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静,邓 鑫,许克祥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互联网+”是一种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与传统医疗模式相结合的新型医疗服务方式[1]。2018年9月,国家卫健委出台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对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互联网医疗对医疗卫生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及高质量的医疗健康服务,为解决医疗资源地域发展不平衡、看病难问题,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新思路。
发达国家的互联网医疗主要应用于传染病的隔离和诊疗、医疗资源稀缺地区的慢病管理、医疗护理和健康管理干预[2]。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医师注册、医疗设备分类管理、出台隐私保护法案、制定远程医疗补助计划等,美国互联网医疗得到快速发展[3]。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正蓬勃发展,但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互联网医疗起步较晚,如何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梳理我国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与现状,总结互联网医疗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提供参考。
近年来,人工智能、基因检测、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并在医疗领域深入应用,传统医疗服务向前延伸至以家庭或社区为单位的健康管理和慢病防治,向后延伸至院外康复理疗。患者在网上即可进行在线问诊、预约挂号、候诊提醒、远程诊断、缴费和查询报告单等医疗活动[4],不仅简化了就医流程、缓解了医疗资源地域发展不平衡的难题,也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和患者的就医满意度,促进了医疗服务向分级诊疗、健康管理、医药流通等纵深领域发展[5]。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的运营模式主要包括远程医疗、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三类。
远程医疗是互联网医疗的雏形,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是医疗机构受邀方借助互联网技术或第三方平台为医疗机构邀请方患者提供诊疗支持的医疗活动。初期通过E-mail、电话等进行远程病例会诊,随着社会需求和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一些著名医院相继成立远程会诊中心,开展信息查询、学术交流、影像传输、手术观摩等多种形式的远程医疗实践活动[6]。借助计算机算力的提升与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普及,远程医疗技术已从电话、e-mail病理切片图像远程会诊、专线视频等方式,快速发展到混合通讯“屏到屏”与高清视频“点对点”并举[7]。
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019年底,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中,有59.1%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的地级市2.4万余家医疗机构,大大方便了患者就医。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已先后与国内外超过2000家医疗机构建立了远程系统对接,利用远程会诊中心开展远程教学、学术交流、远程查房等一系列远程医疗相关活动[8]。江西省以“远程医疗协作网”模式牵头,对接省内15所省医院、81所县医院和省外15所医院,并出台了远程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和医保支付政策[9]。远程医疗作为医政推崇的医疗机构公益性基础配置,其在远程诊治、远程咨询、远程手术、远程监护等方面的应用,大大增强了卫生资源的辐射能力,扩大了医疗服务的覆盖面,但作为医院自主运营的平台,存在硬件投入大、使用率较低等问题。
互联网诊疗是指医疗机构利用在本机构注册的医师,应用互联网技术为患者和公众提供疾病诊断、治疗方案、处方等服务的行为。由微医集团发起的乌镇互联网医院率先开始使用电子处方、电子病历,鼓励医生以个体身份多点执业,并提供远程医疗等虚拟医疗服务。在网络技术日渐完善和不断迭代创新的情况下,我国有一批如北京东华、北大医信、四川医联、福建智业等信息技术软件公司进入互联网诊疗领域,其软件功能都包括基本公卫、慢病管理、家医签约等服务,在功能上较为相似。
目前我国在推进分级诊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长期以来医疗服务体系由公立机构主导,医疗卫生资源高度集中在大医院,而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相对滞后,造成基层诊疗能力和患者就医倾向难以满足分级诊疗目标要求,基于现有服务模式的分级诊疗体系在短期内难以形成[10]。互联网诊疗是基层卫生系统推崇的政策性基础配置,有着覆盖率高、使用率高、安全性高的优势,但因目前互联网诊疗主要是企业提供软件、基层自主管理的模式,存在着盈利性差、医保配合差的难处[11]。
2014年,中国第一家网络医院在广东省开业[12];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布,开始推广“互联网+医疗”新模式[13]。互联网医院包含实体医院互联网医院和独立设置的互联网医院。绝大多数互联网医院以实体医院为主导,包括院内服务延伸模式、“1+N”服务模式和“N+N”服务模式。院内服务延伸模式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通过互联网技术为本院患者提供预约挂号、报告查询、远程会诊等服务。“1+N”服务模式如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以单个实体医院为依托,与连锁药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合作,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网络就诊服务。“N+N”服务模式以浙江邵医健康云平台为代表,通过医疗机构间的联盟,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会诊、双向转诊、第三方药品配送等功能。阿里巴巴、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丁香园等也率先突破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建立起阿里健康、中国第一个支持医保支付的银川智慧互联网医院、普安春雨云医院、银川丁香互联网医院等网络医院,为患者建立共享电子健康档案,提供在线问诊、用药咨询、药品配送等网上服务[13,14],为患者减少就医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诊疗效率,真正达到了“让患者少跑路,让数据多跑路”。
随着医保的接入,互联网医院的服务模式也逐渐增多。据报道,截至2020年6月底,各地已审批设立互联网医院近600家[15]。目前,实体医院越来越多上线互联网医院,形成大量的单体互联网医院,其医生管理体系规范,就诊安全性、可靠性强,但运营能力有限,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之后,不一定能获得相应的效益。而企业主导的互联网医院在实体医院大量上线互联网医院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医生流失。二者需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整合各方资源,重构医疗服务流程,以达到参与者及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状态[16]。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兴起,医疗行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目前的医疗服务仍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互联网+医疗”模式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冯敏等[17]认为“互联网+医疗”这个新生事物正处于探索阶段,虽然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一些相关的“互联网+医疗”政策,但这些政策没有明确回答互联网医疗的诊疗项目、收费标准,责任界定等问题,存在不确定性。并且还没有正式的文件对线上产生的医疗消费如何对接医保作出具体的规定,各地医保支付方式、报销品种、报销比例存在差异,仍需要不断完善政策法规。
我国大多数优质医师集中在福利待遇更好的三甲医院,在互联网医疗平台上的医师数量少,名医更是寥寥无几,而且缺乏活跃度。互联网医疗平台难以为患者提供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优质医师,造成患源稀缺、平台收入低、无法树立个人品牌等现象。因此,设置良好的激励机制为互联网医疗平台引入人才成为当务之急[2]。
“互联网+医疗”行业准入门槛低,鱼龙混杂,患者难以辨别其真实性,容易受到错误诱导而浪费金钱甚至耽误疾病的治疗,对其提供的信息和服务的安全性存在质疑[1]。除此之外,张颖等[18]认为由于缺少“面诊”,医生无法对患者作出整体的健康状态辨识,存在错察、漏察等情况,这也加大了患者的医疗风险。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中尚缺乏互联网医疗纠纷的相关处理规定,取证难,责任界定不明确,这也使患者存在一定的疑虑。
随着现代医学越来越信息化、精细化,患者的信息安全风险也越来越大。牛光宇等[19]认为患者的个人信息等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无论是访问医疗网站、注册APP,还是通过可穿戴设备检测生命体征,都会涉及到患者的个人信息,一些非法分子通过窃取患者信息对患者实施诈骗或产品推销等行为,给患者造成困扰。“互联网+医院”模式下更应该重视患者的信息安全保护。
郑玮等[20]认为目前医疗卫生事业存在“数据孤岛”现象,不同医疗机构标准和信息编码不同,尚无法实现医疗数据的共享,同一个患者往往需要在不同医疗机构重复相同的诊疗项目,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阻碍医疗服务的发展[21]。
为了确保患者就诊的安全性,国家明令禁止在互联网上初诊,网上就诊仅限于预约挂号、缴费、复诊等非核心业务,降低了互联网医疗风险,但导致了患者诊疗的全过程衔接不畅,互联网医院的业务范围受到限制,难以施展拳脚、推进发展,无法保证互联网医院的收益,企业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分配存在冲突,还需要不断磨合[22]。
第一,构建合理的互联网医疗行业准入机制,明确经营主体,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形成互联网医疗规范。可以借鉴美国FDA的三级风险监管体系经验,对仅进行健康教育的医疗平台实行较为宽松的标准,对涉及诊疗的专业医疗平台则需要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批、公示和监管,完善规章制度,确保互联网医疗的安全性、可靠性。第二,亟需建立互联网医疗纠纷处理机制,通过法律法规明确互联网医疗事故的责任界定、技术鉴定、处理流程、处罚和赔偿等相关细则,使互联网医疗有法可依。第三,要想提高医师在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参与度,就必须从政策上鼓励医师多点执业,扩大医师的执业范围,完善激励机制,促使更多优质医师投身到互联网医疗行业中去[1]。第四,必须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安全、共享、可追溯,保证患者诊疗的连续性。
建立考核制度,对医护人员进行信息安全培训,细化行为规范;重视信息安全的防护,利用信息加密等技术设置访问权限,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硬件设备,定时进行风险评估和反馈,建立应对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防止发生信息泄露。涉及科学研究时,应征求患者的同意,取得知情同意书后才能开展研究[1]。同时,应增强患者信息安全保护意识,让群众对互联网医院更加充满信心。
必须健全互联网诊疗医保政策,完善医保系统,建立配套的互联网医保指导方法,制定网上药品医保目录,明确资金来源,剔除异常诊疗行为,逐步实现医保脱卡;积极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加大资金投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实现规范、安全、高效、快速发展[22,23]。
互联网医疗需要人力和财力的投入,没有丰富的医疗资源和独特商业模式根本无法盈利,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积极引进先进的人才和技术设备,加强基础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第三方资源将市场做大,拓展互联网医疗的服务范围,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打造可持续的医疗健康产业[24]。
随着人工智能、传感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普及应用和5G时代的到来,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互联网医疗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要想实现互联医疗的健康有序发展,就要求我们以病人为中心,以患者满意度为标准,不断完善互联网医疗管理规范,健全信息安全保护机制,拓展医院服务范围,联通医保结算系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信息化手段,在“互联网+医疗”模式下,协调患者、医生、医院和企业的利益,实现共赢。
未来“互联网+医疗”将充分利用可穿戴设备、传感器、智能检测、大数据等技术,发挥互联网的即时、高效、便捷优势,不断扩大互联网医疗的服务和应用范围,与传统医疗机构相互融合推动分级诊疗,实现疾病防治、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医疗数据共享等全覆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医疗机构负担,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就医体验,促进医院转型,创造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