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利香,李 娟
(信阳农林学院信阳市中药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信阳 464000)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是中药类涉农理科专业,2018 年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其主干学科为中药学和生物学,规定其必须开设的课程有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植物生理生态学等中药学科课程,有中药生物技术等生物学科课程,还有中药资源学、中药资源产品与开发等资源开发利用类课程,以及药用植物栽培学等农学领域的课程。培养的学生除了要具备中药资源调查、开发、利用、保护、质量评价等基本能力外,还要掌握中药材的引种驯化和规范化生产的基本技能。在中药行业的发展和对专业提出新要求的形势下,以分析认识我国药用资源现状为基础,以服务于中药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坚持创新和共享,探索和建设新型的实践培养体系,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学生了解我国药用资源现状、掌握中药资源开发技能、满足当前和未来行业发展需要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研究行业发展趋势,剖析新农业发展、人们健康需求和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针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就业岗位工作能力需要,为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服务,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理论教学课时所占比例较高,教师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探索精神等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因为课程之间的割裂和教师之间合作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的断层和衔接不够,过度强调安全,极度缩短了学生的野外实习和实训的课时比例。另外,经费分配不合理,造成科研探索类实训项目开展的力度不够。
2.1.1 加强教师自身建设 只有教师建立了以专业为职业的就业目标时,教师才能真正自主地进行自身专业能力建设。很多高校教师是从校门毕业进校门担任课程,在这样的情形下,加强教师的自身建设尤为重要。我们引进了在企业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专职的专业课,另外聘用了一些企业资深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针对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鼓励其深入生产一线进行顶岗工作,切实加强其实践能力的锻炼,并制定考核制度,加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
2.1.2 建立和完善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建设一直是各学校、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最为重视的问题,我们建立了各课程的教学资源库。以中药鉴定学为例,建立了常用中药植物图片库、中药个药图片库、中药饮片图片库、常见中药永久制片显微图片库、常见中药粉末显微图片库、中药材火试视频库、中药材水试视频库和教师授课视频库。资源库既包括药材正品信息,也包括部分伪品药材信息。
2.1.3 强化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习欲望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学习者才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即“HIBL”(Hands-onInquiry Based Learning),是在师生组成的学习环境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亲历并探究学习过程[1]。如何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实现教师在学习关系中由主导地位转变为从属地位是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中国中药资源志要》(1994 年版)收载中草药12 772 种,《全国中草药名鉴》(1996 年版)收载中草药13 268 种,常用的《中药学》和《中药鉴定学》教材收载中药材400 余种,而目前高等院校中药鉴定学课程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时相对减少[2]。针对课时不足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改革。如:建立了中药鉴定学授课视频库,教师讲授视频涉及400 余种药材。每次上课前一周,由教师布置课程预习作业,即将相关教学视频发布给学生,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在面授时,由教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针对性分析,解答学生的问题,课后将每章节对应的练习题发布给学生,由其自我检验学习的效果。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检查、督促、答疑,指引其进行科学性探索。这种自学+辅学+测试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弥补了课时的不足。
2.2.1 将专业思想教育实施于入校之初,实施于学生未来工作目标的定位 想要达到学习目标,使学生将来能成为行业领域的佼佼者,必须激发其自身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我们在学生入校的第一学期,带领其参观了中药饮片企业,使其了解制作中药饮片的整个流程:风选→拣选→浸润→切制→蒸煮→炮炙→筛分→烘干→内包→外包→仓库;参观了中成药制剂企业,了解了提取、浓缩、精制设备的规模和不同中成药剂型的生产工艺流程。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中药的发展前景和专业的未来充满憧憬,对未来的就业有了更清晰和直观的认识,了解各课程与其工作岗位之间关系的紧密性,在学生规划自己人生发展目标时,就将自身的发展和行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使其主动学习。
2.2.2 加强专业课实验实训的改革 增加实验课时比例,部分课程和课程某些章节实现理论与实验一体化。以中药鉴定学为例,中药鉴定学总课时为72 课时,实验课时由以前的24 课时增加为36 课时,茎木类、皮类、花类、藻菌地衣类等章节调整为理论与实验一体化。另设3 天的课程实训,便于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运用火试、水试、荧光反应、简单的理化反应区分中药材的真伪。
2.2.3 打破课程界限,建立综合实训项目和探索性实验项目随着高等学校药学专业对人才培养侧重点的改变,对培养学生独立的科学思维方式、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都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3]。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加强课程之间的连接和知识的融合,增加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材炮制与加工一体化实训项目,增加中药资源学—中药资源综合利用与产品开发一体化实训项目。增加中药资源综合利用与产品开发个体化、团队化综合实训项目;增加探索性实验和实训项目;增加常用中药材的资源分布调查与绘图实训项目;组织全校相关专业的中药知识竞赛和专业技能竞赛,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相关竞赛。以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材炮制与加工一体化实训项目为例,安排1 周的综合实训,前4 天在野外辨认、采挖中药材,压制标本,后2 天进行饮片加工和炮制。对没有质量标准的草药,引导学生查阅文献,建立检测指标,开展探索性的试验研究。
2.2.4 辅以探究式教学法,以科研促进教改,科研教改互相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由美国科学家施瓦布所倡导,以探究为主要目标[4],将学习转变为让学生去发现和寻求答案的过程。建立并不断充实基于生产实践的毕业论文选题题库,针对生产中的难题展开科学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既能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科研能力和水平,也可以促进指导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获得更为满意的教学改革效果。例如: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对本地区传统中药材的种植方法、采收加工、与其他产地同种药材的质量对比研究,或对其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将其与教学改革密切联系,引导本科生以此设计研究方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2.5 加强学生对中药材市场的体验,了解中药材商品规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在第7 学期,设置1 周时间的中药材市场综合实训,带领学生到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进行药材的辨认和考核,并调查和记录相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产地、不同饮片类型之间的价格差异,使学生了解选货和统货、无硫货和含硫货的性状特征和价格之间的联系,使其认识到药材加工方法、主要产地、质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2.2.6 以学习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能力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拥有自我学习能力的人才能及时地吸收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充分享受科学进步带来的诸多便利。“终身学习”已成为新时代基本的学习理念,这也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新要求[5],教师应立志培养拥有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能力的学生。以中药鉴定学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中药材的原植物名称和《中国植物志》上的名称经常出现不能对应的情况。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弄懂二者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几种中药材备课的过程录成视频,展现矛盾所在、查询的途径和求证的过程,使学生了解自我学习的方法。再以《全国中草药汇编》收载的中草药为题库,给学生布置一两种中草药的学习项目,使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
2.2.7 着力于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既包括创新创业精神和思维的培养,也包括创新创业行为方式和人生哲学的塑造、创新创业型生活方式和生涯选择,为个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6]。高校教师在完成课程授课任务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为就业做好思想、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健康养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热点之一。以中药资源学为例,在实训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植物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在实训期间,调查信阳各地的地貌、植被、周围的水资源等情况,制订适宜的康养项目开发计划,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
2.2.8 加强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建立基于生产实践的毕业论文选题题库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带教教师引导学生调查企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规模较小的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将生产一线存在的技术问题归纳总结,建立为生产实践服务的毕业论文选题题库,实现毕业论文选题与实训实习相结合。学生选题后,针对题目进行科研探索,这样既能实现创新,又能推动学校和企业的密切联系,加强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转化。
教师指导学生专业协会开展丰富多彩、利于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按照协会实际情况和学生管理能力选择实践项目,制订详细的实践计划,形成协会实践项目集。例如:引导学生学习制作干花、制作树脂包埋植物标本、中药材扦插、腊叶标本制作、叶脉标本制作等。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第四次全国范围的中药资源调查。在人们居住密集、农业生产集中的平原地区,中药资源分布的品种少,且储量不稳定。信阳市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位于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上,拥有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4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拥有天目山、四望山、淮滨淮南湿地自然保护区、信阳黄缘闭壳龟自然保护区4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南湾、天目山、黄柏山、淮河源、金兰山5 处国家级森林公园,拥有鸡公山波尔登森林公园、信阳十里岗森林公园、信阳安山森林公园、信阳息州森林公园、信阳市湿地公园等7 处森林和湿地公园,森林总面积达181.11 万亩,有2 031 多种野生动物和2 726 种高等植物。
针对我校地处信阳地区的资源优势,教研室成员开展了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材加工与炮制学、中药学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训实践,注意实训形式的多样化、实训内容的具体化、考核方案的可行性,取得较好的成效。
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创新,是立德育人的一种新的尝试,是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7]。无论进行什么形式的教学改革,其最终目标都是在授业的同时,完成育人的教改目标。基于此,教师及时讨论了改革过程中取得的经验,确立了实践—反馈—提高的工作方法,并应用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中,将思政育人结合课程,分解到每个课程的实训实践项目中,并在综合实训项目实施中得以加强。例如:在中药学教学实施中贯彻“人命贵于千金”的思想,结合中药材所含化学成分,使学生重视并掌握中药材的药性和毒性;在中药鉴定学教学过程中注重“诚信教育”,通过真伪品鉴别和典型商业案例,使学生了解创业、立业和诚信之间的关系;在中药资源学教学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信阳茶叶的发展、城市的扩张和保护中药资源之间的矛盾,建立学生的大局意识和保护资源的思想。
教学改革的实施,不仅促进了中药学、生物学、农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有利于新技术、新成果引入知识体系中,而且有利于农业院校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建立和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也有利于加强相关专业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中药资源综合利用与产品开发、中医药膳学、中国饮食保健学、中药材加工与炮制学、中药化学等课程的横向联系和融合,促进课程的整合和学生知识、能力、创新思维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