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钢,李淑莲,王慧娟
(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生物化学(简称生化)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是医学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临床课程的重要基础,其教学效果的优劣尤为重要。生化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的基础学科,其理论性强,涉及物质的分子结构、化学式、复杂的物质代谢途径及调节方式、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等,内容高度抽象,不易理解又枯燥乏味,严重阻碍了教学效果的优化[1-2]。此外,生化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改革生化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效果,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生化教学手段和方法较单一,由于课时较少,教师为完成主要内容讲解,只能加快进度,采取基于授课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的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是主角,学生只是倾听者,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重点着眼于知识细节,但减少了与其他学科尤其是与临床相关知识的联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3]。有的教师会采用一定的启发式教学,但需要时间较多的讨论式、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很难开展,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从而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窘境。作为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生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很多抽象难懂的知识点需要结合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而且大多数医学生将来要从事临床工作,所学知识要为临床服务,因此,在生化教学中加强与临床相关知识的联系尤为重要。本文拟在生化教学中,以临床知识为导向,加强生化知识点和临床相关知识的联系,即努力做到生化中每一个重要内容均联系临床相关知识,同时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引导学生将生化知识和临床知识联系起来,并在二者联系中加深对生化知识的理解,加深对相关临床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为将来临床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生化教学往往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课前,教师按照书本内容准备课件和讲义,学生进行常规预习;课上,教师按照课件内容讲解,很少联系临床,师生间互动较少。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得生化教学和临床严重脱节,而且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严重影响生化教学效果,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导致教师难讲难指导、学生难学难理解,其结果是,学生很难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更谈不上和临床相关知识相结合,难以实现理论课的教学目的[4-5]。
传统教学模式的授课时间、地点和教材一般较为固定,而21世纪是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网络多媒体已融入各个行业,生化实验课本知识的更新速度远远赶不上网络信息的更新频率,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课本为本”,而非“以人为本”,这种目标单一、问题单一、评价单一的授课模式逐步落伍,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步伐[6]。
(1)解决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为临床课程的学习及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解决生化知识抽象、枯燥,学生难学、兴趣不高的问题。临床知识和人们生活联系紧密,且学生对临床知识往往有很大的兴趣,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的问题。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本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强生化知识和临床知识的联系,并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将生化知识和临床知识相联系,并在联系中加深对生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了解一些临床相关知识,即实施以临床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传统备课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出所教内容和临床联系紧密的知识点,查阅相关临床资料,将有关的临床知识细化和精确化,并将所总结的知识点及其所联系的临床知识点(未细化和未精确化)上传至相关学习平台,要求学生课前除认真预习课本内容外,还要参照教师所总结的知识点及其所联系的临床知识点,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将有关的临床知识点细化和精确化,以备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在上述过程中,学生可进行组内讨论或在学习平台上跟教师进行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在讲授课本内容时,在讲到和临床联系的知识点时,引导学生去联系理解,可采取自愿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讲解此生化知识点可联系到临床的哪些内容。学生讲完后,教师可做点评和补充。每讲完一个章节,教师根据课堂上所归纳的生化内容及其联系紧密的临床知识点或疾病,选出若干个主题,随机分配给学生,让学生课下深入学习这些内容,并制作PPT在课堂上讲解,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进行组内讨论交流。
设立实验班和对照班,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实验班采用“以临床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医教协同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归纳出和临床联系紧密的知识点,并进行学习,课堂上由学生讲解上述知识点及与临床的联系,教师给予指导。
本项目以本院2018级本科生6~11班,共217人作为实施对象。其中实验班为 6~8班,共123人;对照班为9、10班,共94人。实验班各班每6至8人分为一组,每班共分18~20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本组进行讨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即学生课前预习,课上教师讲解重点内容,并通过提问等方式和学生互动,课下学生复习,不强调与临床相关知识的联系。以下叙述均以实验班作为对象。
3.2.1 教师备课 教师在传统备课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出和临床联系紧密的知识点及其所联系的临床知识点,并上传至师生微信群以供学生预习时参考。例如在讲解脂代谢一章中的极低密度脂蛋白代谢时,可将此内容与脂肪肝联系。
3.2.2 学生准备 要求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以理解为主,总结出难理解的知识点,参照教师所总结的知识点及其所联系的临床知识点,自己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将有关临床知识点进行细化和精确化,以备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3.2.3 教学组织 课上合理安排时间,先由教师讲解课本内容,在讲到和临床知识联系紧密的知识点时,可采用启发式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临床并发言,比如在讲到糖代谢紊乱内容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临床上经常静脉点滴葡萄糖,但如果病人有糖代谢紊乱还能输葡萄糖液体吗?”,由此启发学生联系在临床治疗时,医生会在输液前常规化验病人血糖,以此为是否输葡萄糖的依据。每个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进行点评并详细讲解。
在课下业余时间,有兴趣的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探讨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临床知识。
在完成一个或若干个章节的教学后,教师可从已讲章节中选取几个和临床知识联系紧密且对学生有意义的知识点,让学生详细查阅并制作PPT。或者编制一些习题,抽出一定课堂时间,采用竞赛奖励的形式,由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进行讲解,聘请附属医院相关专家做裁判,对学生的讲解做出评价及补充,台下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颁发奖品,所有参与学生均有纪念奖。
学期末,以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的形式听取学生代表对本课题实施效果的评价,或做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学生对本课题实施效果的反馈。最后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期末成绩进行对比,其结果可作为本课题实施效果的另一个评价指标。
学期末,教师可将部分学生在课下设计和完成的实验成果进行总结并撰写论文发表,以此作为本教学模式实施的效果评价指标之一。另外,本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在学生代表座谈会上,参会学生40位中38位学生对本课题实施效果的评价为优,另外2位的评价为良好。此外,本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考试成绩较之前提高10%。
“以临床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医教协同教学模式的实施改变了以前生化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学生只是倾听者的教学模式,使抽象枯燥的生物化学理论变得具体有趣,改变了生化教学和临床严重脱节的现象,使学生能更多地参与教学,将理论知识联系临床,提高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临床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医教协同教学模式的实施将生化知识点和临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生化教学不再和临床相脱节,而是为学生今后的临床知识学习和临床工作服务,学生在联系临床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生化知识的理解,解决了生化知识抽象和难懂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医教协同的目的。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实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学生只是倾听者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动性,为后续其他基础医学专业课及临床医学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本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组内讨论和制作PPT,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