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医学院校实验室推进科普工作探索
——以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为例

2021-03-06 09:32禹,顾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7期
关键词:麻醉学医学院校科普

郭 禹,顾 兵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4)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为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在“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推动科普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意义。

医学科普的意义在于向公众普及医学知识,宣传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对疾病的提早认识和及时治疗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加强对慢性病的管理以及体现国家对医药卫生资源的投入效益[1-3]。但是,我国对医学科普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专业的医学科普人才极为缺乏,医学科普产品不够系统,所以医学科普在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改善生活方式、加强疾病管理等方面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医学在一定程度上更侧重医术的进步,缺少医学科普实践,同时整个社会也缺乏对医学科普教育工作的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医学科普对象主要为患者,覆盖面不够广[4-6]。

因此,各大医学院校应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医学科普宣传的载体作用。现以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为例,从打造智能科普教育平台,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创新思路,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为地方医学院校推进科普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1 医学院校科普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科普平台智能化建设滞后

尽管各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如火如荼,但科普平台网络化建设工作仍相对滞后,大部分高校并未真正实现科普工作的精细化管理。(1)专职科普工作人员少,大多为校院两级构架,难以完成主动宣传与推送工作。(2)已有宣传平台的功能比较单一,系统不够完善,科普内容不够翔实[7]。比如部分高校科普网络平台多是简单链接到校平台,院校两级平台之间缺少反馈与沟通,缺少详细信息对接桥梁,难以保证科普信息传播以及日常维护等的及时性,对科普平台的绩效评价也很难实施。

1.2 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不合理

现阶段,各高校科普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科普技术相对落后。科普人员队伍结构不甚合理,存在文化程度不高、待遇水平偏低、个人发展路径窄、单位重视程度不够、人才流失严重等现象[8]。因此,部分高校科普人员在工作上沉不下心、不求上进、工作积极性差,对高校科普工作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一方面,部分高校缺少独立的科普行政机构,同时缺少专职科普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科普工作采用校院两级构架,管理系统封闭落后。对于高校科普工作绩效,往往难以量化考核,如何调动科普人才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将是部分高校推进科普工作的难点。

1.3 科普宣传模式单一

目前医学院校科普推广中,大量医学类书籍因版面、知识产权等问题无法进行推广。现阶段,我国医学科普工作仍以传统方式进行,虽有一些科普网站出现,但大部分医学科普作品仍难以大范围传播推广。医学科普宣传模式单一化,使得科普效果大打折扣。大部分科普作品缺乏趣味性,形式过于呆板,难以激发公众的兴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医学科普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10]。

2 地方医学院校实验室推进科普工作探索

本文依托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对地方高校实验室推进医学科普工作进行初步探索。

2.1 实验室科普概况

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前身为1982年成立的麻醉生理研究室,由江苏省卫生厅及高教局联合批准。1997年经江苏省教委批准建设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依托该实验室又先后获批建成江苏省麻醉医学研究所(2003,卫生厅)、江苏省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2008,科技厅)、江苏省麻醉临床研究中心(2014,科技厅)、麻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2014,教育厅)以及江苏省“科教强卫工程”麻醉临床医学中心(省市校共建)(2017,卫计委)。

实验室现已成为国内同专业规模最大(4 580 m2)、设备投入最多、技术平台先进、开放程度最高的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建有完善的麻醉与镇痛研究和研发应用技术平台。包括动物行为学监测技术平台、形态学技术平台(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透明脑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细胞生物学技术平台(包括激光显微微切割系统、全自动磁性细胞分选仪、流式细胞仪、细胞培养系统等)、基因工程技术平台、电生理学技术平台(在体、离体、脑电、在体无线遥感脑电检测系统、深部脑区钙成像)、神经环路研究平台(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临床药理与药物合成与分析技术平台(包括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三重串联四极杆LC/MS系统等)、清醒动物脑微透析及其物质检测技术平台、灵长类动物神经电生理和行为记录技术平台、斑马鱼技术平台、麻醉与疼痛的离子通道基础研究平台、实验动物中心、标本库、超速冷冻离心等公用实验支撑平台等。

实验室拥有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现有专职研究人员32人,专职管理人员5人。为保证科普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实验室近年来相继组建了以青年科研骨干为主的专职科普人员队伍(6人),以江苏省特聘教授、省各类医学人才等组成的兼职科普人员队伍(10人),并组建一支30人(包括博士后、在读硕士、博士)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2.2 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科普工作探索

2.2.1 改善硬件条件,打造智能科普教育平台 不断完善现有技术平台,更好地为科普教育服务。重点改造升级一批平台,如对动物行为学、细胞培养、动物留观等实验技术平台进行改造升级;紧跟生命科学发展趋势,新建一批平台;对废旧仪器设备进行维修和更新,并购置一批标本模型。

完善科普设施,打造智能科普教育平台。建立科普展厅,申请购置一批现代化的声光电设施设备,从不同角度形象展现麻醉学科的神奇奥妙;设立观众体验互动功能区;设计科技含量高的科普宣传长廊,定期更新科普宣传内容。

2.2.2 完善组织架构,加强科普队伍建设 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科普组织框架,成立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包括组长1人、副组长2人、组员10人。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包括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志愿者在内的科普队伍,并根据需要逐年充实,不断壮大。

同时,积极开展科普工作人员培训工作。实验室内部定期或不定期对参与科普工作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进行麻醉与镇痛、药物成瘾与戒断等主题科普知识及相关技能培训,以提高其科普工作能力,保证科普质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一方面创造更多的机会,让科普教师和科普志愿者走出校门,参加各类科普培训和教育活动,增长见识,提高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大力争取各级科协领导的支持,努力邀请一些科普专家学者到实验室开讲座,提高科普人员的工作水平。

2.2.3 创新思路,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 既往主要通过讲座形式开展科普教育,受教范围受到很大限制。本实验室利用网络优势,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达到高效、全面传播的目的;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除组织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外,以基地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面向全市及周边地区中小学生开展寓教于乐的科普实践活动,带领他们走进麻醉科学,领略学科奥秘。以科普日、科普周为契机,大范围开展科普竞赛、科普讲座、科普进社区等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争取更多公众参与其中。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科普论坛、学术交流、科普宣传、科技咨询、科技服务等活动,每年举办2次以上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科普活动。依托新媒体,开发公众喜闻乐见的医学科普动画视频、音频、动漫等普适性产品,使人们能在娱乐中学习医学知识,不仅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者,也成为推广者。

2.3 科普工作开展成效

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以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技素质、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为导向,切实加强实验室科普活动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科普主阵地的作用。实验室坚持开放的运行机制,常年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利用丰富的资源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并且每年寒暑假组织大批本科生到实验室从事科研兴趣活动,指导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创业实践。据统计,每年接待徐州市及周边地区的大中小学生以及社会人士、单位职工、各级领导和兄弟院校教师近3 000人次;多次接待徐州市第一中学学生到实验室参观,普及相关麻醉学知识,培养科研兴趣,取得良好效果。

同时,组织科普志愿者深入社会开展活动。如联合邳州市中医院到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京村,为当地村民提供麻醉相关医学常识宣讲和爱心义诊服务;组织志愿者参与徐州市自闭症儿童研究会“关爱星星的孩子”启动仪式,为市民科普自闭症相关知识,呼吁社会各界给予自闭症儿童更多关注与陪伴,理解关爱自闭症儿童等。这些活动社会反响强烈,取得了良好效果。

3 结语

高等医学院校集聚了大批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应在日常科研教学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全力做好科普工作,进一步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通过分析当前医学院校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徐州医科大学工作实际,从打造智能科普教育平台,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等方面,进一步做好医学科普工作,也为地方医学院校推进科普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猜你喜欢
麻醉学医学院校科普
科普达人养成记
麻醉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中美麻醉学家合作研究发现丙泊酚可有效控制剖宫产术中产妇恶心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科普漫画
可视化技术在非麻醉专业学生麻醉教学中的应用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PBL教学法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