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松
【摘要】读图,是指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对美术作品等各种图像、造型、符号的认识与感知。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准把握读图的价值与意义,在教学中通过回归读图的本来面目,解析读图的教学路径,构建读图的教学策略,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读图;审美表达;初中美术;教学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图片已经成为主要的新型媒介之一。作为美的重要载体,提高学生读图能力,是学生审美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从审美表达视角出发,发展学生的图形鉴赏力,图像思维力,审美表达力。
一、指向审美表达,回归读图的本来面目
席勒认为,人从感性向理性转变的路径在于让人学会审美。审美作为一种内隐性的美育行为,通过对图片的理解,进而实现审美表达,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1.审美认知,读图的本质灵魂
在初中美术作品中,图片呈现的形式非常丰富。既有传统的绘画作品,也有现代的雕塑;既有书法篆刻,也有现代媒体艺术;既有指向“造型·表现”的图片内容,也有指向“设计·应用”的图片内容,这些内容组成了丰富的图片资源。站在初中学生审美立场,读图就是学生根据已有的审美经验去认知图片,从中感受图片呈现出的美的内涵。如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就需要通过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等。在读图的过程中,要运用审美原理去观察,通过对图片内容中的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等进行感知,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在欣赏工艺品图片的时候,就需要根据已有的认知规律,对工艺品的知识、意义、特征、价值、作用等进行观察,了解工艺品的制作流程,创意思路与设计方式;在欣赏自然美的图片时,就需要了解图片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流派等,将自然之美与生活之美联系起来,形成基本的审美判断。
2.审美思维,读图的建构支架
读图的过程,就是思维产生的过程。格式塔学派提出了“结構同形”学说,就是人的思维认知与已有的生活经验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联系起了已有的审美基础,才能形成新的审美认知。如当学生面对一幅校徽图片的时候,只有学生将校徽图片元素中所包含的意蕴理解后,经历思维转换的过程,才能产生新的审美认知,否则就容易走入误区,误解图片的内容。
3.审美情趣,读图的基本意蕴
图片组成的元素非常丰富,既有颜色的冷暖,也有形态的变化;既有明暗的对比,也有线条的变化,这些共同组成了图片的基本意蕴。在指导学生读图的过程中,就是让学生实现理趣同生的过程。如在泥塑欣赏中,从“理”的角度,就是要了解泥塑的材料,了解泥塑作品中人体比例规律,站立型按照“头三身七”的比例;蹲坐型则安排“头身各半”的比例。在这些泥塑面部塑造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三庭五眼”的造型规律;从“趣”的角度,则是包含了弄泥之趣,玩赏之趣,造型之趣,想象之趣。“理”源自于图片的本质结构,是书本知识;“趣”源自于读者的发现之趣,是生活知识。
二、指向审美意义,解析读图的价值内涵
随着人们对审美意义的不断挖掘、发现、重构,审美已经成为重要的素养之一,是“五育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美术教学规律的不断研究,读图已经成为了学生的基本能力与必备品格。
1.构建读图的空间感
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认知更多时候会从“像不像”的角度进行认知,认为“像”是评判美术作品的重要依据,这就违背了审美的一般规律。图片呈现的形式是平面的,但图片内容的本身更多是立体的,是有维度存在的。在读图指导当中,需要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把静态平铺的图片变得生动立体。如表现空间的“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等空间概念,需要学生根据图形形式进行想象,在头脑当中构建读图的空间观念。反之,在学生进行图形表达的时候,又需要将头脑当中建立的立体观念在进行审美创造的时候进行实践。
2.实现读图的历史感
通过对图片的欣赏,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美的存在。但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美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要站在历史的维度,指导学生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风尚,知人论“美”。如在泥塑的欣赏当中,对于自新石器以来到民国时期乃至现代的泥塑作品,造型表现各不相同,学生的认知也不同。如何感受不同时期泥塑所体现的美,就需要结合实物,联系时代特征,让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建构起真正的审美能力。如唐代仕女泥塑形象丰腴,色彩艳丽,雍容华贵。这样的泥塑造型符合盛唐气象,是唐朝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如果学生不能够站在历史的时空长河中,从唐朝时期和谐、富强的社会现状出发,就不会真正感受到唐代女性的婉约和圆润之美。
3.指向读图的文化感
通过读图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初中美术作品当中蕴含的文化多元丰富,既有民族文化,也有其他国家的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共同组成了多彩的世界,多彩的生活。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引导学生将之应用到读图过程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文化观。如在藏书票的欣赏中,教材中出示了一组丰富的藏书票,通过了解藏书票的来历与作用,用绘画或者拓印的形式制作藏书票,有助于让学生感受文化魅力。首先,藏书票是文化内涵的载体,通过藏书票,可以在方寸之间,了解丰富的人文内涵;其次,藏书票是一门手工艺术。通过拓印、手绘等形式完成的藏书票,本身就蕴含了制作者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表达;最后,藏书票是一种情趣,寄托了人们书香之恋。
三、指向审美实践,靶向读图的路径策略
在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读图鉴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找到一条正确的读图路径,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美育语言角度,帮助学生学会通过规范的言语进行审美表述,从教学范式角度,打通读图教学的有效路径,从审美意象角度,找到言意共生的正确方式。
1.基于美育语言,形成读图语言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美育语言是基于审美知识的言语表达。一般人们对于一幅图片的评价大部分是“好看”、“真像”等,这些评价是基于主观感觉而非客观的审美认知。从美育语言出发,就是要能够正确读出图片的形态特征、明暗调子、色块对比、空间造型、肌理表现等。学生围绕这些图片要素进行表达,即美育语言。如“奇妙的墙”读图中,通过不同的“墙”发现组成一面墙需要有“基本形”,从基本形的形成方式看,有彩绘、剪切、刻挖等;从基本形的累积方式上看,有可以从方向、位置、间距等的重复组合去欣赏“墙”的形式之美。因此,学生形成读图语言的时候,就可以更加以上的内容进行介绍。再如娟“簪花仕女图”的读图过程中,一是从古画的绘画材质进行表达,发现绢易于表现一些精细的人、事、景、物;二是从人物形态表达,描述出人物形态折射出的社会生活;三是从线条造型表达,观察出线条的轻重、长短、粗细、虚实等变化;四是从绘画技巧去表达,发现人物表现的工整细腻,神态的自然真实。
2.基于教师能力,发展读图审美
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教师的审美表达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适合初中学生审美发展的读图内容。如在”重复的魔力“图片展示中,教师通过一组重复图片,让学生感受重复的力量。从一排重复摆放的方便面货架中,讓学生感受到超市物品投放的技巧;从一列列阅兵队伍中,感受军人的队列整齐,气势雄浑;从一排排居民定居点中,感受人们的安居乐业。教师通过出示这样的图片,有助于学生发现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根据重复现象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归纳出重复建构的设计形式,创造出了重复构成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时候,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图片,通过读图,发现重复构成的组成要素是“基本形”和“骨格”。这样的指导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素材的提供者,读图过程的引导者,读图经验的总结者。通过一系列的典型图片,帮助学生建构起了重复排列的审美思维,丰富了学生对美术当中“重复”的基本要素认知,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生活当中遇到此类作品,采取基于审美认知的方式进行读图。
3.基于审美意象,指向读图表达
意象是一种寄托人的主管感受的客观对象。从“图”的角度来看,图的内容、图的形式、图的材质都是“客观意象”,其中寄托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读图,就是要通过现象本质厘清作者表达的情趣、意蕴。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找到意象表达的路径与策略。如在中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的早期岩画中都能找到通过“象征”手法进行表达的社会活动场景。随后,西方逐步演化为印象派、立体派等艺术流派。而在中国,则通过山水表现天人合一,通过花鸟表达物我合一。在进行读图的时候,教师要结合中国绘画意象表现进行审美解读。如在欣赏以“隐者”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时,隐者生活的环境有松,松意味着高洁;隐者居住的地方有山,山中为隐;生活的方式有采药,意味着炼药成仙;天上的白云象征着自由,隐逸的生活象征着出世等。当学生有了这样的意象理解,对于很多美术作品的表达意义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读图是重要的审美表达能力,有着其独特的教学价值。从教材角度,就是要发现教材当中选入的相关图片,发现图片当中蕴含的审美价值;从教法角度,就是需要教师修正教学观念,从学生的美术语言建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通过规范的美术语言表述自己读图感受;从教师的角度,就是要回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具有思维价值的读图教学范式,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调动认知结构,实现审美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桃梨.图像识读:以美术审美定义儿童审美表达.江苏教育研究.2019(09):40-43.
[2]李青.审美表达:寻找美术表现素养的“阿基米德点”.教育界.2020(06):50-51.
[3]赵海燕.在美术课堂中释放学生审美表达潜能.初中生世界.2017(10):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