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思政的问题、内容与路径探讨

2021-03-07 00:08吴巧玲张锦英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4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专业课程医学生

吴巧玲,张锦英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课程思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这是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与改革,也是对专业教师育人能力的一种挑战。以往的思政课程集中由思政教师担任,在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指引下,课程思政应运而生[1]。利用专业课堂进行思政教育是一种教育改革,但目前课程思政工作中还存在很多误区,很多教师不清楚专业课程中需要融入哪些思政内容,也不知道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为进一步促进课程思政深入开展,教师务必要提高思政素质,明确思政教育内容,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与路径。

1 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对课程思政重要意义存在认识误区

部分教师认为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师无关,甚至认为医学是一种人道主义职业,不论什么身份、国籍和种族,医生都要履行救死扶伤的职业责任,因此也就误认为医学是一种不涉及政治的专业教育,这是一种错误观念。实际上,医学已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学科,它的社会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就新冠肺炎疫情而言,疫情已经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使全球受到严重影响。疫情的流行全面演绎出了疾病、健康、医疗对社会经济、政治、社会稳定以及人际关系、居民生活、国际往来等各方面的影响。今日世界,医学已不仅只是关乎个人健康,它与国家经济、社会稳定、人民生活以及国际命运都息息相关。

随着科技和医学进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医疗保健已成为人类的基本权利,这也意味着医学被赋予社会政治职能,意味着医疗卫生事业不仅肩负维护人民健康的责任,也参与维护国家与社会稳定。当今医学与政治关系的现实问题,并非医学对民众健康的直接意义,而更在于医疗费用持续高涨带来的国民经济负担,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和医疗卫生政策的变革[2]。比如,美国医疗改革曾引发长达二十余年的政治斗争,其焦点在于利益纷争。当初克林顿提出了全民医疗保险改革计划,但是因为影响了美国医疗保险、医院和中小企业主的利益,很快被共和党否定。20年后奥巴马再度提出医改,尽管也同样遭到反对,但最终奥巴马医改方案取得成功。然而政治斗争并未结束,2017年特朗普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后,立即叫停了奥巴马医改计划。可见,现代医学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是高等医学教育必须面对的新问题,加强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也是医学教育的核心任务。

1.2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不明确

思政教育是一项专门向医学生灌输主导意识形态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扩展和深化,是依托专业课渗入思政元素的实践活动。但是,很多教师对在专业课程中应该融入哪些思政教育内容仍不清楚,有些教师让思政课教师为其整理出相关思政教育内容,并将其“插入”专业课程教学中,结果让专业课上出了“思政味”。目前,高校思政课教材主要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如果只是简单将这些思政理论与专业课内容相加,就会失去课程思政的真正意义。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专业课程是思政理念与价值培育的重要平台。在内容上,不是对思政理论的简单重复,而是专业课内容要与思政理论相互衔接[3]。就医学专业课程思政而言,笔者认为,思政理论课是医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而课程思政是其分渠道,两者关系是同向同行,但其内容则各有侧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让主渠道与分渠道有效连接、相互贯通,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目标。比如,思政课程中讲授道德规范和法律原则基本知识,在课程思政中就要结合具体医疗实践,讲解如何才是有道德、不违法的医疗;思政理论讲马克思主义原理,专业课程可以讲如何运用哲学原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思政课程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业课程要教育学生如何让自己的医疗行为符合国家发展和人民需求等。同样,专业课程要结合医学发展历史,明确医学的目的,传承医学道德精神,对医学生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政教育。

1.3 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领悟不足

目前专业课教材中主要是讲述专业知识,还没有编入相应的思政教育内容,因此,为推行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教师常常自己总结一些相关思政教育素材,留出一定课时进行讲解,这是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方式混为一谈,将隐性的课程思政教育显性化,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教师在有意灌输思政观念,降低了课程思政效果,也间接影响了专业知识学习效果[4]。一般来讲,专业知识学习是按照课程设置,以显性方式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和理论,而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则是以隐性方式渗入专业学习中,因此,专业课程中如何体现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又不显露出其灌输和教化意图,是对专业教师思政教育艺术和能力的考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依据之一[5],他指出,既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这意味着,所有专业课堂都是隐性思政教育的平台,专业课传授的是医学知识和技能,但也隐含着深刻的医学思想和道德意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医学生思政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但两者教育的方式各有侧重,思政课是独立设置的一门教学课程,以显性教育方式进行,要旗帜鲜明地培养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课程思政不是独立的教学设置,属于隐性思政教育,即在显性的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开展思政教育。只有将显性思政课程与隐性课程思政相结合,才能形成思政教育的合力效应。

2 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思政的内容与范畴探讨

2.1 弘扬医学人文精神,传承医学仁学思想

医学是一项充满人性、人道、人文的学科,医学课程思政就是要将医学人文精神贯穿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中,在科学和人文之间架起桥梁,实现培养德才兼备医学人才的教育目标。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医学人性化发展,其中包含法律、伦理和人性化3个教育层面[6]:第一,法律教育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基本层面,课程思政务必要进行依法行医教育。但是,单纯从事不违法的医疗行为是明显不够的,如果只为不违法而躲避责任或忽略患者的内心感受,这样的医生一定是不合格的。第二,伦理道德教育是医学人文系统的中间层面,要对医学生进行医学理论和社会道德教育,包括尊重患者、一切活动有利于患者等原则的教育。第三,真正表达医学仁学特征的是医学人文教育层面,要使医学人文教育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化,最终让医学人文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医疗行为准则。

传承医学思想就要密切关注医学理念的转变与发展。先进的医学思想对现代医学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因此,继承和发展医学理念也是思政教育的组成部分。第一,认识新医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意义,关注患者心理与情感、重视社会与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第二,适应临床诊疗模式转变,积极践行医患共同参与式诊疗决策理念,尊重患者知情权和选择权,协调利益关系,促进医患和谐。第三,端正医学治疗观,了解现代疾病谱的改变,重视机体自然力与医疗干预力的关系,从而减少医疗损伤、杜绝过度医疗行为。第四,认识医学技术主体化与资本主体化的负面效应,坚持医学技术与资本的道德化发展方向。

2.2 坚持立德树人原则,培养良知医学人才

“道德赤字、人性亏损”是当今社会最大的赤字和亏损,医学领域也是如此,任何完善的体制与机制、法律与伦理都难以完全规范医生的真实诊疗行为。今天的医学缺少的不是技术与资本,而是道德与良知,这也是思政教育面对的现实问题。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它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通过长期宣教及社会舆论的影响而形成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就如民族精神一样具有超越自我的强大力量,如在新冠肺炎抗“疫”中的“逆行者”,以高尚的职业奉献和牺牲精神创造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现了医学的人道精神和医生的道德情操。高等医学教育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宗旨,让道德品质成为育人的主旋律,大力宣传优秀医学文化、积极倡导社会道德观念,以此培养医学生的人道主义思想和高尚的道德精神。《赫尔辛基宣言》曾指出,医生的义务就是要用自己的知识与良知来促进和维护病人健康。因此,一名优秀医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最基本的良知。首先,良知是一个人内化于心、不假外求的道德自觉,用以自我审判的道德法庭。正如康德所说,良知是一种自己对自己做出裁决的内部法庭意识。实际上,每个人都被自己的一个内部法官注视着、监督着,并始终对这个内部法官保持敬畏。其次,良知是一种道德,是判别医疗活动中的是非善恶、宣示公平、人道主义的基本标准。具备良知者从灵魂深处拒绝恶念,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自觉抵制非人性、不道德行为。再次,良知产生良行,实现知行合一,只有坚持知善行善,才能体现真正的良知,让医学生内在的良知最终升华为外化的良行,将患者视为有价值、有尊严、有人格的人,公平对待每一位患者,并随时准备承担医疗过程带来的法律、道德和社会责任。

2.3 认识医学社会功能,坚定医学政治方向

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康与医学的重要性,医学也越来越多地承载医学以外的任务。医学是国家繁荣、民族昌盛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基础,也是国家实力的显著表征,如新冠肺炎抗“疫”就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因此,认识医学的社会功能、让医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是高等医学课程思政不可回避的紧迫任务。首先,认识医学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进行在政治方向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教育。其次,了解《“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充分认识国民健康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再次,重视医学教育对国家医改的重大影响,认识医疗保健事业的特殊性和医疗改革的重要性。医学所面对的是人类生命、所涉及的是基本人权,任何国家都有责任为本国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而不能将医疗作为经济开发的商业领地。因此,中国的医学教育要体现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制,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坚定医学政治方向,体现医学公益性原则。习近平指出,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这是当今医疗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政治方向。所谓“公益性”就是要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解决医患矛盾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经济利益超越道德规范是当今各大医院的普遍现象[7],医院为自身利益而参与医疗市场竞争,严重干扰了国家医疗体制的整体公平与可及性,尤其是以牺牲民众利益为代价的医学资本竞争,践踏了医学公益性原则,偏离了医学政治方向。因此,医学教育务必要教育医学生自觉抵制资本诱惑,杜绝过度医疗,坚持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原则,并成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能够为人类健康做奉献的医学人才。

3 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3.1 以课堂为中心,探索思政教育方法与路径

医学课程思政既有思政教育的一般特点,也具备医学自身的专业特征。在教学方法上,既要鲜明地体现医学思政理念,又不能明显表现出强行“灌输”意图,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需要选择时机、把握分寸、拿捏有度。课程思政是借助专业课堂传输思政理念,其中专业课是主导,思政教育是渗透,所有专业教学内容都隐含思政教育元素,专业教师应该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实现显性思政课程与隐性课程思政的合力育人效应[8]。(1)结合专业课程进行职业理想教育。①做好课前引导,在讲述课程要求或总结上次教学内容基础上,提示专业课的临床意义、明确学习任务,以此激发医学生学习积极性。②重视专业理论课讲授,认真备课,做好教案,将专业知识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利用专业相关历史素材,弘扬医学精神,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职业责任感。(2)结合实践教学进行医学人性教育。①在基础实验教学中,注意培养医学生对人性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敬畏感。如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那些“无语体师”的敬畏;在生理学实践中,要尊重实验动物。②在临床实践教学中,重视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利用查房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通过病例讨论培养临床思维与决策能力;通过体格检查、换药等医疗活动,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等。(3)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文明语言、礼貌行为、组织纪律等,教师以身作则,坚持考勤、考核制度,培养良好的班风班貌,促进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对医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积极作用。

3.2 以教师为重点,坚持“以身立教”的原则与方法

邓小平曾说“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也主要由教师所决定[9]。所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心灵的塑造是一种潜意识、不知不觉的教育过程,因此,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是践行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身教重于言教”是隐性思政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专业教师自身的思政素质、医德行为以及人格魅力对医学生未来的职业行为、道德修养,甚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均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重视教师的言行举止,提高教师素质,以此实现以行导人、以情感人和以文化人的教育效果。

思政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因素,要将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纳入教师教学标准。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实现医学生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一定要有具备优秀思政素质的专业教师或临床教师。一个政治思想匮乏、观念模糊、缺少敬业心的教师,将难以在专业课程中完成好思政教育任务。优秀的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思政教育意识,还要具备思政教育能力。首先,专业教师要了解医学及其教育发展历史,熟悉医学教育变革的背景,从而获取优秀的医学思想及医学人文素材。其次,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毛泽东思想,具备医学哲学思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决策能力。再次,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明确现代医学发展的政治方向。最后,了解医学法律与伦理原则,认识法律与伦理的辩证关系,弘扬社会道德、培养职业良知,促进现代医学人性化发展。

3.3 以临床实践为平台,发挥附属医院的教育转化功能

大学附属医院是医学思政教育转化的终极平台[10],目前,大学附属医院基本承担全部临床医学课程,也是医学生临床实践的教学基地。临床实践是医学思政教育与临床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也是医学生专业知识强化和社会角色转变的关键阶段。课堂讲述的思政理论和人文知识仅是医学生思政教育的起点,而将正确的思想转化成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实现。在临床实践中,将抽象的思政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和可操作化,让医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医学事业在维护人类健康中的神圣职责,感受医学人文精神在临床医疗中的独特作用,使医学生在实践中迈出医学思政教育转化的第一步。在耳濡目染的临床实践中,塑造自身医学思想与医学精神,从而增强职业责任感,坚定医学政治方向,为毕业后的医学职业奠定坚实的思政基础。

大学附属医院与地方医院最大的差别就是它具有的医学教育功能。可以说,大学附属医院既是医院又是学校,既是医疗环境也是教学平台。因此,医院运行机制、整体环境、医疗氛围及医生形象等,都是医学生思政教育的隐性内容,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1)体现医院运营的公益性导向,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创建和谐的医疗环境,包括医院建筑、广告宣传、便民服务等,让医学生感受到医学职业的神圣与责任。(2)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程序,充分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解决“看病难”问题。(3)强化医生的职业素养,严格遵守医德规范,包括医生的仪表、着装、语言与态度,体现对患者的尊重和一切有利于患者的医疗作风,推进人性化医疗,促进医患和谐。医学生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这是高等医学教育的责任,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专业课程医学生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