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2021-03-06 09:32党晓伟吴建清李树东单伟颖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7期
关键词:医药卫生校企深度

赵 梦,党晓伟,吴建清,李树东,单伟颖

(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我国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一直遵循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理念,从以医院为发端办教育,到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再到注重质量和综合化发展[1],医药卫生类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后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在新时代下,国家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及《河北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要求,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发挥校企“双主体”作用。

1 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国家制定的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为校企深度融合画出了明确的路线图,工学类院校在校企深度融合上已达到一定层次[2-3]。但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国家出台的医药卫生类院校方面的宏观政策多,操作性实施细则少,目前医药卫生类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是浅层次的短期合作,缺乏具有参考价值的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模式[4]。

1.1 校企人员双向流动不畅

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需要校企发挥双主体作用,但目前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相对较弱,主要原因在于校企人员双向流动不畅[5],导致企业中的人才缺乏对教育体系的了解,很难参与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实践教学体系等的构建,学校教师对社会实际需求的了解不够,特别是实践技能更新方面,无法满足医药卫生类临床工作的需要[6],难以达到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医药技术技能的目标。双方缺乏整体意识[7],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校企深度融合的推进。

1.2 人才培养模式脱离社会实际需求

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过程,涉及多种资源,如科研设备、技术、管理、人员、资金、场地等[8],这不是学校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企业全面深入地参与,共同构建更加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但目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学校构建的,医院(企业)的参与还处于浅层次阶段,缺乏校企共创的教育资源,缺乏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未能实现教育资源的互补[9],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性,校企合作培养形式过于单一[10],培养的人才也无法贴合社会实际需求,合作共赢效果不佳。

1.3 师资队伍的局限性

校企深度融合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11],这无疑需要强有力的师资支撑,要求高职教师不仅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能力。但现有的高职教师队伍很难达到这一要求,一方面,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大多是学业完成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在企业工作或者入职后在企业进修的经历少,导致专职教师知识结构偏向于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存在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脱节的状况[12]。另一方面,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基础知识,缺乏教学技巧,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13]。同时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的短缺,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校企深度融合的“瓶颈”[14]。

1.4 缺少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联合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创新的重要举措[15],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也是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一大助力。因此通过创建校企教科研共同体、学术交流合作来提升创新能力对于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显得尤为重要。但就目前的校企合作来看,校企间的科研、学术交流主要以少量教师到企业进修的形式开展,交流平台的构建还处于浅层次的单一状态[16],对学校的学科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企业发展的效益均不明显[17]。

2 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校企深度融合的策略

《实施方案》中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中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纳入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整体制度安排,给予了产教融合企业建设的政策支持,确立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发挥校企“双主体作用”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任务。

2.1 促进校企人员双向流动

完善“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资源配置新机制,通过构建“校企双向流动”机制拓宽高职教师来源渠道,实行人员互兼互聘,双向流动,解决校企深度融合中衔接的问题。可在学校设立流动岗位,聘请医院(企业)的高技能人员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落实教育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师资12条》)中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的举措及河北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提出的“职业院校将15%的编制员额按有关规定用于聘请兼职教师”的规定,同时鼓励教师到医院(企业)挂职锻炼,实现校企双方人力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2.2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和医院(企业)可联合开展招生、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质量评价、学术交流、科研成果转化等。校企双方本着服务企业、互利互赢互动原则,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双方教师共同授课,将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纳入教学之中,强化学生的课内见习实习,让学生尽早进入医院(企业),尽早建立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校企双方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内涵提升为重点,试行现代学徒制,探索远程课堂、在线见习等教学形式,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2.3 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方案》第12条提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职教师资12条》具体目标中提到,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因此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一条有效途径。医院(企业)可接收教师进修培训,达到“新入职教师1年、讲师2个月、副教授以上1个月”的临床进修培训目标。同时,对医院(企业)的兼职教师,学校则提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培训,使兼职教师获取教师资格证,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每年开展至少1次师资全员培训,更新观念,提高水平,以理论学习—虚拟实践—实训室操作—医院(企业)实地操作为主线,完成校园理论向职业技能的转换,学校教室与工作岗位的对接。

2.4 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为拉近校企双方的需求与发展目标,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的实体建设需要顺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医药卫生类院校可以根据专业设置和实践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医院(医药企业)共同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基地为平台,为师生提供接触行业、了解企业的机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共建实训基地还可协调校企追求目标的差异性,借助学校的教学资源,培训企业员工,实现基地的资源共享,在完成学校培养人才目标的同时,让企业一方获得切实的利益,用共赢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和可持续发展。

2.5 加强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协同合作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的价值追求所在。校企应结合双方优势,在科学研究中相互参与,在科研设备、技术、管理、人员、资金、场地等方面开展合作。同时在学术交流方面进行合作,学校教师加入专业学会,参与医院(企业)的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学术沙龙,以提高校企合作双方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科研队伍。

校企深度融合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校企共同发挥育人主体作用。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以创新、就业为内生动力促进企业的参与,为合作企业定向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营造互惠共赢的良好局面,探索出一种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突出专业特色、操作性更强的新型合作模式,促进医药卫生类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医药卫生校企深度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