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婷 齐建国 刁金玲
(延边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 延吉 133002)
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高校体育训练也随之不断进步。伴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学生对于田径运动相关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普通高校中,对学生进行田径运动训练,能够对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对田径训练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根据相关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目前许多高校在体育训练中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教师缺乏对田径训练的重视、学生参与度不足等相关问题,导致该问题长期存在,影响了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由此可见:研究高校田径训练面临的困境和对策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结合目前形势来看,很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基本上都严格执行并贯彻了国家部门所制定的方案,即:《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该标准中,其明确将田径运动作为了基本测试项目。为了更好的相应国家要求,很多高校已经对体育教学进行了相应调整和改革。其中,将田径训练作为一门基本课程,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此过程中。从其目的来看,主要是想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得学生身体素养能够达到国家的要求。结合实验数据来看,在普通高校中,开设田径项目的学校仅为18%左右,尚未开设田径课程的学校高达82%左右。一般来讲,高校所开设的体育项目多是集中在短跑、长跑、铅球、实心球、立定跳远等方面内容。然而,从田径运动角度来看,其还包括了跳高、跳远、跨栏等多种内容。在田径运动中,其技术性相对较强,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另外,由于传统体育方法和教学观念影响,在进行体育项目锻炼时,教师将重点和关注点放在了田径运动的完整性方面。多是重视对学生跑、跳、投等能力和动作规范要领的指导方面,却忽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和培养。逐渐的,学生便会降低对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田径训练中,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竞技类运动,却忘记了其和竞技训练之间的差别。在部分高校中,体育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到田径训练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在他们看来:学生只需要在课上进行简单的素质训练便可以达到体育锻炼的目标。这不仅导致田径训练的积极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从另一方面来看,还影响了学生对田径训练的认识。学生逐渐降低对田径运动学习兴趣,导致体育改革教学工作难以得到健康发展。
从训练方式角度来看,很多高校仍然受制于传统思想影响,所制定的教学方案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具体来看,绝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田径训练方案,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体育技术的训练,却忘记了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学习兴趣的提升。在传统训练方式中明确提出:田径训练应该从运动项目整体性角度出发。为此,在开展训练活动中,多是强调对某一技术的开发。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学习基础等方面差异,在训练时便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甚至会给部分学生带来一定心理压力。
在普通高校开展田径训练活动中,其所采取的训练方法多是和竞技方法相同的形式。从该方面特点来看,创新性不足、教学手段过于死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种焦躁、无味情绪。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参与田径训练时,对于各种动作技术方法和要领掌握力度不足,多是停留在单纯的对动作模仿阶段。
在党的教育方针深刻影响下,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进行了贯彻和落实。同时,这作为教育方针的一种重要内容,能够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田径运动员。为此,在当前教育活动中,许多学校都充分的强调了田径训练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其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成长能够产生积极作用。但就当前形势来看,社会角度对于田径训练关注度相对较少。在学校方面,宣传力度较低,导致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了热情不高的问题。
受制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家庭认为自己孩子需要将时间花费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唯有此,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许多家长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参与到田径训练的活动中。由此可见:这种错误思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对于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也产生了限制作用。
在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师也需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教育发展的变化,并根据相关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计划。部分教师由于对新课改认识不足,并未能够充分认识到田径训练的积极作用。导致其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度不够,既定教学目标并未能够有效的实现。
当前阶段,很多教师还受制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并未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甚至部分学校还出现了取消体育课程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作为田径训练教师,首先,需要转变自身的观念,结合未来发展需求和教育行业规划,针对性的调整相关体育课程。从其积极作用来看,能够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开展一定娱乐活动,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需要有效结合训练制度和教育制度的优势,在训练过程中,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师可以在充分的了解学生身体机能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的锻炼和培养学生训练强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监督。比如,如果学生在进行了较长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长时间的休息,从而更好的进行下一次的训练。
训练强度和训练的量对于田径训练工作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此,在今后训练过程中,教师更是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特长对训练工作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从而有组织开展相关教学工作。比如:有些学生比较擅长长跑训练。那么,教师便可以将这些组织到一起,不断的对其进行耐力方面的培养。针对那些比较擅长短跑的学生,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爆发力方面的训练。在此过程中,田径训练教师需要严格的贯彻落实“适度原则”,确保训练的量能够在有效的锻炼学生能力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拔高性的训练。另外,教师还需要实时观察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各种状态,如果出现了身体不适的时候,让学生进行立刻的停止,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在进行田径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身体状况对训练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在研究中发现:部分体育教师盲目的追求学生身体技能的提升,导致许多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都出现了身体组织收到伤害、安全事故频发的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田径训练的效果。在这种模式影响下,很容易导致学生对训练项目出现排斥心理问题。为此,在今后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微课视频或者著名运动员的训练模式,让学生能够对训练的重要性和其产生的作用有着较为正确认识。在进行后期比赛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前期训练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效的调整自己心理状态,从而更好的提升其比赛水平。
(1)改变传统竞技训练思维方式的影响。
在新时代背景的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时代发展变化对教学工作所产生的影响。学会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和训练方式的束缚,着重强调从学生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创新力与活力。具体来看,在传统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竞技方式。这虽然能够让学生学习到一些体育知识,但其形式却缺乏了灵活性和创新性。在新式田径训练活动中,主要强调“健身”目的,提倡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在训练活动中,将一些新式训练方法和田径训练中的竞技项目进行有效结合。从其影响来看,这种教学模式有效运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将多种教学方式进行融合,使得学生能够对田径运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其意义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主动参与到跑、跳、投等活动中。将其和健身方法进行有机融合,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
(2)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讲解。
在田径训练中,当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之后。教师还需要结合既定教学需求,为学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唯有充足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学生的学习才更具科学性。这主要包括了一些田径项目的基本知识、如何进行科学锻炼、打造健美形体、训练中如何预防疾病等多方面内容。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理论知识指导下,开展田径项目训练,从而逐步提升其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还需要一些专业性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指导。并借助到科学理论知识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对此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比如,应对运动疲劳的对策、在受伤时处理方法、饮食方面的问题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
针对目前教育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仍然将教学重点和关注点放在竞技运动方面。从其特点来看,竞技运动难度相对较大、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灵活性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种焦躁情绪,从而降低了学习兴趣。对此,需要加强对田径训练改革力度。在一些传统训练方案基础之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降低训练难度和强度。从运动灵活性角度出发,使得教学方案能够符合大多数学生发展特点,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此过程中。在激发学生兴趣基础之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总体来看,田径训练对于学生的成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训练过程中,田径训练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特点和相关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调整训练方案,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结合国家部门所出台的相关政策和管理要求,对其进行贯彻落实。并且需要不断调整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方案的针对性和科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