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国家形象;建构;传播;现代雕塑;江苏籍雕塑家
中图分类号:J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1-00-03
中国现代雕塑作为一个历史概念,一方面,它不是某种特定风格,所以有别于西方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雕塑;另一方面,它是对传统雕塑功能的否定和革新,所以有别于延续几千年为墓葬和宗教服务的中国古代雕塑。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竖立起了各种纪念碑和建筑装饰雕塑,但严格意义上,这些没有中国雕塑家参与的雕塑作品不能算作中国现代雕塑。我国最早留学国外学习雕塑者是江苏常州人谈谊孙,他于1906年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雕刻科,但翌年却辍学回国且没有作品存世,这只能被视为中国现代雕塑发生的引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雕塑直到辛亥革命之后才出现,此时陈锡钧、江小鹣、陈晓江、李金发等人率先西学雕塑,并在学有所成之后陆续归国,因此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历史不过百年。
如果从时代风格的角度出发概括,中国近百年的现代雕塑可以划分为民国时期的欧洲写实主义风格、建国初期的苏联现实主义风格、“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样板主义风格、改革开放时期的现代主义风格以及21世纪初的新民族主义风格五个阶段。虽然这样划分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不同时期我国现代雕塑发展的趋势,但是对于认识江苏雕塑家在近百年中国雕塑史上的特殊地位和成就则显得含糊隐晦。事实上,如果将中国近百年现代雕塑的发展从雕塑家新老更迭的视角概括为民国时期留学海外为主的第一代雕塑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内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第二代雕塑家以及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第三代雕塑家,江苏雕塑家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细数近百年从江苏走出来的代表性雕塑家,刘开渠、王临乙、滑田友等是第一代的代表,钱绍武、盛杨等是第二代的代表,吴为山是第三代的代表。从这些熟悉的名字可以看出,江苏籍的优秀雕塑家在中国现代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几位佼佼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创作中却显现出极其深刻的共通性,即都十分重视对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而这一共通之处也恰恰是江苏雕塑特立于中国雕塑之林的根本性特征。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优秀文化以及国家精神的对外展现。雕塑作为艺术中的重要门类,因其在公共性、空间性、开放性、体量性上的独特优势,成为建构和传播国家形象最主要的媒介之一。雕塑在这方面的题材十分广泛,除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之外,凡是能够对国家形象产生积极影响力的主题作品都可纳入其中。江苏雕塑家在建构和传播国家形象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 民国时期江苏籍雕塑家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由于历史的变革,江苏省一些地区被划分了出去。但在清末民初,上海的江小鹣、滕白也、张充仁、王临乙等,萧县的刘开渠、王子云等皆为江苏籍雕塑家,而且他们中绝大部分人也是以江苏的留学名额负笈欧美学习雕塑的。因此,在探讨江苏籍雕塑家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时,只有将他们置于这个行列中才能更加准确地认识和理解这一问题。
近代中国国力衰微,受尽耻辱,国家形象也一落千丈,不独因为经济、政治、军事的落后,文化艺术颓败不振也是重要原因。几千年来只为宗教和墓葬服务的传统雕塑,更加重了当時文化艺术的陈旧腐朽。对于受到新文化运动启蒙的雕塑家而言,努力建构和传播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逐渐演变为一种自觉的民族意识。民国时期雕塑家所塑孙中山像难以计数,江小鹣不仅是最早为孙中山塑像的雕塑家之一,而且曾先后五次塑其像,并分置于上海、武汉、汉口、南京等城市的重要街道和广场。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和有志之士的精神导师,在那个时代,已然成为中国推行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象征,是推翻封建腐朽势力的标志性人物。江小鹣并不只是在塑造一个人物,而是在塑造新兴的、锐意进取的国家形象。他为上海市政大厦所塑孙中山立像(1931年)于“八·一三”事变后被日寇摧倒,以示占领上海,并将具有侮辱性的现场照片登载于各日占区的报章之上,以示对中国的征服,从中足见孙中山塑像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密切关系。
当然,这一时期在建构和传播国家形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的要数刘开渠。1934年,为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牺牲的第88师将士,刘开渠创作了《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这是我国第一座英雄纪念碑雕塑,同时这件作品也开了中国创建无名英雄纪念碑的先河。李朴园在1935年《神车》杂志中对这件作品评论道:“由这两个立像,代表了全中华民族上下两个阶级在目前这大时代里所保持的态度。”[1]这件坐落于西湖边的大型纪念碑雕塑,让人们不仅看到了中国军人坚韧不屈、英勇顽强的风姿,更看到了一个自强不息和正在觉醒的伟大民族。刘开渠在抗战期间还创作了《王铭章骑马像》《无名英雄像》等大型纪念碑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自身经济困难和创作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变卖家当、自掏腰包完成了这些作品。程丽娜先生回忆道:“可是开渠认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贴钱他也愿意去做。”[2]可见,刘开渠在努力建构国家形象的同时,他的无私壮举也在无形之中成了一座展现国家形象的不朽精神丰碑。
王临乙1940年创作了《抗日阵亡纪念碑》《台湾光复纪念碑》等极具爱国情怀的作品,但最让国人振奋解恨的是《抗日阵亡纪念碑》前的《汪精卫夫妇跪像》。出卖国家主权是对国家形象最大的抹黑和诋毁。在历史上,除了南宋秦桧跪像之外,这座雕像是几千年来仅有的第二个同类题材作品。王临乙用最为“白话”的艺术语言毫不隐讳地表达出他对汪精卫之流的唾弃,充分映射出国家形象不容玷污的意志在这位雕塑家心中的决绝。
滑田友留法的15年间正值中国抗战和内战时期,虽然他远离故土的战火,但在欧洲也经历着同样的硝烟。1939年,他创作了圆雕《轰炸后》和浮雕《离别》《逃难》《医治》,用雕塑向西方世界传达了一个强而有力的信号,那就是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痛恨战争的国家。滑田友在欧洲学院派雕塑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艺术语言,还创作了《轰炸》(1946年)、《中国少年》(又名《农夫》,1946年)、《母爱》(1947年)等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因技术“已达院派之极峰”,而且因风格“为巴黎派中之一新兴派”[3],在法国文艺界大获赞赏并名噪一时。实际上,这个“新兴派”的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滑田友通过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同时用西方人读得懂的艺术语言,展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和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精神信念。
自1840年鸦片战争始,中华民族经历了整百年的深重磨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缅怀这一百年来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与自由而牺牲的千千万万无名英雄成为整个国家的精神诉求,《人民英雄纪念碑》正是这一诉求最庄严的表达。以刘开渠为美工组组长,滑田友、王临乙等人共同创作的八组大型浮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百年间最为重要的八个历史时刻,这八组恢宏巨制的大型浮雕成为建构和传播国家形象最具代表性的现代雕塑作品。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培养的第二代雕塑家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国人早已厌倦和痛恨无休止的战争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带来的无尽摧残,此时人们都向往能有崭新幸福的生活,因此“建设”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钱绍武于1953年在列宾美院创作的圆雕《大路歌》正是这一主题的完美体现。这件作品以1934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大路歌》为蓝本,虽然歌曲隐含彼时的历史语境,但是钱绍武通过创作赋予了雕塑新的内涵。他塑造的三位拼尽全力拉石磙的筑路工人形象,犹如一座凝定雄壮的丰碑,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艰苦奋斗、努力拼搏、不断进取的朴实形象,成为那个时代民族精神和国家意志的缩影。1991年,钱绍武创作的《李大钊像》开创了纪念碑像表现手法的新境界。他将整个人物头像直接形象化为一座坚实的纪念碑,夸大的肩膀成为浑厚敦实的碑座,刚柔并济、方圆相间的头部成为庄严伟岸的碑体,整件作品散发出一种巍峨雄壮的气势,不禁让人深切感受到共产党人的坚毅和智勇。
盛杨和钱绍武一样,都是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等第一代雕塑家亲自带出来的学生,他们不仅继承了老一辈雕塑家的优秀雕塑技艺,而且在建构和传播国家形象的艺术追求上可谓一脉相承。盛杨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贡献在于1976年受命任毛泽东主席纪念堂雕塑组组长,带领100多名雕塑家设计创作,并圆满完成了纪念堂《毛主席坐像》与南北广场的四组群雕。北广场群雕主要歌颂了毛泽东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及取得社会主义建设胜利的丰功伟绩,南广场群雕以继承毛泽东主席遗志,建设和保卫祖国为主题。这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作为毛主席纪念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都会见证成千上万的国内外人士前来瞻仰毛泽东主席。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对伟大领袖的深刻怀念,而且向全世界展现了不屈不挠、英勇奋进的国人精神和国家形象。
久居法国的熊秉明虽然没有接受过国内雕塑艺术教育,但其思想和艺术风格始终浸染着中国文脉。由于客观原因,他并沒有像刘开渠、滑田友、钱绍武等雕塑家那样创作出大型历史题材雕塑作品,但他身在异乡却心系故土,所创作的《鹤》《骆驼》《孺子牛》《归途》等诸多作品无不充盈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精神,透露出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力。作为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他用哲学家的头脑思考文化发展的民族性问题,用书法家的审美解析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和贯通性问题,用雕塑家的双手探索雕塑语言的民族化问题。虽然远离祖国,但是熊秉明一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气质。
3 改革开放后培养的第三代雕塑家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继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钱绍武、熊秉明等老一辈江苏籍雕塑家之后,吴为山作为第三代雕塑家的典型代表,毅然担负起建构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任,用雕塑树立起新的民族精神标杆。
一方面,吴为山创作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作品,用铿锵有力的写意手法塑造了一批集中体现国家精神和气派的形象,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群雕》《千帆竞渡——渡江战役纪念馆大型主题雕塑》《百年丰碑》《延安窑洞对——毛泽东与黄炎培》等。其中《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群雕》是继《人民英雄纪念碑》等作品之后最重大的历史题材雕塑之一,这不全因南京大屠杀事件在国人心中的分量,更是其在纪念碑表现视角上的特殊性、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与建筑环境的融合性、艺术思想的深刻性所决定的,令人望而生悲,悲而求强国强志。
另一方面,吴为山在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上不遗余力,他说:“日益强大起来的中国应当看到民族深层心理的宽厚与宏大,要看到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孕育成长起来的文化的优秀性。”[4]他所提出的“写意雕塑”不仅在国内成为现代雕塑研究中的一门显学,而且在国际上受到了高度关注和认可。虽然国内也有一些雕塑家在海外举办个展或参加各种国际展览并获奖,但吴为山应该是个展和获奖级别最高、数量最多的中国雕塑家,如2012年在联合国总部、意大利国家博物馆、英国皇家美术院举办个展,2014年在韩国浦项美术馆等地举办个展,2014年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与法国雕塑家克罗德·阿巴吉(法兰西学院主席、终身院士)共同举办联展等。每场展览都由各国政要主持,并云集众多国际知名艺术家、批评家、文化学者。
另外,吴为山极具东方韵味和精神的写意雕塑遍布于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要公共场所,如巴西库里蒂巴市政厅和州政府前“中国广场”的《孔子像》、韩国奥林匹克公园的《问道》、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的《微笑的顾拜旦》、德国特里尔市的《伟大的行者——马克思像》、意大利国家博物馆前的《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法国蒙达尔纪邓小平广场的《百年丰碑》等。这些展览和落成于国外的雕塑作品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重要名片,标志着独立于西方审美价值体系之外的、具有强烈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和审美话语权的写意雕塑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成功和传扬,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文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展国际巡展联合国特展》开幕式上所说,这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声音”。
4 结语
从江小鹣到吴为山,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江苏籍雕塑家为建构和传播国家形象付出的努力。虽然这近百年间,在建构和传播国家形象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还有许多雕塑艺术家,但是江苏籍雕塑家无疑为世人刻画出了一条最为清晰、深刻的国家形象脉络。
参考文献:
[1] 李朴园.论中国雕刻艺术底复兴并及开渠先生底雕刻[J].神车,1935,3(2):15.
[2] 程丽娜.人生是可以雕塑的[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63.
[3] 滑田友.我学雕刻的经过[J].世界月刊,1947,2(20):44.
[4] 吴为山.略论中国写意雕塑的历史与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11:219.
作者简介:马彬(1981—),男,江苏南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雕塑创作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