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农村高中生抗逆力培养的可行性探究

2021-03-07 00:12董文静
红豆教育 2021年33期
关键词:苏南地区项目

董文静

【摘要】抗逆力是正向心理学的重要概念,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关键指标,也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心理素质。高中生的抗逆力是指学生面对学习压力、生活困难、情感挫折等逆境时所采取的积极应对能力和心理协调能力。对于困难和压力如何做出理性的选择和正向的处理,是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主题。本文以苏州H中学“逆境而上”项目为例,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苏南地区农村高中生抗逆力水平的现状,并初步探究了在苏南地区的农村高中开展抗逆力培养的必要性。

【关键词】抗逆力;苏南地区;农村高中生;“逆境而上”项目

一、“抗逆力”的核心概念界定

“抗逆力”的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物理学科,主要用于对特殊人群的自我心理状态恢复能力的研究。西方心理学家在三四十年前引入这一概念,它描述的是某种物质经过外部力量的作用力之后,其形状发生变化,但失去外力作用之后,该物质能够完全恢复原形且维持平衡的状态。“抗逆力”的原意是弹性或者弹力。抗逆力并不是某些个体所单独具备的,而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潜能,我们每个人都有弹性,但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弹力。它是人类在面临危机事件时自我适应与复原的力量,是身体、精神和心灵适应外界的一种状态,即“身心灵平衡状态”。抗逆力可以被比喻为“不倒翁”,百折不挠,千退不倒。抗逆力领域的研究发源于西方,早期研究成果都是由西方研究者们获得的。国内学者们对抗逆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其概念的提法也不尽相同。香港研究者译为“抗阻力”或“心理韧性”;台湾学者将其翻译为“复原力”,但现代也有学者(Bonanno,2004)提出“复原力”和“抗逆力”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大陆学者采用的是“耐挫力”或“心理弹性”的提法。

不仅提法不一致,国内外学者对抗逆力概念的界定也没有定论。目前主流的研究成果有:一、抗逆力是一种能力,指的是个体经受压力却受到尽可能小的影响的能力;二、抗逆力是一种过程,是指个体在遭遇危险或面临压力时成功应对和迅速复原的过程;三、抗逆力是一种现象或结果,是指个体在面临逆境时,适应压力并对抗压力而使自身能力得到发展的一种现象和结果。

整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对抗逆力概念界定认同度较高的说法是:抗逆力是个体在经受压力与挫折,面对困难或失败等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应对、心理适应和及时协调的能力,也是对特殊情景的抵御过程,它是能力、过程与结果三者的融合。

二、在苏南地区培养农村高中生抗逆力的必要性

高中生正处在一个身心不断成长,从少年向青年转型的阶段,这个阶段他们的个人心态以及社会关系会发生较大变化。人类漫长的一生里,却在短短几年的青春期里要经历最多的变化。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给青少年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挑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对新型人际关系的理解逐渐趋于迷茫,新时期里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青少年们对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探索、勇敢追求,对自己的社会角色也在逐渐认同并逐步适应方方面面新的变化。

根据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2004年度有关上海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份社会调查的数据显示:出现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主要来源各方面压力的影响。而高中阶段最大的压力源来自于学业成绩,在升学的压力之下,各种大小考试,频繁排名,多重评价机制及过度竞争,使学生遭受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学业紧张使大部分青少年受到情绪方面的较大影响,也使越少越多的青少年心理出现异常。此外,导致青少年心理发生变化的应激源还有:人际交往、家庭环境、行为困境、健康状况或恋爱带来的压力等。导致心理变化的各种因素带来的影响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大,出现成比例增长的趋势。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考制度改革的推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遭遇心理困境。学业及心理困境使学生心理危机感越来越大,挫败感和低效能感越来越强。这些问题在苏南地区的农村高中表现得较为突出,但大部分学校却缺乏必要资源和相应对策。

苏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其子女的就学和就业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相较于本地户籍居民的子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所遭遇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会更大一些,大部分学生自我效能感低,没有信心考上理想的大学,缺乏进取心、自信心、和竞争力,学习动力不足,面对成绩常有种受挫感和无力感,由此带来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也较大。此外,由于地址位置的原因,农村高中的师资力量相较于城镇高中比较薄弱,农村教师的低效能感和压力较大的现状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师生矛盾较为突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应该把“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作为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之一。《纲要》还提出:学校对于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并适时地进行危机干预。因此,开展对青少年抗逆力的研究,满足青少年的发展性需求,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挖掘其生命潜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环节。

新课程改革除了提倡教育者增加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即生命教育,其核心内容是生命观。尊重生命的理念要求施教者更注重培养生命质量,而不只是传授知识。为了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中学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应对逆境的能力,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纳入教育范围,正确引导学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学生需要認识到,要平等对待每个生命,每个生命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绽放异彩。学校应通过各种形式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避免由于教育的缺失而造成的悲剧。主张倡导“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的生命观,避免学生产生怀疑生存价值或轻视生命意义的想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来面对来自于各方面的困难。抗压教育是生命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生命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校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抗压力、应对困难和逆境的能力。

三、苏南地区农村高中生抗逆力水平的现状

苏州市H中学是县级市下设乡镇的一所农村高中,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外来务工人员较多,该校学生较多为来务工人员子女,H中学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在苏南地区农村高中。H中学心理咨询室成员通过研究国内外抗逆力的相关理论,借助当地教育局及校方支持,决定进行对抗逆力培养的专项研究并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该项目命名“逆境而上”,主要借鉴香港比较成功的UAP项目的活动经验,在项目初期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农村高中生抗逆力培养进行初步探索。笔者作为心理咨询室成员有幸参与了其中的一些实践活动。“逆境而上”项目由专业的心理学老师主持,其宗旨是激发学生在面对压力或逆境时的内在潜能和力量,构建学生对待挫折的积极态度和对抗挫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心理协调能力及自我效能感,使他们能更好地应对逆境和挫折。

为了了解苏南地区农村高中生的抗逆力水平现状,H中学心理咨询室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1调查对象

苏州市H中学地处乡镇,为十轨制全日制普通高中,三个年级共30个班级。本次问卷只选取高一和高二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主要是考虑到高三年级学生学习负担较重,承受较严重心理压力比例更高,不足以代表高中学生的普遍状态。通过整群抽样,从6个班级中,共抽取285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17岁,男生156人,女生129人,男女生占比分别为54.74和45.26。问卷全数回收,但由于部分问卷有选择不全的情况,统计选取281张有效问卷。

2测量工具

采用《抗逆力水平量表》,但略作改编。《抗逆力水平量表》于2003年编制,又被称为CD-RISC,是由美国杜克大学的Connor博士和 Davidson博士编制,主要被用于测量个体在面临危机、面对压力或遭遇逆境的心理应对能力。两位博士经过多次重测和严格评估之后确保了量表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国内学者金琴于2011年将《抗逆力水平量表》翻译成中文,现被广泛应用于各年龄段及各阶层人士的抗逆力水平测试。

3调查实施

《抗逆力水平量表》共有25个项目,属于自陈式量表。原始量表每道题目有四个选项:A.“完全不是”;B.“有时是”;C.“经常是”;D.“总是这样”,采用四级评分制。根据高中的实际情况,笔者对选项稍作改动:A.完全不是;B.偶尔是;C.大部分是;D.完全是。原始量表的计分方式是:A、B、C、D的分值分别是0,1,2,3。得分范围为0分~75分,得分的高低与抗逆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

4调查结果

使用智学网和阅卷系统分析处理所测量数据,对每道题目的平均得分和每个选项的选择比例进行了汇总。该量表的每一个项目描述的都是在对抗逆境的过程中,个体的心理变化或者行为倾向,可归纳为四类因子:一、坚韧性因子;二、控制力因子;三、适应性因子;四、目标实现因子。

通过各项调查及数据分析发现,少部分学生有心理问题方面的困扰。因此学校应采取主动的、发展性的模式来构建心理屏障来对抗与日俱增的多方面压力,避免这部分有不良心理倾向的学生因为缺乏学校和家庭的重视采取极端手段。

相较而言,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的学生还是占据较大比例,这部分学生同样承受各种压力,遭遇种种困难和挫折,但是他们表现出能够积极应对逆境的倾向。少部分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他们在抗逆力方面的问题也没有严重到需要请专业心理医生进行治疗的程度。但是由于缺乏科学而具体的方法指导,他们在抗逆力各维度上的整体水平还是亟待提高的。

四、对苏南地区培养农村高中生抗逆力的初浅建议

1农村高中生抗逆力的提升需内外保护因子相结合

各种积极因子的欠缺使农村高中生在抗逆力水平较低,面对挫折与挫折无所适从,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作为重要外部保护因子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平时忙于自己工作,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淡漠而疏远,没有密切的家校联系。农村高中教师自身的低效能感使学生缺乏及时的反馈和积极的鼓励,更多关注的学业成绩而不忽视学生性格与成长。对学生抗逆力的培养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承担起责任与义务,关心和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利用学生充分的在校时间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应对竞争及耐挫折能力,构建内外保护因子相结合的有效保护机制。

2农村高中生抗逆力的培养需要学校社会工作介入

学校社会工作的宗旨在于通过活动帮助青少年使其心理感到满足,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协助解决青春期实际问题,激发自我效能感,提升青少年的自我归属感。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抗压耐挫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抗逆力水平。

H中学“逆境而上”项目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有效证明了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对青少年抗逆力的提升是切实有效的。“逆境而上”项目尝试着结合问卷调查与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方法进行了实践,逐渐有效推进了校方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项目运用学校社会工作小组的方法,佐证了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对于有效培养高中生抗逆力是可行的。

综上理论分析和实践活动可知:抗逆力虽然是与生俱来的,但并不是都能表现出来的,它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培养而激发出来的,对个体抗逆力水平影响更大的是个体生存的环境和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当学生面临困难,经过学校或者专业人士的指导,主动挖掘保护性因素,及时发现风险因素,发掘自己的内在的潜能,去克服并消除风险因素或降低风险因素的影响,进而促进转化成为保护因素。每一次成功地克服困难摆脱困境,都是青少年实现自我超越和提升抗逆力的过程。

结合以上理论知识及实践活动,笔者有理由认为苏南地区的农村高中有必要把培养抗逆力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内。高中阶段的抗逆力培养的目标是唤醒和挖掘学生对抗逆境的能力,减少逆境对学生的影响,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并帮助学生构建内在的抗逆体系,从而提高心理能量,消除心理困境,保持健康的心理及正常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孙抱弘,包蕾萍.上海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伦理学研究,2004,7(4).

[2]田国秀.抗逆力研究及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7(3).

[3]沈之菲.青少年抗逆力的解读和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2008(01).

[4]沈之菲.抗逆力: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J].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10,9(9).

[5]柳菁.心理弹性新论: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与实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8.

[6]李凤.巧用角色优势点化生命[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07-04.

猜你喜欢
苏南地区项目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
苏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经济效益分析
苏南地区社区、学校成人教育资源现状调查与整合研究
工程项目投标策略研究
房地产开发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加强公路工程成本管理的措施分析
苏南地区乐器销售市场调查研究
基于二次现代化理论的苏南地区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