,如“舌象与胃气具有怎样的联系”等。实践:教师根据班级内学生对四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平台向每个小组发布1个患者案例图片(包括头面五官图、现病史、舌象图、脉象动态图等),学生运用四诊知识对患者病情进行概括,如某某,男,面色淡白,头晕,纳呆,睡眠较差……舌质淡白,脉弱。思维:经过前期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中医诊断的思维与方法,形成中医辨证思维,为后期临床各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优化教学设计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繁杂,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往往希望面面俱到,以致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授课进度。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前教学设计不够完善,对知识点的主次把握不够分明,没有在知识点之间建立系统联系。在TICPET+对分课堂的联合教学中,根据对分课堂对课程的要求,优化教学设计,结合中医学专业教学大纲,整合教学模块及内容,明确知识框架、重点及难点,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对中医诊断学整体知识的掌握能力。比如在学习舌诊中的正常舌象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与舌相关的生理解剖、舌与相关脏腑经络连接的关系,当舌头的味觉或运动出现异常情况时也可判断出人体内相应的脏腑可能存在一定病变。通过对舌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的详细讲解,联系解剖以及病理变化,再结合中医相关学科知识进行适当阐述,由此形成舌诊的完整知识体系[5]。教师除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与任务外,可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学习心得、研究成果,适当补充讲述。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同时,要考虑课后学生学习内化吸收问题,做好课堂教学与TICPET教学的衔接与补充。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将中医诊断学章节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有效引导学生对课程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并依托案例强化中医辨证思维和中医四诊实践能力。

3 整合学习资源

TICPET一体式教学法作为TIPCET+对分课堂的联合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需要根据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结合典型案例,选择合适的问题,依托不断更新的网络资源,对随机组合的班级学习小组,开展中医思辨能力锻炼和四诊能力锻炼。而TICPET教学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课程资源,学生的课后内化吸收要深入结合经教师整合后的课程学习资源,中医诊断学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视频,人的形体、舌象、动态脉象的图片资源,实训模型,计算机软件,经典病例等。学生在课后通过对分易平台在线[6]观看教师授课视频,回忆课程重点知识;舌诊、脉诊等知识抽象,学生在复习时,可结合具体的图片掌握各舌象、脉象的特点;学生浏览经典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学以致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搭建优质的中医诊断学网络教学平台[7],设计TICPET教学模块,搭载师生方便使用的对分易微信网络终端,充分集合平台中的学生列表、学生考勤、随机分组、课程资源、讨论区、课件查看、作业提交、在线练习、成绩即时推送等功能模块,实现网络模块化教学管理。

4 教学效果评价

4.1 构建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以往的中医诊断学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以期末考试为主,期末考试主要沿用传统的闭卷笔试形式,注重测试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容易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不良导向,使学生着力于背诵记忆知识点,而忽视了形成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TICPET+对分课堂的联合教学模式中,尝试构建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即构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8]。TICPET+对分课堂的联合教学模式分为5个环节: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独立作业、小组讨论以及全班交流。根据教学环节的安排制订考核模式:强调平时成绩和多元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如每次作业最高10分,学生交满3次作业,就可获得最高30分的成绩;每个学生上交一份文献报告,占10分。期末考试分为两部分,闭卷40分,开卷20分,闭卷考试考题公开,预先指定中医诊断学课程中的30个基本概念为考试内容,考试时从中任意抽10个。

4.2 建立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

TICPET+对分课堂的联合教学模式对中医诊断学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实现角色转变,不仅要熟练掌握中医诊断学知识,同时要对中医药相关知识及临床经验有融会贯通的能力,能回答学生提问,实现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杜绝“一言堂”,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课余时间,更要把握与学生相处的机会,适时询问学生对课程教学的看法、接受程度等。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利用学校教务处的网络评教平台,进一步完善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督导评价、领导评价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开展TICPET+对分课堂的联合教学模式后,建立持续的反馈机制,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对授课学生发放不记名问卷,收集学生对新型教学模式的建议。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分析梳理,了解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计划。

5 结语

“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教学理念成为现今教育的主流观点,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中,愈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实施TICPET+对分课堂的联合教学模式,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中医辨证思维。同时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强调平时成绩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能更科学、全面、合理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解决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舌象诊断学案例
57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舌象特征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肿瘤舌象研究可视化分析(2001-2020年)
基于Citespace糖尿病舌象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舌象仪临床应用研究的方法学及报告质量评价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