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宪
(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500)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新媒体文化传播方式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新的契机。由于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简洁以及传播范围广泛的特点,所以,各个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推动体育文化的传播,为学生创造充满体育文化气息的校园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高校体育运动开展的灵魂,是确保大学生体育文化诉求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基础。体育文化传播是高校体育课程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使得体育文化在校园内各个角落的传播成为了可能。高校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应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体育技能,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加深对体育运动中文化意蕴与基本规则的认识和理解。高校开展的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而且在学生陶冶情操以及领悟体育文化传播意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智能手机不断普及的过程中,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手机的利用效率也不断提高,而手机作为大学生与外部世界交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为大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外部信息提供了便利。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不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还是指导学生学习体育技能,都必须充分将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内涵作为首要教学目标。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将体育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习需求,将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才能在增强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信心的基础上,为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迅速来临,跨媒介生产信息的效率不断提高,任何一种信息都可以在不同传播介质或终端中发布、扩散或接收。其作为同时融合两种及两种以上载体形式的全息、全时、全员以及全效媒体形式,呈现出了多方位、全方面的交互性特征。首先,体现出了高校体育文化信息交流的交互性特点。数字电视、数字报纸、网络广播等媒体信息具有的相互交织和融通性特点,不仅为广大受众提供了最有效的信息控制和操作手段,而且扩大了信息运用的范围和领域;其次,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媒体类别的交互性特点。声像、文本、图像、动画、影像等信息交互呈现构成的完整的信息交互系统,促进了高校体育文化传播效率的有效提升;最后,高校体育文化传播主题之间的交互性。信息化时代下,体育文化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身份可以随时的相互转换,而欣喜流动速度的加快、欣喜传播渠道的增加,使得受众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活动最真切、最及时的媒体使用体验。
与传统的媒体平台相比,新媒体平台不管是在信息发布方便,而且信息传播的速度也更加的迅速。在网络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新媒体实现了信息的全区域、快速发布,彻底摆脱了时空因素对信息传播的限制,提高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此外,随着5G时代的带来,信息传播迎来的革命性变革,为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所谓新媒体,不是将各种不同的媒体简单组合在一起,而是将各种媒体的优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新媒体因为自身具有的特性、传播力以及影响力等各方面特点,创新了音频同步、图文并茂多点互动直播的信息传播方式,将门户网站、有线数字广播电视、手机广播电视、平面媒体等媒体传播终端紧密融合在一起,推动了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随着高校体育文化传播时尚性、年轻化、时代感特点的日趋显著,高校体育文化传播不但实现了多环节、长距离传输的目标,而且广播电视、无线电信号、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在高校体育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为高校三位一体体育文化传播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系统性是新媒体技术最主要的技术特征。新媒体并不是简单的将传统媒体技术混合在一起,而是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系统,统一的进行各种信息资源的发布,实现了一次性无缝采集各种信息资源的目的。高校在采集体育文化信息时,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方面的优势,增强信息传播的表现力与效果。合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体育信息内容的编辑和加工,不但促进了高校体育文化信息传播的效率,同时体现出了高校体育信息传播的实用性、客观性与新颖性特点。
高校应该在明确体育文化传播主体意识的基础上,从能力层面、知识模式层面、理解模式层面等几方面着手,加强自身主体媒介素养培养的力度,从不同的侧重点培养不同的转变主体。对于高新体育教师而言,应该将培养教师的媒介使用能力作为首要目标。首先,高新应该通过定期培养教师媒介使用教师的方式,促进体育教师PPT制作、微信、微博等使用技巧的有效提升;其次,鼓励和引导体育教师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提高自身的媒介使用水平。对于体育社团的成员或学生来说,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媒介使用能力,但是其利用媒介传播体育文化的理解以及体育文化的掌握程度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所以,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合理运用现有的媒介资源,学习体育课程、体育运动等的参与方式,加深对体育内在思想和内涵的理解,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针对不同的体育文化传播主体,高校采用的意识引导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比如,以传播体育相关学术性知识为主的体育教师、高校图书馆以及相关体育研究机构等,高校应该合理运用激励措施,鼓励其借助新媒介推动体育文化的传播,提高教师的媒介传播意识。要求教师通过线上与学生就体育知识进行深度的交流和沟通,定期的为学生推送体育小知识,为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文化的传播内容提供丰富的内容。由于不同的体育教师研究的领域不同,所以其在传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比如,以开展与体育活动相关内容传播为主的体育社团以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个体学生等传播主体,因为其具有显著的亲民性特点,在开展线上体育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受众也往往更多。所以,高校在开展体育文化传播时,不但帮助体育社团或学生认识到自身在体育文化传播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而且还应在不影响自身传播自主性的前提下,注重体育文化传播的规范性与教育性。另外,高校在开展体育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还应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性,避免因为学校体育文化传播出现过渡西化的情况,影响学生对本土体育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高校体育文化内部不可包括了体育思想情感、体育规则、动作技术技能、健康知识、运动品德等众多内容,而且是高校整体形象构建的基础。高校体育文化内涵的深度与广度是决定其体育文化传播整体影响力的重要因素。首先,高校在构建体育文化平台时,不能简单的局限于规模较大的体育院校或体育社团等传播主体,而是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时代的优势,鼓励体育教师、体育社团、学生等建立自己的微信、微博平台,充分发挥个人的魅力和影响力,塑造全校范围内的明星教师、社团以及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文化传播不仅可以通过文字符号形式传播,而且还可以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进行传播和交流。这就要求,高校在推动体育文化传播时,应该合理借助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传播,才能进一步扩大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其次,高校必须保证体育文化传播的有的放矢。高校在传播体育文化时,应该站在文化信息多而全的角度上,明确体育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流向,才能在满足不同体育爱好者对文化内容需求的前提下,提高高校体育文化的认同度。根据信息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要求,积极的进行体育文化内容的改革创新,将体育文化与其他领域的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才能表现出体育文化传播的科学性与新颖性特点。比如,在进行体育运动技术内容进行解剖学描述、对健身锻炼进行生理学分析、对体育情感进行心理学解读、对体育思想与情操进行文学渲染等,都是提高高校体育文化内涵,增强体育文化内容吸引力与感染力的重要手段。最后,凸显出高校体育文化的层次多样性、外延开放性、大众共享化特点,将思想精神文化内容作为体育文化传播的内涵,为高校体育文化传播提供物质基础,搭建体育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传播相结合的全新的高校体育文化传播体系,通过建立团结友爱、奋勇拼搏、积极进取体育信息共享平台的方式,增强广大师生对体育文化传播的认同感。
随着高校体育文化传播迈入到新媒体传播的时代,广大受众体现出的能动性特点,不仅体现在其选择和吸纳体育信息上,而且还表现在向信息源发出的回返信息上。受众在表达自己主观意志的基础上,为高校体育文化传播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高校应该在利用新媒介技术开展体育文化传播活动时,制定完善的体育文化传播机制。根据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的特点,成立独立的体育文化传播部门,制定完善的体育文化传播安全与疆场制度。才能在保证体育文化传播安全有序进行的基础上,增强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校园网络暴力抵抗能力。奖惩制度的实施,不但起到了惩罚校园体育网络暴力传播主体的积极作用,而且通过针对不同体育文化传播主体制定激励机制的方式,有助于调动体育文化传播主体参与线上体育文化传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高校线上体育文化传播部门,应该以高校校园网络为基础建立完善的监管与反馈系统,从线上和线下两方面着手加强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监管工作的力度。首先,完善校园网络端口过滤。筛选的功能,阻止与体育相关的垃圾网站以及信息进入校园网络,影响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其次,加大线上信息传播现状监控的力度,严格的按照争论不争执、自由不放纵的原则和要求,防止线上违规体育信息的传播;最后,不提高高校线上体育信息交流收集与分析的能力,全面分析和统计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平台的分数数量、点击率等数据,分析广大受众对体育信息传播提出的要求,总结体育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准确预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发展的趋势,为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平台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提供数据依据。
总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作为当前我国体育文化建设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在新媒体时代迅速来临的影响下,高校体育文化资源具有的丰富性特点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所以,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新性媒介在高校体育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从传播主体维度、传播形式维度、传播内容维度等几方面着手,努力提高高校体育文化传播主体的媒介传播意识,扩大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规模,建立完善的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监管体系,为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