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明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 扬州 225127)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运动风格和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武术作为体育课程进入中小学校园,能够促进学生的体制健康,塑造意志品质,发扬民族精神。良好武术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
传统武术师徒如父子的关系,是指习武双方通过模拟血缘关系建立起的师如“父”徒如“子”的关系。这种具有高度凝聚力和价值认同的师徒关系,使得师父能够更好对徒弟武术技艺和品德行为进行教导。
但另一方面,师徒间存在严格的等级差异。师父相对于徒弟拥有较大的权力和较高的地位,这种身份优位对徒弟的思想与行为带来钳制。过于严苛的遵从意识使得徒弟在学习武技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认为师傅的话即是真理,要完全地听从、绝对地服从,这势必给徒弟的发展带来局限性。
师徒关系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必然会受到当时制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武术中师徒关系的形成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影响。首先是经济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是以农耕为主,生产活动很大方面依赖于自然环境,面对生产力低下和生存的现实的压力逐渐的形成了以家族为主体的生活共同体,各种技艺的传承都依赖于家族的形式进行;
其次出于政治的需要,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害怕武术团体的壮大,会威胁到社会的安宁以及自身的统治地位,因此发布有不支持民间习武的禁令,违反的人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就导致了武术师徒传承更多的是在家族之中以及民间秘密发展。
传统武术技艺往往是一种隐性的,经验性的传承。受到自身保密性、渐进性、体悟性等因素的影响,武术中发劲的技巧,练习的方式,内功气息的运转,这些隐形的技术经验往往具有一定的不可表述性和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师父口传身授的亲自教导。光靠自身的苦练是不得要领的,“修行在个人”首先还得需要“师父领进门”。传统武术在这种传习模式下,知识传递的速度、知识获取的途径都相对狭窄,教师作为少数知识拥有者,这就形成了师父在知识上的垄断地位。师徒作为武术技艺传习的双方,徒弟作为求学一方,相对师父而言是“无知”者,师父具有经历时间积累和打熬出来的高超武艺和丰富的习武经验,两者存在教与被教的关系,因此师父无形中获得身份上的优位,师徒之间的关系也就自然变得不平等了。
师徒传承,是中国武术最古老且存在时间相对久远的延续途径。它是由“师与徒双方聚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和权利义务,以传习武术技艺为纽带而组成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师徒关系的建立不是一簇而就的事,是一个需要作为的、过程性的事件,师徒双方通过择徒、拜师等形式实现了从陌生人到父子亲情和师徒名分的转换。师父作为一种知识与技能的传承者与专擅者,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来源于父系宗族,具有极强的身份性与秘密性。因此师徒之间传授知识技能,是以一定的身份为前提的。徒弟作为“外来者”介入的一方,必须要通过拜师仪式借此确定师徒之间的伦理地位。
在拜师仪式的过程中,徒弟对师父的敬畏和崇拜正是通过一次次的跪拜、磕头的身体表达,深深嵌入到自身的情感世界之中。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跪拜仪式一直是区别地位尊卑高下的象征,是一种子对父,下对上、臣对君的思想表达。“尊师命,守师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若有三心二意,天打五雷轰”这些入门的誓言,使得师父的权威得到徒弟广泛的认可,对师父的教化敬谨如命,诚信服从。
拜师礼仪的运作,是师徒如父子关系重要依托,徒弟通过拜师礼禀明自己对师父的敬意和加入师门的决心。同时师父在接受徒弟拜师的过程中,无形的在内心加以肯定。师徒双方形成了高度的凝聚力和价值认同。
传统的“天地君亲师”的序位于无形间蕴含了儒家伦理的最重要价值命题。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老师的地位和作用,《荀子·伦理篇》中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师父的地位被看作是与天、地、君、亲同级别的。《礼记》指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而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知识的载体,只有教师被尊重,才能使人们尊重知识,进而学习知识,民风才能得以开化,国家才能太平。荀子还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更是把教师与国家的兴亡联系到一起。
传统武术中的师生关系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环境中,不可避免的受到“父子、君臣”的伦理思想的影响,导致师徒之间一味的强调师道尊严,师父成为绝对的权威,师徒间等级关系辈分鲜明。
在师“父”徒“儿”这种身份拟制的过程中,师徒关系实则为父子身份权力的伦理延续,为师道尊严提供了强有力的道德支撑。通过模拟家族血缘关系的武术师徒关系,具有明显的家长制管理特征,“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将父子伦理关系钳制于师徒伦理关系之中,作为自然血亲“父亲”身份,扩张成为师父实施教育权,惩戒权的伦理基础。
传统武术师徒关系存在的等级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大的改变。传统武术“师徒如父子”的关系中,“一言堂”、“心理依附”、“体罚”等等现象,在现代校园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存在许多的局限性。但另一方面现代师生关系,受到商品经济意识和各种文化的冲击,师生情感淡漠,师生关系紧张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通过借鉴传统武术师徒关系,进而建立起和谐平等,尊师爱生的校园师生关系。
(1)校园武术师生间平等民主关系的建立,交流机会的增加。
以宗室血缘家庭下“父”辈的身份自居的师父,常常对徒弟颐指气使,把徒弟看成是“约束”的对象,加以“教化”的过程中也“总是带着家庭伦理下的特权,在人格上凌驾于徒弟之上”。师父习惯的将自己置于绝对的地位。漠视徒弟的独立性、主动性,一再的强调“师父的权威不容侵犯,师父的命令不容置疑”。师父所说即是真理,错的也是对的,作为徒弟无需作任何发问和质疑,只要按照师父说的方法练习持之以恒的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哪怕是陈腐虚妄的话,徒弟也只能服从,学艺的过程中对师父所讲授的内容只是机械地记忆没有发言权,缺少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习逐渐的丧失了主动性,不敢对师父的观点提出质疑,一味地“唯师”、“唯上”。
这种教育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应该与时俱进,在校园武术师生间需要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在人格、政治真理面前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学习者,师生间知识的传授并不是聪慧者对愚昧者的施舍,在人际关系上不存在高低尊卑之分。教师要摒弃传统武术师徒关系,不断追求权威,至高无尚的地位感和优越感。在行使教师权力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因为有些话语对教师来说意义不大,但很可能被学生看作为教师权威的表达。教师要明白,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和教师一样,学生也具有单独的经验、情感以及对问题不同的看法,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明主的教学关系。通过课后交流,开展师生互动的活动等方式增加相互的交流促进了解,构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2)棍棒式强极的教化的消失。
受到儒家“三纲五常”影响,父子间的人格关系在传统社会中是不平等的,父亲对子女的打骂是被社会默认的,更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说法。在师徒如父子的关系下,师父也就从父辈身份上继承了绝对的教育权、惩戒权。师父拥有对徒弟进行教育的职责,棍棒式的强极教化也就有了其合理性。“不打不成艺”、“严师出高徒”也就成了师父“打”的堂而皇之的借口,师父打徒弟是出于对徒弟的关怀,就像父亲对儿子一样,“都是为你好!”。
棍棒下的体罚教育,虽然可以“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强极的教化,不仅对学生身体上造成一定的伤害,另外对学生的自尊心也会产生一定的伤害。这种传统武术师徒棍棒下的教化应该逐渐被摒弃。
但另一方面,现代师生受到“赏识”教育思潮的影响,老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态,出现学生犯错不敢管,不敢惩戒的现象。因此对于教育中的体罚现象,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既要对传统武术中过于严厉的打骂教育经行抛弃。也要看到适当惩戒的作用,在对学生心里和身体不产生严重伤害的同时,惩戒可以让学生对错误产生一定的认识,对错误产生趋避。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惩戒是可以对学生起到教育的作用的,但同时要把握好其中的度。惩戒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育手段,在运用时要明确惩戒的目的,不能为了罚而罚,让学生知道惩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犯错。教师在运用惩戒时也要时刻警醒,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把握好时机和地点,惩罚与鼓励相结合灵活的运用。
(3)心理依附的消失。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生活中的各种活动经验都一定程度的依赖于世代相传方式,长辈掌握着丰富生活经验因此常常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作为缺乏人生阅历的晚辈获取经验的方式则需要通过表达对长辈的服从和敬畏的代价去换取。正如《朱子家礼》所提到:“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示家长。”在家族宗法影响下,家中无论年纪大小,辈分高低,在遇到问题时都不能独断专行,必须要经过父辈家长的同意,长辈人生阅历和经验可以指导其少走一些弯路。作为模拟父子关系的师徒双方,师父在模拟家庭血缘关系中获得了伦理身份优位,成为徒弟心里依附的对象。师父所教授的、所说的话都代表经验和智慧,是徒儿们需要践履的内容。徒弟逐渐成为师父的附属,形成了以师父为中心的传承模式,徒弟对师父有着极强的依附性和屈从性,但凡徒弟所遇大事都需咨询师父的意见,遇到困难就要“我去请师父来做主”。这种心里依附异化形成了传统社会中常有的“愚孝”伦理特色,“顺即为孝”喜师之所喜,恶师之所恶,“常恐有犯师之尊严而不敢背”对师父的技艺、精神等方面有着严重的依附性,缺乏独立的人格。
传统师徒关系中普遍存在的依附性人格,与当今现在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现代教育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学生独自思索,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创造性得到发展。
传统武术徒弟跟随师父学习武艺都讲究从一而终,如果中途另投别门即是不忠不孝。这种思想限制了徒弟学习多方面知识的途径。对师父传授的武艺只能被动的全盘接受,无法进行选择甄别的学习,适合自己的不适合自己的都要学,也就更不必谈集百家之长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效果。
另一方面武术传承在许多方面是没有逻辑可循的,也没有教科书标准的要求,一切都是依靠师父亲自示范,言传身教,口传身授,一切以师父的动作为标准。师父会什么,徒弟就学什么,教学内容很单一。假如师父平生只会形意拳,那么弟子只能学到形意拳,而不会其他拳种或器械。徒弟在学艺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地记忆师父所讲授的内容,以模仿师父拳技不走样而自豪。很少有自己的发言权和主动性,不敢对师父的观点提出质疑。师父说什么就是什么,即使错了也得按照师父说的练。这种过于强调范本,只顾反复模仿,墨守陈规的继承,给徒弟的思想带上了枷锁,形成一种惯性的思维,不利于徒弟自己技术结构的个性发展,从而限制了拳种风格个性化,阻碍拳种风格多样化发展。
徒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受到限制,缺乏独立的精神和创造精神。现代教育教学应该从中得到一定的警示,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既要遵循学科教学的基本规范,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自我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培养学生的独立的个性和主体意识。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独特的性格,丰富的情感。要根据学生差异,制定适合学生发展学习目标和量身定做的学习计划努力的做到因材施教。创造性是在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对学生个性培养的同时,注意对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保护,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徒弟私有化改变。
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生活下去就需要有一技之长,掌握一种专业技能是很重要的,往往意味着找到了一条谋生之道。所以技能也称为立身之本,而一技之长并非生下来就会的,是需要通过向师父学习才能获得的。因此,徒弟对师父往往十分恭敬温顺,并心怀感激之情。通常为了学到技艺,经常沦为师父家中的免费劳动力,在生活上照顾师父、师母的起居,武术中说所的“一个徒弟半个儿”就是从此而来。师父完全的把徒弟看作是自己私有的东西,是自己人身附庸,通过徒弟的劳作为自己获得利益,更有甚者为了更多的压榨徒弟,阻挠徒弟学成出师,在教授的过程中有意的延缓教学的进程,设置出师的门槛,残酷的利用徒弟的剩余价值。但随着徒弟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自我利益逐渐的得到重视,师徒的矛盾就会激发,对师徒双方的情感造成伤害。
在现代校园武术师生关系中,老师要摆正自身的位置,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老师要把握好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老师之间是互相帮助的,在人格上是互相平等的,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1)德育程度的降低。
传统武术文化的体系中,“武德”和“武礼”等文化体系形成了对习武者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的理论标准。拳无德不立,在师徒关系中,师父要维持师徒关系中的身份优势保持个人在徒弟心目中的的威信和地位,不仅要求师父要有高超的武术技艺,同时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在思想品德方面为徒弟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谈玄授道,贵乎择人”武术各门派收徒前都要对弟子的武德、心性进行考察。在教授拳艺的过程中更是强调武德的教育,并通过武术中的礼仪来约束徒弟。例如,梅花拳派的“五要”、“十二规”中,强调“要尊师”、“凡见师面,即便站起,不可视若路人”等等。
在现代校园武术师生关系中,上课即来,下课即走。教师在武术课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单一的教授武术技术,根本没有武德教育。学生缺乏基本的武术礼仪和道德素养。因此要求教师在开展武术课程的同时进行武德教育的渗透。比如,在课程中加入武术礼仪的内容,需要老师以身作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品德。
(2)因材施教的质量降低。
传承的双方是通过模拟血缘连结的,为了使徒弟能够光大本派的武艺,师父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一对一的授徒方式,师父可以凭借对徒弟的熟悉了解,采取适合徒弟的教授方式,尽心尽力,反复言传身教。除了教授其拳脚兵器等武术技艺外,也要对学生的理想抱负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做全方位的指导。
同时在这种口传身授的教授过程中,习武者在师父严厉管束下刻苦训练,不辜负师父的良苦用心,对师傅的各种教诲要诚心诚意的听从牢记。坦然的面对习武过程中各种苦难磨砺,把师父传授的武功发扬光大是徒弟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代的师生教育应该继承传统师徒口传身授的精神,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独特的性格,丰富的情感。在教学的过程,要根据学生差异,制定适合学生发展学习目标和量身定做的学习计划,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努力的做到因材施教。
(3)群体向心力的降低。
群体向心力也称群体内的凝聚力,是指能够使成员产生情感共鸣,价值定向趋同或行为保持一致的内在聚合力。传统社会下,受到宗室血亲和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师徒关系模拟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师父以宗室血缘家庭下“父”辈的身份自居,形成了一张充满家族情怀、长幼有序的人伦网络,每个师门的弟子都能在人伦关系网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对师门产生难以摆脱的归属感。这种习武组织形成了以“师父”为中心,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武术团体,团体之间形成荣辱与共的道德激励机制,有效的规范师生的相互行为。这种向心力,极大的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建立起“师徒如父子”般的情谊和价值体系。
好的向心力,能够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归属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老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注意思想情感的沟通。关爱学生不仅是喜欢学生而已,还要关爱学生的整个活动,对他们生活,学习都要关心。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同时可以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心灵上的震颤,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对老师是的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心理上对老师产生认同感,增加师生间的交往频率,进而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的教育背景下,传统武术中“师徒如父子”的理念应该与时俱进。一方面,对武术“师徒如父子”中尊师爱生的精神进行继承和发展。学生要对教师怀有崇敬之情,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像尊重自己的长辈一样来爱戴老师,老师也要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关爱学生。师生之间彼此相互的向对方奉献自己真诚的、全部的感情从而实现尊师风俗的理性发展;另一方面,传统师徒的关系对处理师生关系给与一定的警示,在教学时要充分的把握好师生关系中各种各样的“度”,在培养学生对老师尊重的情感时,不过度的追求“师道尊严”,老师能够放下权威,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注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为新时代的中国培养出急需的创造性人才。在课后、生活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仅关心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的生活上也要给与一定的关心,建立起互相尊重,相互关爱的现代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