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冬
(桐乡市卫生学校,浙江 桐乡 314000)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大批技艺精湛、品德优良、服从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而中职学校是培育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责任重大。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为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产教融合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中职学校食品专业通过与食品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委托培养和顶岗实习等形式,实现校企合作,构建人才共育、学成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进入企业,体验品控、管理、检验和生产等环节,感悟工匠精神:一是从企业对品牌的苦心维护感悟敬业品质,二是从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感悟精益求精,三是从师傅对产品的孜孜打磨感悟专注的品质,四是从食品行业的不断推陈出新感悟创新精神。
1.2.1 培育工匠精神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要求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强化工业基础,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高度融合。实现这些的基础便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精神驱动力。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将品质由99%提升至99.99%,这就要求将产品的细节做到极致,体现工匠精神的精髓。中国要成为现代化强国,需要一批批具有匠心、匠艺和匠志的工业艺术品大师,因此工匠精神培育必不可少。
1.2.2 培育工匠精神是食品行业的需要 食品质量与安全关乎国计民生,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对食品专业学生及食品检验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高超的职业技能,更具有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这也是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要求。将产教融合理念和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并融入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中,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核心素养,而且对培养行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2.3 培育工匠精神是中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根据全市100多家食品企业的调查结果,大部分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具备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而这些需要从学生阶段就开始培养,逐步形成。职业院校的教育特色主要为校企结合、市场导向的技能训练,需要从技能特色入手制定人才培育目标,这就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办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中。工匠精神培育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促进本专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开展教育的主线,更是培育大国工匠的必由之路,是优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最佳路径。培育工匠精神需要职业院校与当地政府、食品企业、食品行业杰出人物建立多方位合作关系,校内外有效衔接,营造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三全育人”氛围。但目前产教融合下食品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产教融合要求校外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然而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当地合作的食品企业几乎很少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单方面靠学校制订教学计划,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安排不够合理,无法保证学生参与企业的顶岗实习,实训计划也不能完全落实,工匠精神培育完全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深入开展。
只有教师成为仁师、业师和匠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只有学生真正成为企业师傅的徒弟,长期跟学才能感受到匠人的精湛技艺,师傅言传身教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教师课堂上的宣讲。然而,目前职业院校食品专业教师没有业界实践经验,缺少岗位经验和专业技能,与双师型标准相差甚远,而企业师傅徒有一身本领却因为不懂教学而无法传授本领,这非常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
中职学校食品专业实训基地多为实验室,如食品化学实验室、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和食品工艺实验室等,实训教学方式即为做实验,学生根据教师演示完成实验,最后得到结果。这样的实践教学永远停留在校内,学生没有按照现代化企业管理标准进行实践,无法理解执行各项制度时的要求与责任。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各自为政,互不相融,校园文化中缺少企业精神和现代服务理念,企业文化中缺少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和德育目标等,因此校园文化很难融入企业文化中。校企文化建设过程中还缺少对工匠精神各要素的分解和落实,使得工匠精神难以广泛持续在校园内发挥作用。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思想,工匠精神培育不仅能推进产教融合,而且提高了当地食品企业员工的素养,成为订单式培养的保障。对于中职学校食品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可以归纳为“五双培育”。
3.1.1 线上关注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学校利用网络及时关注当地企业的信息,引导学生关注企业微信公众号,方便查阅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学校派食品学科教研组长与相关食品企业对接,共同开发校企微信平台,为校企合作建立通畅的渠道。
3.1.2 线下互动(1)实地走访:除线上了解企业情况外,校领导与食品学科组教师定期实地走访当地知名度较高的食品企业,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及产品信息。
(2)政策支持:学校与当地政府部门对接,政府部门非常支持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如减免企业税收等,提高食品企业与中职学校合作的积极性。
(3)设置专项奖学金:学校联合企业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提供专项奖学金,激励学生培育工匠精神,保证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围绕工匠精神培育这一中心,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专业,确定考核评价方式,共同开发课程教材与特色教材。课程设置兼顾专业技能和素质拓展,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红船精神等课程,为工匠精神培育打下坚实基础。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技能培养,更要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在行业师傅的教导下,全程强化工匠精神培养。
食品专业学生不仅要有精益求精的求真精神,还要有良好的仪容仪态,因此学生日常管理中注重礼仪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评价中也要相应纳入职业道德及仪容仪表等内容。从订单式培养到现代学制试点,从“校中厂”“厂中校”到“前校后厂”,实现生产教学双途径培育。
3.3.1 发挥食品行业名师的榜样作用 利用学校德育教育周,邀请企业能人如某粽子厂创始人到学校讲述从业经历和追求工匠精神的奋斗历程,让学生感受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以及工匠精神对个人成长成才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聘请行业名师来校授课,树立榜样,使学生感知到食品企业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认识到工匠精神是本专业就业必备的素质。
3.3.2 发挥食品专业教师的榜样作用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首先要具备工匠精神,发挥榜样作用。鼓励食品专业教师取得教师资格证以外的从业资格证,鼓励企业工匠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不论是教师还是企业师傅,都要以自己的“仁师”“业师”“匠师”情怀和魅力,潜移默化地将工匠精神渗透至每一节课之中。鼓励专业教师经常到企业实践,通过与企业师傅的交流和项目开发,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参与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通过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对工匠心生敬畏,在学习过程中处处营造推崇工匠精神的氛围,达到教化于心、润心无形的效果。
校内实训基地是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通过仿真企业生产车间,学生很容易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价值与意义,使学生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作为自己的追求。具体做法如下。
3.4.1 建设现代化食品仿真车间 充分借鉴现代大企业车间的建设标准,建立理念超前、结构布局合理的仿真教学基地,既具备企业生产功能,又具有教学功能。根据企业生产标准建立实训考核指标体系,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3.4.2 设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标准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班级岗位,按照企业标准建立物品管理制度、设备使用交接制度、设备使用检查维护制度、设备报修制度、设备维修档案制度等,使学生在严格执行各项制度中养成严谨、细致、有责任的工作作风。在企业实训或顶岗实习期间,严格按照企业管理制度和产品质量标准规范学生的操作,全面融入企业化管理要素和精神要素,使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感悟和培育工匠精神。
中职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双载体。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是精神层面的培育,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学校通过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职业文化氛围。通过校园环境建设、线上线下宣传、职业教育周和企业实践等方式,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的探索,需要中职学校与企业共同努力。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需要校企双方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这也是顺应新常态下中职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提升中职食品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中职学校食品专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更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