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成波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体育教学在高校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后,各个高校对于体育教学加大了改革力度。在体育教学中考核评价区别于其他学科,在日常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对于大学生课堂参与、运动兴趣、健康体魄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虽然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在考核评价中不断的进行实践和改革,但是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体育教学考核评价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体育考核评价对于体育教学效果也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消除高校体育教学考核评价的弊端,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在体育教学中起到激励和发展功能,是当前高校体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考核评价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与方式,是督促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练习,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锻炼常识,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有效途径之一。在体育教学中考核评价具有多个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鉴定与评估功能。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可以鉴定与选拔优秀的体育人才,同时也是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估。通过教学考核评价可以掌握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
反馈与交流功能。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大都是以集体的形式进行的,因此通过体育教学评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距离,有效的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教学考核评价中的沟通与交流,可以掌握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导向与激励功能。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可以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激励着学生向优秀的学生学习,激发和调动他们的体育学习潜能,并提供他们展现个人技术的平台。教学考核评价就像“指挥棒”、“标准尺”一样给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同时也可以帮助一线教师诊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发现,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考核评价过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主体、内容、方法、结果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也就是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评的怎么样进行分析与讨论。
教师为考核评价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对于考核评价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着考核评价的效果。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根据当前的体育教学形势颁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文件中对于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做了详细的介绍。但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一线教师延续着以往的考核评价方式,对于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文件并不是十分了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考核评价的效果。学生是考核评价的对象,他们对待考核评价的态度将直接影响着考核评价的效果。通过调查走访发现,有很多同学对于考核评价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只要求及格而已,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考核评价的积极性,也使得考核评价失去其作用和意义。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校改变传统考核评价模式,要充分利用考核评价来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实际考核评价过程中依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一线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比赛,但是并没有在考核评价中组织自我评价、互评等多种模式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改变传统单一考核评价模式,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进而提升考核评价的实际作用势在必行。
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应纳入到体育考核评价内容中来,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教师还是在以增强学生体质和技术掌握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下,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大多数是以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掌握为评定内容,而忽视了学生学习态度、进步程度、意志品质等方面的考核。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讲是不太科学合理的。在传统考核评价中,有些身体素质较为优秀的学生在不怎么努力的情况下就能获得较好的成绩,而一些“天分”比较差的同学经过努力也未必能够达到及格的水平,这样的评价方式会使优秀者产生狂妄自大,同时也能挫败后者的自尊心和信心,弱化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这也与体育教学目标相背离。
在传统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中主要采取的是以结果为导向的终结性评价,它注重学生最终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忽视学生体育学习内在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进而导致学生不重视体育学习,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考试及格上,使得学生逐步采用消极的态度来进行体育学习。教师在考核评价中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其主要原因是这种方法简便公平,符合教师的根本性需求,尤其是目前教学压力大情况下,广大一线教师乐此不疲。定量评价是一种以量化为基础的考核评价方法,由于其公正和科学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但是,在传统考核评价中过分偏向定量评价,将复杂的教现象全部都归结在了分数上,使得学生过分的看重分数,在学习和考核的过程中产生焦虑的心理负担,从而压抑了学生的情感和个性的释放与发展,弱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体育教学和评价的“育人”的功能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健康体质和心理的成长。
高校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考核评价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测评、鉴定等功能,同时也要发挥激励和发展作用,让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养成良好的锻炼行为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要以“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改革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发现,目前有高校对于体育课考核评价缺乏监督与反馈机制,大都是对合格率、达标率等做一下简单的统计,考核评价成绩流于形式,只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并没有将学生成绩纳入到教学改革的范畴之内。在传统教学评价思想和模式的影响下,所谓的改革大多是书面、口号的形式,隔靴搔痒,很难落到实处,体育课的学习评价也只是为了评价而评价,以学生为本”成为一句空话。另外很多教师也没有从考核评价中对自身的教学进行相应的改进,只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成绩而进行被动的评价,因此需要建立考核评价监督与反馈制度,这样才能更好促进体育课的课堂效果。
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来熟知当下的政策要求,提升对考核评价的重视程度,通过不断的学习摸索出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的考核评价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能充分反映学生在体育课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另外,教师在考核评价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应加大对考核评价的重视程度,要明确考核评价对于教学的作用与意义,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来面对考核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考核评价重视起来。
高校体育教学是要树立学生健康第一的理念,在评价内容结构上要不断的优化与创新,从学习态度、理论知识、动作技能、进步幅度、学习兴趣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利用多元化的评价内容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之中,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与维持。另外,应该学习发达国家在学校体育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从方法和技术层面入手,注重可行性和操作性,保证高校体育课学习评价内容构成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教师要在优化考核内容的基础上,创新考核评价方法,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总结将将学生的自评、互评等纳入到评价过程中来,让学生做自己成绩的主人,以此来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定量和定性评价上要合理的结合,尽可能的将定性朝着定性发展,以此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这样才能再保证评价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上提升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摒弃一刀切的评价模式,让学生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比拼。
元评价简单的说是对评价的再评价,目前元评价制度已经成为评价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逐渐成为监督和改进考核评价的重要手段。这里的元评价不仅包含对自身的评价,同时还包含了对外部人员和环境等多维度评价,它对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效果提升有着较好的提升作用。另外在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根据评价结果审视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和具有价值,通过细致的研判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找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通过重视和挖掘评价结果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考核评价是检验学生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同时也是衡量体育教学的杠杆,在实践中对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起反馈作用。因此消除高校体育教学考核评价的弊端,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在体育教学中起到激励和发展功能,是对社会需要的反馈,是社会与学校体育沟通的桥梁,是社会需要的真实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