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月,章 洁,高 远,张瑞芹 综述 皮红英 审校
多样化军事任务发生突然,不确定因素多,威胁社会稳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求快速反应,行动应急性强[1]。针对频发的各类突发事件,军队医院不断探讨如何提高、完善各类机动医疗分队的卫勤保障能力。其中卫勤应急保障能力、实施过程、效果等各方面工作的评价,为推动机动医疗分队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为机动医疗分队卫勤保障工作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因此,笔者对机动医疗分队应急卫勤保障不同阶段的评价研究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对各类突发事件,厘清评价的目的,以卫勤保障不同阶段的目标为导向,分为事前系统组织研究、事中应对和处置措施的效果评价、事后恢复和总结学习研究等。
1.1 事前评价研究 事前评价发生在评估事件发生之前,是针对突发卫勤保障任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已取得的应对措施进行的评价。为提前制定出针对各类卫勤任务的最有效的预案,需要对事件风险性质、发生概率、可能影响进行预估,尽可能降低事件的影响。事前评价主要通过历史经验数据、专家的经验判断或实验仿真数据进行评价,包括风险评价、脆弱性评价、应急能力评价,如吴勇等[2]研究军队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估,通过事前评价,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1.2 事中评价研究 事中评价发生在事件整个活动过程中,快速有效的事中评价能为减少损失提供重要的辅助决策信息,实现应急处置的目的。事中评价主要以活动中己产生的数据为依据进行评价,是对事件的整个过程、动态进行监控。然而现有的事中评价研究较少,目前有演化评价,评价突发事件的强度、影响范围以及次生灾害发生风险等的演变趋势和规律,如赵晓丽[3]研究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还有破坏性评价,如陈黛基于对灾害情景分析与需求预测,探索大规模灾害应急资源优化配置[4],侯兰功[5]提出了泥石流灾情预评估模型,袁艺[6]阐述了自然灾害灾情评估研究与实践进展。迟菲、陈安等[7]提出了可减缓性评价,衡量突发事件减缓程度,为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提供辅助支持。通过事中评价实施过程中计划的影响因素、效果等,为应急保障提供指导依据。
1.3 事后评价研究 事后评价是发生在评估事件结束之后,是对整个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评价,目的是评估事件的完成度以及产生的效果。王世新等[8]利用遥感技术评价堰塞湖的危险性,对溃坝威胁区进行了分析和划分,获取次生溃坝的信息。事件发生后通过损失评价来衡量突发事件所引起的损失严重性,不断改善应对各类卫勤保障任务的预案。通过绩效来评价管理者处理、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和效果。目前针对事后评价的研究主要是绩效评价。为了提高海上事故风险处置的效率和针对性,尤庆华等[9]借助模糊随机Petri网理论,从海上事故应急流程的关键环节入手探索其绩效评价方法。对整个任务的完成度进行事后评价,能客观反映其整体的效果,对完善应急保障提供借鉴指导。
综合评价是指对具有多属性结构特征的评价对象做出全局性、整体性的评价[10]。构成要素包括:(1)评价者,是评价过程的主体,是指具体执行评价过程的个人或者团体;(2)评价对象,是评价过程的客体,被评价者;(3)评价指标,反映被评价者的基本属性或要素,所有评价指标共同构成了评价指标体系;(4) 权重系数,衡量各指标间影响的程度;(5)综合评价模型,通过评价指标与权重系数共同构建一个数学评价模型。根据评价方法的性质分为以下几类进行介绍。
2.1 定性评价方法 这类评价方法主观性较强,主要有德尔菲法、专家会议法和直接评分法等,主要是利用专家的经验或知识等作出判断,多见于评价量化困难或对准确度要求较低的对象,如战略层次的决策中。邢茂迎等[11]采用德尔菲法从政治素质、军事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4个方面评价了野战医疗所军医卫勤保障能力。吴林波等[12]基于德尔菲法构建了由战术指挥能力、自我防护能力、战斗准备能力和防卫作战能力组成的野战医疗所(队)人员防卫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尹强[13]运用德尔菲法构建了高原地区野战医疗所卫勤保障能力评价体系,包括高原地区特殊环境对人员、车辆、装备器材等方面的需求,特别是对高原特殊护理技术以及救护人员自救与自我心理调试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需求的8个Ⅰ级指标、50个Ⅱ级指标。刘涛等[14]研究评价重大地震灾害军队机动医疗分队医学救援能力,建立了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组织指挥能力、医疗后送能力、医疗保障能力、应急机动与适应能力,其中医疗后送能力的权重最高。
2.2 定量评价方法 该方法既要处理确定性数据,也要处理不确定性数据(非结构化、模糊、随机、灰色等)。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熵值法、主成份分析、回归分析、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可拓学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是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评价对象分层并进行两两比较,计算简便,并且所得结果简单明确,容易为决策者了解和掌握。但是主观臆断性较强,丢失信息较多,计算结果往往不够精确,易导致决策失误和偏差。熵值法是根据指标变异性的大小来确定客观权重方法,指标的信息熵越小,则代表该指标的信息量越多,变异程度越大,权重也越大[15]。目前,熵值法使用范围有限,只在确定权重中使用。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通过对数据集进行降维,将相关的变量转化为多个不相关的综合指标变量,实现简化问题的分析方法[16]。其缺点是需要大量的样本数据支持。回归分析是通过自变量变化来预测因变量的发展规律,建立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主要适用于线性的数据分析中。人工神经网络是通过对数据进行学习和训练,探索输入与输出间的内在联系,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因此该方法评价结果比较客观,可容错性强,但是需要的训练样本量较大[17]。灰色关联分析是通过灰色关联度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来反映整个系统发展态势的一种定量描述和比较的方法[18],该方法的特点是对数据要求较低,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但主观性较强,需要对各指标最优值进行确定,该过程较为困难。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将定性评价转换为定量评价,对事物做出全面、客观评价的一种决策方法,该方法通过模糊数学原理实现,计算复杂,对指标集数量要求较高,若数量太大,结果容易失败[19]。可拓学是一种把事物的质和量有机结合起来的理论,它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去研究解决具体有矛盾的问题,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其理论支柱是物元理论和可拓集合论,其逻辑细胞是物元[20]。叶廖沙[21]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装备物资建设、培训演练4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的军队医院应急机动卫勤力量卫生战备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各项指标的权重。徐宇仙等[22]建立了制度预案、药材供给、信息通讯、配套措施4 个一级指标和14 个二级指标的武警部队医院卫勤应急药材保障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最终权重。
2.3 基于目标规划模型的评价方法 常用方法有ELECTRE、数据包络分析法(DEA)、TOPSIS。这类方法主要是基于多目标决策和多属性决策两方面,对评价方案进行择优而非排序。尹建文[23]将ELECTRE方法应用到预备役部队应急分队绩效评估中,该绩效指标体系包括思想政治建设、战备训练、正规化管理、保障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李浩等[24]利用模糊DEA评价法对武警基层中队后勤保障能力指标进行评价。游海燕等[25]采用TOPSIS法对7所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综合保障能力进行评价,为分队有针对性加强训练和建设提供参考。翟丹妮等[26]通过改进TOPSIS法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优选决策方案模型。
2.4 多方法结合的评价方法 综合不同评价方法的特点和优势,将两个或者多个评价方法相结合共同进行综合评价,推动综合评价质量的提高,有组合评价方法或组合赋权法等。张璧等[27]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等,从时间管理、人员调配、资源消耗、医疗救治、后勤保障、指挥控制以及社会影响7个方面,建立了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预案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冉启川[28]基于组织指挥、应急机动、医疗后送和防卫生存四个方面,构建了机动卫勤力量保障能力评价模型—SCMHSF评价模型,并根据灰色聚类模型进行了评价和排序。王公宝[29]应用三角模糊数与数据包络分析从后勤队伍建设、财务保障、军需保障、营房设施建设、卫勤保障和后勤应急保障6个方面对武警基层后勤综合保障能力进行评价。昝旺等[30]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指标指挥控制能力、物资供应能力、卫勤保障能力、运输投送能力、军事设施保障能力和防卫防护能力6个方面, 构建了联勤保障中心保障能力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方法在卫勤保障中的应用研究,为促进综合评价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同的评价方法其本身的运算原理和应用对象各异,目前评价方法的针对性研究比较少。评价对象有定性的、定量的、多目标决策及多属性等,定量对象还有线性和非线性等区别,需要根据评价对象选择合适的方法,但是在选择上缺乏参考的准则和依据。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评价时,得出的结论也可能不一,目前仍无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实践中,很多情况缺乏针对综合评价有效的评判标准,无法判断综合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为更客观、准确地解决卫勤保障的实际问题,更好地应用研究成果,需要厘清综合评价的目的,只有明确了评价目的,评价指标的选择才会合理,评价实施才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综合评价方法。随着互联网及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的收集、处理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数据的海量性、多样性、高速性等特点必然推动综合评价方法的不断改进。亟需探索基于信息化、神经网络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评价方法,建立适应现代评价对象特点的智能性、准确性的评价方法。
卫勤保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卫勤应急保障工作开展的前提,也是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提高的重要依据。建设科学、合理的卫勤保障评价指标体系离不开综合评价方法的处理。近年来我军在机动卫勤保障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综合评价方法在卫勤领域的应用,推动了卫勤保障的科学化发展,但仍缺乏针对军队医院战时机动卫勤分队保障能力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外军尤其是美军依据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不断研究创新卫勤保障方法,如卫勤保障数学模型、人工智能后勤、机动卫勤指挥管理自动化等,值得学习借鉴。今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外军卫勤保障评价方面的研究,厘清评价的目的及方法,制定符合我军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卫勤保障能力及队伍建设更加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