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亚娜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70)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已经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第十三次会议审议中通过。这一文件的落实,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一个好的教育工作平台,使体育工作者能够更好的去教授体育内容,也使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有进一步的提升。但如何在这个平台更好的发挥体育教育者的作用?又为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进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之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洛克也曾赞许“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句古老的格言,强调“没有健康就不可能有什么福利,有什么幸福”。而体育对于人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健康!健康反映出人类用体育来实现对自身的基本任务,人类追求健康最有效、最有益、最有趣的方式也是体育。健康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因此体育是人类生活与生存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近年来学校体育的开展效度却特别低,学生的体质水平越来越差,国家的体质标准只能跟随学生体制水平的下降而降低标准。学生的兴趣与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家长的态度以及有些老师对体育课存在的误解却越来越严重。
学生体质逐年下降,“文明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校园之中随处可见“小胖墩”以及“小眼镜”,这就是文化与体育不协调所导致的,这也是缺乏体育锻炼所致。有研究表明:对于近视眼的低龄化,多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预防近视,这一切都与健康息息相关,而健康又与体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少学者指出,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受到的主要障碍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升学主义”,即指轻体育、重智育,升学主义的障碍受到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多方的因素影响,升学主义更多的是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所致,因此需要多方的力量来协同解决;二是“金牌主义、冠军主义、锦标主义”等,即指忽视大部分学生的体育课程,只重视少数成绩突出者;而金牌主义的障碍来源于体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注重体育回归本来、回归人人、回归现实,而不应该把体育看作是“竞技运动”的全部。对于“金牌主义、锦标主义”,凯里舍夫也非常明确的反对,他批评道:“体育工作的锦标主义倾向于表现在体育组织者把自己的全部工作缩小到只训练个别冠军和纪录保持者,因而放弃了对广大的普通体育活动参加者所进行的工作”。因此不论使升学主义还是冠军主义都是当前所要去解决的难题。
从提出“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再进一步的落实“体教融合”这一文件,也向社会、国家、学校、家长提出了挑战。如何更好促进“体教融合”,使体育同教育一样具有其科学性、终身性和未来性。
体育的重要性人人皆知,但是课业的繁重,政策的不落实,以及学校资金的不到位,导致在开展体育文化的道路上受到层层阻碍,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政府应当发挥其作用来宣传体育文化,制定一系列的体育制度,为体育文化开辟一道新的道路。为了解决家长所担心的升学问题,教体局等决定在各个地方开设特色学校,使有一定运动天赋能力的,或经过后天的培育学习的孩子也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将会打通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特色学校的“一条龙服务体系”。使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不再担忧升学问题,也可以从小为国家运动队培育并输送所需要的知识型的体育健将。
在教育以及教师这个行业之中,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同其它基础课教师相比较而言时比较低下的。针对《意见》的提出,要想改革体育与教育的关系,更好的促进“体教融合”,首先要对体育教师的待遇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制定,政府应督促学校方面解决好体育教师的待遇问题:保证在支撑评选、福利待遇、评选表彰、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受到同等待遇。以便更好的让体育教师为学生、为体育课程的教学服务。
体育课的开展离不开体育场地的辅助。目前,许多学校存在着体育场地短缺、场地的多种利用化的现象,导致许多运动项目无法开展。还存在体育器材的短缺问题,许多偏远的中小学体育课上没有器材,这就为体育工作者的教学带来了阻碍。学校应该筹备资金来完善体育场地以及器材短缺的问题,这是上好体育课必不可少的一个辅助因素。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这说明有体育才可论德育与智育,无体便无德。而学校体育文化主要是由体育教师所传播的,要加强教师的岗前培训以及对教师的专业水平的考核标准的提高,帮助教师提升其能力,使教师的能力与学历相匹配,教师的师德水平与育人能力相匹配。因此学校要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平,使体育工作者的教学更加科学性、准确性。对于学校存在的体育教师的短缺的问题,学校可以聘请退役运动员、优秀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人员来兼任体育教师。
学校应积极申报特色学校,建设特色学校,充分利用体育课、课余时间以及冬夏令营等机会,对学生、教师等进行技能与知识的培训,并为其寻找专业体育训练的人员进行指导,来提高特色学校的运动水平。学校建设特色项目,进一步也为学生的升学多一条选择的路径。对于基础课较好,体育能力强的同学而言,特色学校的建设更能满足其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求。特色学校的成立是体育与教育一体化的校园。
体育课不敢上强度,体育内容的单一化,甚至有些家长明确的表示,孩子可以不上体育课,害怕在体育课上受伤。迫于社会、家长、学校、学生的压力,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出现了许多的体育课程被其他课程取代、体育老师经常“生病”的现象。一旦学生在体育课受伤,家长和学校首先会认为是体育教师的责任,这也导致体育教师不敢在体育课堂上教授一些有难度的体育技能。为解决体育教师的这一困扰,学校应找“第三方机构”签订协议,来负责学生体育课以及在学校在出现意外的情况,也为体育教师的课程“上一份保险”。为体育教师以及体育课有一个保护的屏障,让体育课程变得既有强度又有丰富多彩的内容。
体教融合是为了进一步的深化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因此,学校应该为体育教育者的教学工作做好后勤保障。资金的投入应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保障,这样方可全方位的为体育工作做好保障。
社会对体育人的评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这无疑给体育工作者戴上了一个“没文化”的帽子,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们体育工作者应该先从自身反省,改变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去提高自己的学历与能力,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与师德育人水平相匹配;其次,多次举办体育文化节、体育竞赛、运动会等系列活动来宣传并普及体育文化,使教师、家长、学生去了解体育,去了解体育的魅力(体育的魅力之处在于它总是处于一种结果未卜,需要去不断奋争,时刻需要去把握过程与机遇,这一切使人产生无穷无尽的感受,愉悦之情也油然而生)。真正做到“五育并举”,把体育上升到育人的层面,使其全面的认识体育的意义与价值。
体教融合进一步的实施要求教师去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掌握每位同学的兴趣和特长。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做到寓教于乐、寓乐于练中,教会学生去感受体育的魅力、学会终身体育的思想,尽可能激发和满足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在体育中寻求健康身体的需求,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体育,感受体育的魅力,并最终贯彻终身体育的思想并使这种思想实施到生活中去。
教师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之中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对体育课的建议以及体育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体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面向体育现状,这样才可找到其原因,进一步去完善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传统的体育内容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化,只看结果不管过程。而新时代的体育评价方式应该多元化,应将运动技能、运动能力、心理素质、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素质综合考察,而不是只凭结果,只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水平,而忽视过程的重要性。评价方式的多维性,可使每位学生都在体育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不会最终因为体育成绩的不达标而丧失对体育的兴趣。“体教融合”让体育教育者逐渐培养学生体育的科学性、终身化。
“体教融合”是21世纪体育事业和学校体育的重要方面,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育健全的人格、坚忍不拔性格的关键期,是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的基础。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更强。体育的重要性人人皆知,正所谓是“无体育不教育”。但“体教融合”的发展与促进还需要多方力量来共同努力,争取使“体教融合”体教产生“1+1>2”的效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