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河海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98)
“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于2020年9月21日发布(下称《意见》),这被认为是我国青少年体育与健康发展事业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标志性事件,文件强调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体育强国背景下,党中央发出深化“体教融合”的号召,目的是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推动新时代人才的培养,重点要加强学校教育的育人价值。体育对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立德树人,“五育”并重,让体育回归大教育,探索“体教融合”的科学方法和实施路径,推动我国新时代体教融合全新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体育界率先提出了“体教结合”,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体育系统内部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难题,同时也是教育部门谋求调和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矛盾以及学生身体素质下降问题。通常体教结合的四种典型模式,如,混合型模式、省队校办模式、清华模式、南体模式。而体育和教育两个系统在体教结合的实践中,由于缺少共同的目标体系和协同机制等原因,出现了沟通难度大、运行效果差的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因此,体育界从实践和理论层面又将体教结合推向了体教融合,认为实施体教融合的主体应为体、教双方,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1世纪以来,学生体质健康的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触发了体教融合的新命题和新诉求。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表示“现在的孩子普遍眼镜化的话,这就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2020年4月27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意见》并于于2020年9月21日发布,第二次体教融合的提出,是第一次体教结合与体教融合的升级加强版,面向全国近3亿的广大青少年学生,任务是推动文化学习与体质健康协调发展。
从1979年“扬州会议”,确定了学校体育是为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宗旨,进入新时代,特别是2012年,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2016年,国务院颁布了 《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再到2020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上述都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特别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其中体教融合作为一个重要的理念变革和战略趋势,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特殊的使命。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教体结合、体教结合再到第一次体教融合,虽然体育界与教育界有过多种提法,可中心思想很明确,就是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我们也要认识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中国加入了奥林匹克大家庭后,体育系统建立了一套独立运行、自成体系的专业训练体制,体育系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奥运争光的战略发展上,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关心不够,支持不力,一方面导致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日益下降;另一方面,体育系统对于运动员文化教育和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新时代,深化体教融合应打破体育与教育人为割裂的状态,摒弃利益藩篱,从民族发展和国家利益出发,两个系统之间要建立统一的目标体系,资源共享。
从过去的体教结合或者体教融合发展过程来看,体育部门主要负责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资源整合,教育部门主要是满足在文化教育和运动员安置方面的利益诉求,体现更多的是分工,缺少了协作,有”结(融)”无“合”,而新时代的体教融合,关注的是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这就要求体育和教育部门,在强化功能和目标的基础上的充分融合。新时代深化体教融合的内涵实际上是习近平总书记育人观念的一个生动体现;是体育塑造人,教育培养人的一个深度融合参与的过程。因此,从管理的视角,深化体教融合的管理主体应为教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为主导,其它职能部门协助的多元管理系统,针对体育工作薄弱环节做好政策和制度的顶层设计,各部门之间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和融合协作的工作平台,健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的指标体系并纳入绩效考核。
从哲学角度看,过去的体教结合侧重于身体素质提升与文化学习结合的身心二元论,而新时代的体教融合,更强调身体认知与文化认知为一体的身心一元论。这个观点与毛泽东在 《体育之研究》中“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的思想观念是一致的。缺少了体育的教育不能称之为完整的教育,离开教育的体育因缺乏内涵终将变得不牢固,体育教育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体育回归教育,倡导体教融合身心一元论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选择。
明确治理主体,增进治理共识;落实深化体教融合,明确治理主体是重要的环节。青少年体育治理主体层级化鲜明,各具特色,但是政府、社会、企业以及体育、教育、健康产业等存在不互融的情况,行政部门仍然以传统行政管理思维为主,大量繁重的“既管又办”的工作导致其缺乏工作路线图、标准体系、社会治理和市场化治理的工作机制,所以体育、教育、健康等组织需要在融通治理共识的基础上,以激发更多的社会资本和力量投入到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以满足青少年体育需求为目标,促进体育回归教育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共同责任。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发布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给予厚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理念的变革,越来越成为体育人和教育人的变革。有了新的理念,才会有新的行动,中央深改委对深化体教融合的战略性部署,定位于解决国家重大问题和顶层设计,确立了国家通过推动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一战略性决策的落地需要树立新理念来引领,体育和教育部门以及多部门的协同协同合作,需要在理念认同的基础上去实现人才培养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和一体化实施。
“健康第一”是我国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的最终价值统领,在落实和推进新时代体教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凸显 “健康第一”理念的引领作用,其根本目标是实现普遍意义上的全人和全过程教育,培养立德树人的复合型高水平人才,这与新时代我国体教融合的战略定位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不谋而合。坚持以“健康第一”理念作为价值引领,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三个阵地,学校是主阵地,因而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育的基础和核心,是教育环境或者是大教育系统内唯一的体育形态,是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地。确立了学校体育的核心地位,才能切实保障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一方面,体育系统需要重视和强化学校体育,正确认识体教融合的全面性和战略性,切实履行系统决策和科学指导的工作,推进体教融合向内涵式发展和提升;而教育系统需要深化和细化学校体育相关工作,从政策导向和思想认识将学校体育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并将其纳入学校工作的绩效考核。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提出形成了三个协调性的共识:一是青少年健康将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 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二是学校体育的目标价值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三是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发展方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三个共识的基础上,新时代深化体育融合应该树立协同育人理念,部门的协同主要以体育和教育协同育人为主,产生1+1>2的效果,这不是简单的体育回归教育的问题,而是充分发挥体育和教育育人综合价值共现的问题,因而树立体现育人价值协同共现的理念,才能解决体育和教育部门对体教融合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指导体育和教育部门在行动上的一体化设计、推进、落实和监督。
目前我国体育与教育的实际工作场景中,多部门合作分化现象仍然存在,条块分割造成部门合作不畅通,各方共育、共建、共享、共治的协调机制还不完善。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改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上,绝对不仅仅是体育和教育部门的责任,而是需要多部门的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分工配合,全社会资源的共享合作,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多元开放融合发展的理念,积极有效地对接社会,对接市场,让更多的社会力量成为为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新阵地,创建开放多元的融合发展机制和平台,在目标、内容、形式、覆盖面等方面要突出一体化、最大化、全面化和全覆盖化的协同。
(1)推进体育教学一体化改革,推动青少年健康促进与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
从当前的发展来看,高校与中小学的体育教育教学一直处于脱节的状态,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当体教融合的体制改革在高校进行时,作为金字塔底基的中小学要同步融合,应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角度进行顶层设计,推进体育教学一体化的改革,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督导评估。深化体教融合是对新时代体育功能和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判断,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五育并重,发挥体育在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新审视体育与社会、教育、文化等的关系问题;二是破除门户之见,如何培养后备人才,培养什么样的后备人才,重新判断体育与社会、教育以及人的终极发展的关系问题。最终可以落实到体育、教育、社会和政府合力同向同行,打造新举国体制下的青少年健康促进和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的模式。
(2)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业余运动等级制度,健全体育锻炼考核核激励机制。
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为代表的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虽然每年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并定期发布测试结果的公告,但尚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与评价反馈机制。提出一方面从外在机制上坚持实施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完善测试工作,健全应对策略和整改措施执行体系,逐步推行体育达标纳入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个升学阶段的教育考试制度体系中,从制度和政策的顶层设计层面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另一方面从内在态度激励上创建业余运动员等级制度,建立业余运动员的等级标准,明确考核主体和办法,科学规范操作流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健全奖励激励制度,树立榜样示范作用。
(3)推广学校体育联盟建设,搭建融合发展的体育竞赛体系,营造青少年终身体育氛围。
构建符合现代运动训练规律、与国际接轨的竞赛制度,融合多部门合作、多元主体参与的金字塔结构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打破部门界限,有序放开注册限制并统一注册标准,改革比赛身份核实制度,将教育和体育部门联合主办的的赛事纳入业余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推动面向所有青少年各年龄段的、互相衔接、区域全覆盖的体育赛事改革,成立以知名大学为龙头牵引的学校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联盟,与单项体育协会建立合作和联系;构建一体化推进自上而下的大、中、小学的名校运队的梯队建设和四级联赛制度,打造高水平的校园品牌赛事,形成“地区推动—层层选拔—全国联赛”的竞赛格局,培育校园体育竞赛文化和营造青少年体育运动锻氛围;打通校园竞赛和社会竞赛的渠道,搭建融合发展的体育竞赛体系,形成多元的校园体育赛事产业。
(4)构建政府、部门、社会协同推进体制机制,将青少年健康促进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体系。
目前,体育和教育部门仍然存在条块分割体制性障碍,由政府、学校、社会合力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改进和完善,提出构建政府主导下、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协同推进机制,建立青少年健康促进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同工作平台以及常态化督导管理制度,在形成理念共识的基础上创建协调、协同、共育、共建、共享和共治的运行机制体制,将青少年健康促进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体系中,坚持结果导向的评估实施,不断提高和完善青少年健康促进的协同推进体制机制的建设。
(5)构建“校、家、社”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健康促进的创新模式,落实体育强国建设。
青少年的健康受环境条件、营养膳食、卫生状况、体育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健康促进的研究应从多维度提出应对的策略。林少娜、陈绍艳等人对广州、汕头等地进行走访调查后提出了“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发展模式,强调学校、家庭和社区多元联动的实现,需要以青少年学生为中心,将身体活动和体育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行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形成三位一体的体育活动新格局。三位一体的校内、外运动干预方式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健康的发展,提出构建新时代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创新模式,形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监测、评价、管理多维监管机制,作为对青少年学生健康促进实施情况反馈及改进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体质健康监测管理网络系统和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等方式,充分利用和挖掘数据信息,让学校、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体征变化的发展轨迹,实现青少年健康促进价值的最大化,以点带面,全面落实体育强国建设。
(6)构建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的市场机制,完善体教融合政策执行、监督、评估体系。
促进青少年全面的健康发展,体育和教育部门为责任主体,多部门分工配合,密切合作,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多元、开放、融合的发展理念,积极的对接社会,对接市场,推进更多的社会组织、体育产业、俱乐部等成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新阵地,要构建政府部门和社会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制定体育市场、产业、社会力量等融入学校体育的普惠政策,同时要构建体教融合各项责任的落实机制,构建体教融合实施过程的联合督导机制和评估体系,构建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的市场机制。
(7)建立学校体育意外伤害的政策应对,加强校园运动康复和防护体系建设。
随着学校体育参与人数的增加,运动风险概率也相应增加,学校构建科学健全的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防护体系和保障机制,是最有效降低体育意外伤害发生概率和预防产生严重后果的手段方法。学校体育管理应从思想上重视学生的运动安全防护工作,在健全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加强运动安全防护工作的研究和落实;建立学校体育运动风险评估体系,科学论证体育活动开展的可行性;建立学校体育意外伤害的政策应对,制定有效评定体育意外伤害事故责任和处理的方案和文件制度体系;加快推进学校体育保险业发展,制定校园运动康复方案,消除体育意外伤害发生后的负面影响。
新时代深化体教融合立足于促进全体青少年健康发展,旨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推动学校体育工作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接起来;落实体教融体是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改革事项,有利于推动体育和教育事业协调稳步发展,促进体育更好地回归大教育;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需要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发挥体育与教育资源融合发展中新内涵和新理念的价值引领作用,实现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在推动体教融合发展进程中,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协同创新,开拓体教融合的新方法与新路径,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