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交给纪检监察机关的重大政治任务。2020 年以来,太原市杏花岭区纪委监委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纪委监委关于加强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的一系列安排部署,通过建立连片协作区、选聘村(社)纪检监察联络员、聘请特约监察员等做法,不断提升乡街监督执纪水平,推动全区纪检监察工作基本上提前实现了“尽快摆脱落后局面、年底进入全市第一方阵”的工作目标。
杏花岭区9 个街办位于主城区,办公场所特别紧张,有些街办在租赁场所办公,还有些街办的办公场所在二层以上。区纪委多次组织调研,“一把手”亲自出面协调,根据各乡街特点,在4 个街道纪工委建立谈话函询谈话室,5 个乡街建起统一规范的谈话函询谈话室和初核谈话室,并依托杨家峪街道、敦化坊街道、中涧河乡打造了3 个连片协作区办公场所和全流程的办案场所。
1. 围绕“谁来干”,以机制创新推动乡街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规范化。针对乡街“熟人社会”、问题线索不均衡、监督办案难以有效开展、查审难分的现状,他们把12 个乡街划分为3 个连片协作区,实行“1+1+4+N”的运行模式。协作区主任由分管监督检查室的监委委员兼任,副主任由相关监督检查室主任兼任,组长由乡(街)纪(工)委书记担任,一事一授权,一案一指定;每个协作区由4 个乡街组成,可用专职纪检监察干部10-12 人、兼职干部8-10 人。协作区在区纪委监委授权下开展专项监督检查、核查(审查调查)、案件审理和安全监管等工作,一般情况下不承办职务犯罪案件。通过几个月的试运行,乡街纪检监察干部在监督执纪一线得到了快速锻炼成长,显现出“1+1+1+1 >4”的效果。2020 年1-11 月份,乡街连片协作区处置问题线索179 件,初核90件,立案87 件,党纪政务处分81 人,组织处理100 人。
2. 围绕“干什么”,以制度建设推动乡街监督执纪工作规范化。为确保连片协作区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他们制定了试行办法,对组织领导、片区划分、工作任务、工作程序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对监督检查、线索管理、谈话函询、初步核实、调查审查、案件审理、回访反馈、案卷归档等进行统一规范,做到监督执纪流程标准化、文书模板化、工作规范化。对于协作区内的自办案件,原则上由本乡(街)纪(工)委主办,协作区内交叉审理。对于区纪委监委交办的问题线索,经协作区会议研究后,可指定某个乡(街)纪(工)委办理,协作区内交叉审理;也可由协作区内统一组成核查组,经区纪委监委批准,交由其他协作区进行案件审理。在今年委机关办案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尝试将一些区管干部的一般性问题线索,交由协作区在区纪委的指导下进行审查调查,审查结束后,交由区纪委监委审理。如,指定第二连片协作区办理的某街办副主任违纪案,就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3. 围绕“怎么干”,以四个“统一”推动乡街纪检监察机构办公场所、谈话场所规范化。区纪委牵头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完善“七室两站一平台”建设,在连片协作区高标准建成办公室、会议室、一般谈话室、初核谈话室、审查谈话室、涉案款物存放室、资料室和连片协作区工作站、村社纪检监察联络员工作站,联通乡街政务外网。统一为协作区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板面、专业书报等办公办案装备。不定期抽调乡街纪检监察干部到委机关跟班学习,以案代训,手把手培养,切实提升乡街纪检监察干部的办案技巧和能力水平。连片协作区成立以来,处置问题线索占全区415 件的43.2%,初核占全区219 件的41.1%,立案占全区160 件的54.4%,党纪政务处分占全区150 件的54%,组织处理占全区148 件的67.6%。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村(社)监督力量薄弱、纪检监察工作力量不能在村(社)一级实现全覆盖等问题显现。为此,杏花岭区纪委监委多次专题调研,形成工作方案报请区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经过“三推两审一考察一公示”(村社两委推荐、相关组织或部门推荐、驻地企事业推荐,乡街纪检监察机构审查有无违纪问题、公安部门审查有无犯罪记录,乡街纪检监察机构进行综合考察,在所在村社或单位公示7 天)程序,为全区140 个村(社)选配了纪检监察联络员,赋予知情权、提醒权、建议权和报告权,旨在激活监督“神经末梢”,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提升监督全覆盖效果,助力高质量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向基层延伸。
1. 发挥基层贴身监督“赤脚医生”的作用。村(社)纪检监察联络员必须是中共党员,与村(社)两委、理财小组、红白理事会联动,对所在村(社)的民主决策、“三资”管理、“三务”公开、工程项目和惠民、扶贫、低保、优抚等政策落实、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全面监督。如,山河村纪检监察联络员王润生在走访群众中发现,本村拆迁补偿涉及多起家庭纠纷,化解不及时会引发更大矛盾。为此,他多次与两委干部谈话。经乡纪委批准,查阅征地补偿协议,督促两委干部与相关家庭成员沟通交流,协助化解家庭纠纷,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这些群众身边的联络员,大到监督“微权力”、把脉“微腐败”,小到反映民声民事,督促村(社)干部履职尽责,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群众誉为基层贴身监督的“赤脚医生”。
2. 履行区、乡两级纪检监察机构的“消息树”职能。乡街纪检监察机构负责村(社)纪检监察联络员的日常管理,逐步建立了工作例会、定期报告、教育培训、廉情监督、工作台账、信访接待等制度。身处监督检查第一线的村(社)纪检监察联络员最了解民情民意,最直接掌握基层工作动态,对发现的具有苗头性、倾向性和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向乡(街)纪(工)委报告,充分履行其“消息树”的职能,对基层小微权力的监督做到常态化。如,中涧河乡的一名联络员了解到,社区干部陈某要为儿子违规操办婚宴,就主动上门提醒。陈某认为联络员小题大做,口头上应承,实际上没当回事,联络员随即向乡纪委书记汇报,乡纪委及时进行提醒谈话,使陈某警醒,主动做通家人工作,对婚宴作了“瘦身”,向管理对象设置了“门禁”。在居民小区隐蔽吃喝专项清理行动中,村(社)纪检监察联络员摸排线索30 余条,为专项清理作出了积极贡献。
3. 增强村(社)纪检监察联络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区委高度重视村(社)纪检监察联络员工作,区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为每名村(社)纪检监察联络员按平均每人每月500 元的标准发放工作补贴。区纪委结合实际,本着奖勤罚懒的思路,由乡(街)纪(工)委每月进行考核,根据每名同志的现实工作表现,按照“基础补贴保底,绩效奖励浮动”的原则,对工作优秀的多发,并给予表彰,对考核靠后的少发,并批评教育,直到取消资格,着力激发联络员履职尽责的积极性、主动性。办法实施以来,村(社)纪检监察联络员每月都主动回到乡(街)纪(工)委集中学习、汇报工作、讨论心得、交流经验。如,在督促公职人员清偿逾期贷款专项行动中,小返乡的一名联络员积极协助乡党委寻找、守候逾期欠贷的村干部刘某,经过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刘某及时清缴了逾期欠款。截至目前,村(社)纪检监察联络员列席两委会议、村(居)民小组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207 人次,在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和重大事项中对监督对象提醒103 人次,向村(社)两委提出意见建议56 条,向乡街纪检监察机构提供线索和意见建议12 条,陪送核查谈话人员18 人次。村(社)纪检监察联络员这支不在编的非正规基层纪检监察队伍,有效充实了村(社)监督力量,补齐了基层监督短板,打通了基层监督“最后一公里”,推动基层政治生态不断净化、持续向好。
为了有效预防“灯下黑”,解决“监督者由谁来监督”的问题,在完成上级规定聘任特约监察员工作的基础上,杏花岭区纪委监委结合工作实际,又配套出台了“优先从农村(社区)和其他基层单位老支书、老党员和老干部中聘任特约监察员”“特约监察员参与区纪委信访接待工作”的两个办法,以充分发挥他们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处理复杂问题、化解矛盾的长处。
1. 突出队伍、制度、责任“三个到位”,推动特约监察员工作高起点开局。一是人员素质到位,坚持“层层推荐+ 严格把关”相结合,从28 名基层推荐对象中精挑细选了12 名人品好、作风正、威信高、能力强,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的老支书、老党员、老干部,经严格考察、社会公示聘任上岗。二是制度规范到位,坚持“工作制度+年度计划”相结合,制定《特约监察员工作办法(试行)》《年度工作要点》,对特约监察员的权利义务、教育培训、评级考核、保障机制、解聘续聘和监督内容、工作重点、协作配合作出明确规定。三是监督处置到位,坚持“监督+ 处置”相结合,特约监察员监督发现的纪检监察干部的问题线索,经主要领导签批后,交承担干部监督职能的科室处置;发现的一般性问题,由分管副书记监督整改;提出的意见建议,在具体工作中加以采纳。
2. 突出服务保障、协助参与“两个重点”,推动特约监察员更好地履职尽责。信访室作为特约监察员的统筹协调部门,制定了特约监察员轮流协助接访计划,一般每周一人,所需经费列入业务经费保障范围。对于侵犯特约监察员履职权力、打击报复的,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予以严肃查处。特约监察员协助参与涉纪信访接待,不直接接触、处置信访件,不使用信访室电脑,而是发挥其丰富的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面对面地与信访群众沟通交流,为持续保持涉纪信访总量全市最少发挥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