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龙
(1.琼台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27;2.海南省儿童认知与行为发展重点实验室 海南 海口 571127)
学龄前儿童大脑神经发育的成熟度与他们的运动能力正向相关。学龄前儿童具有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等特点,这就使得他们更喜欢跑、跳等具有娱乐性的体育游戏。作为需要学龄前儿童共同参与的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游戏不仅能够通过提升他们身体的运动能力,还能够锻炼和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换言之,体育游戏不仅有助于学龄前儿童身体健康发展,还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知能力是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提取的能力,主要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保持、思维和想象等。首先,学龄前儿童体育对儿童感知能力具有影响。感知过程是正确认知的前提和基础,故此感知觉对学龄前儿童而言很重要。学龄前儿童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有意识地或是无意识地感知游戏相关的物品。例如,组织孩子们围成一个大圈,边听音乐边开始传递手中的小皮球,音乐停止时小皮球到哪个孩子的手中,就让他来表演个节目。这个有关球的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学龄前儿童手部的灵活性、动作的灵敏度和相互协作的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在活动中对球有一个全面的感知,不断提升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其次,学龄前儿童体育对儿童思维能力具有影响。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学龄前儿童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故此借助实物或是表象模拟的体育游戏对他们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学龄前儿童喜欢新奇好玩的东西,当原有的体育游戏不能够满足他们求新求变心理的时候,适当修改游戏规则和内容,将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并且学龄前儿童在进行体育游戏过程中,也会根据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游戏进行创编,这个创编的过程也必须要有思维参与才行;再次,学龄前儿童体育对儿童语言能力具有影响。语言能力是掌握语言的能力,它既是抽象思维能力和发音能力的结合体,又是学龄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正常人类自出生之日起,大脑左半球就具备语言能力发展的物质基础,不过语言能力能够发展到何种程度,就需要看学龄前的语言敏感阶段是如何培养的了。语言能力的培养既与环境相关,又与认知活动的过程相关。体育游戏作为学龄前儿童普遍喜爱的主导性活动,能够使学龄前儿童在游戏中不仅可以接触各种实物,还可以和小伙伴进行沟通交流,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由此可见,学龄前儿童体育是提升儿童语言能力的良好途径;最后,学龄前儿童体育对儿童想象力具有影响。体育游戏倡导学龄前儿童自愿参与,他们在游戏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游戏的条件创编出更具有吸引力的游戏内容和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不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利用假象的情境“真切”地体验各种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例如,当学龄前儿童想一起踢足球,那么尽管他们所处的地方只是一块空地,他们仍旧能够找到各种象征物品替代球门、边线之类,或者遵守彼此心理约定好的界限。
作为学龄前儿童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主导性活动,体育游戏不仅能够提升孩子们的身体素质,还能够促进他们心理过程的发展。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满足游戏需要和条件的限制,他们彼此沟通协作,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充分地享受体育游戏带给他们的快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按照层次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体育游戏实现了学龄前儿童需要的满足,特别是社交需求的满足,使得学龄前儿童在与同伴的良好交流合作中产生了稳定积极的情感依赖,很好地消解了他们的孤独感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他们的情感支柱。在体育游戏中,学龄前儿童逐渐具备了同理心,他们学会了接纳别人的不完美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等,学会了多角度的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克服了认知上的自我中心局限。以上的这些都是学龄前儿童适应社会所必须要具备的良好品质,由此可见,学龄前儿童体育对儿童情感表达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龄前儿童具有自制力不强、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等特点,并且他们的情感表达较强烈,对于行为的控制力较差,在他们不高兴或者是极度高兴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学龄前儿童体育游戏主张儿童自愿参与,并且倡导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游戏的创编等,这就使得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使体育游戏顺利的进行而遵守游戏的各项规则,这种主动遵守规则并严格按照规则展开游戏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学龄前儿童体育游戏包括攀爬、走吊桥和跳大绳等相对而言具有挑战性的游戏,刚参加游戏的部分儿童可能会因为害怕而不敢玩,但是看到其他小朋友玩他又想玩,这种向往的心理往往会促使他们去尝试参与,慢慢地就能够参加到这个活动中去了。由此看来,学龄前儿童体育游戏对儿童意志品质的增强也具有极大作用的。同时,由于一些具有竞争性质的体育游戏结果往往是很难预料的,这就使得在游戏过程中学龄前儿童能够体会到竞争的刺激感,产生求胜的心理,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争抢好胜的性格特点也能得到正面的引导,使他们在不断的输赢当中逐渐学会自我心态的调整和自我情绪的控制。
个性倾向性是具有稳定性和动力性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动机、兴趣和信念等,是个性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能够引导心理活动按照某一方向推进,从而使心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地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学龄前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三大类,在这里面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婴儿期个性形成主要与家庭环境因素相关联,不过学龄前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则主要是与体育游戏相关,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儿童动作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提升,他们更为向往与他人沟通、与同龄伙伴玩耍,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在体育游戏中的主体性地位。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越来越关注,学龄前儿童体育所具有的能够从中了解儿童动机、信念等信息,以及能够增加儿童心理活动的目的性和选择性等作用,也使它得到了家长和教师们的推崇。幼儿在学龄前儿童体育游戏过程中,能够使自身的行为符合集体的要求,并且逐渐地形成稳定性和目的性的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表现出来的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的心理面貌,主要包括气质、能力和性格。学龄前儿童的神经系统并未发育完全,故此其气质主要是受到先天遗传的影响,但具体表现上也受到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例如,学龄前儿童诸如胆小、爱哭、急躁、任性等消极的气质类型,以及乐观、敏捷、外向等积极的气质类型,都可以通过体育游戏加以改变或巩固。能力是完成某项任务或是目标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学龄前儿童体育游戏虽然种类较多,但主要还是以运动为主,非常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性特点,故此儿童的主动参与性极高。在体育游戏过程中,学龄前儿童不仅能够增长知识、提升技能和开发智力,还能够理解并遵守有关的规则、发展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等,这就极好地提升了他们自身的能力。学龄前儿童的性格是其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体表现在合群性、自制力、独立性和活动性这四个方面。我们可以在学龄前儿童体育游戏过程中根据儿童的实际表现,观察到他们性格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利用体育游戏对他们的性格进行完善。
学龄前儿童体育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故此在实践中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家长和教师需要鼓励学龄前儿童参加体育游戏,当他们表现出害怕而不敢参加到游戏当中去的时候,家长和教师要给予他们正向的鼓励和适当的引导,让他们能够通过尝试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渐地敢于尝试,勇于挑战自我,慢慢地融入到集体活动当中。这是由于在体育游戏中,学龄前儿童由于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或是承担的任务不同,使得他们在适应角色或是努力完成人物的过程中,乐于遵守规则和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使得他们更好地发展社会交往和语言表达等能力;二是学龄前儿童在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不应当进行太多的干预,要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自身的想象力根据需要和实际条件创编游戏的内容和制定规则,以便更好地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更好地推动他们心理的发展;三是当学龄前儿童在体育游戏过程中与同伴发生矛盾时,教师和家长应当相信他们,尽量让他们自己解决,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教师和家长应当引导学龄前儿童在体育游戏过程中遵守既定规则,以此来提升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时,教师和家长还需要引导学龄前儿童从体育游戏中学习新知识,思考和总结游戏的经验等,以此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