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
伴随人类生活环境与习惯的转变,使恶性肿瘤患病率随之增高,现已被我国纳入公共卫生问题行列,且随现代化药学发展与运用,临床抗肿瘤药的类型以多元化发展趋势呈现,但对其安全性与可行性仍在考察中[1]。静脉药物配置机构旨在满足相关标准,结合药物性质创建的操作环境基础下开展多种药物配置的工作流程,如静脉营养液、抗菌药物等[2]。该机构核心工作在于将既往分散在开放环境中配备的抗肿瘤药物集中交由专门技术人员于封闭式环境下实施调剂与配置,以显著提升临床输液效率,减少职业不测。另外,在配置药物中引进药师审核这一环节,有效对抗肿瘤药物不合理用药实施干预,从而最大化提升医疗水平,且有研究证实,临床药师在感染病症与心脏病中发挥强大的效能[3]。本研究对我院抗肿瘤药用药病例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取2018年4-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抗肿瘤药用药病例180份,其中胃癌、食管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及其他类型肿瘤病例各30份,依据有无药师参与诊疗过程划分为常规组90份和干预组90份。2组胃癌、食管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及其他类型肿瘤各15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不予以配备药师;干预组有专门的药师参与医疗治疗过程,可对抗肿瘤药物的不良情况实施现场纠正。审方药师通过相关软件实施干预,同时以《抗肿瘤药物指导原则》与我院配备抗肿瘤药物说明书作为参考依据[4],认真审核抗肿瘤药物用药配方,且结合药师专业技能实施人工干预,总结分析不合理用药情况,并开展分类工作。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抗肿瘤药物不合理用药情况,记录治疗期间产生的不良反应、不测事件、住院时间。不合理用药情况经我院自制表格实施调查,包括药物使用剂量不当、溶媒选用错误、给药浓度不符合标准及化疗方案缺乏实用性[5]。
2.1 不合理用药情况比较 干预组药物使用剂量不当、溶媒选用错误、给药浓度不符合标准及化疗方案缺乏实用性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2组不合理用药情况比较 [份(%)]
2.2 药物不良反应及不测事件比较 干预组用药不良反应与不测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1)。见表2。
表2 2组诊治过程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不测事件比较 [份(%)]
2.3 住院时间比较 干预组化疗前住院时间、化疗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1)。见表3。
表3 2组住院时间比较
多数抗肿瘤药物在实际运用中均存在显著的不良反应,可对机体形成严重损伤,而抗肿瘤药物的使用方案与药物筛选、使用剂量、频率均经医学系统评估后进行实践[6]。研究资料指出,单一的改良药物品种亦或是药物剂量及不合理联合用药并不能显著提升诊治效果,反之会加重患者不适感,以至于降低其生存质量[7]。剂量与使用频率不合理也会影响预先制定的治疗目标,致使机体耐药性升高,延缓后续诊治进程。故而加强抗肿瘤药物的合理使用效果,积极采取规范措施对肿瘤患者预后起促进作用[8]。
用药不合理因素分析:(1)溶媒选择不合理:临床上大多数药物均需经过溶解稀释才能经静脉输至患者身体内,若溶媒选择不合理,会引起化学变化,导致药物效果不佳,并诱发浑浊与变色等不良反应[9]。发生上述事件的原因:①吡柔吡星与氯化钠溶液相融合会削弱吡柔吡星的药效。纠正方法:采取5%葡萄糖溶液将其稀释。②紫杉醇脂质体与氯化钠注射液相融合,脂质物的内部结构会有一定变化,聚集成絮状物。纠正方法:以5%葡萄糖溶液做为溶媒。③门冬酰胺酶与100 ml氯化钠注射液混合,因氯化钠注射液属于强电解质,而门冬酰胺酶会受盐析影响呈现白色或变得浑浊,故而需将其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10]。(2)给药浓度不合理:给药浓度不合理指在掺入量过多或过少,普遍发生的现象是溶媒量少于说明书中所规定的实际量[11]。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包括:多西他赛120 mg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配置,浓度过高,应降低多西他赛药物浓度至0.9 mg/ml;奈达铂0.1 g和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配置,按照说明书应将药物稀释至500 ml再行静脉滴注。(3)用药剂量不合理:主要是指调配药物中剂量过大,可能是因医嘱下达时在录入环节出现错误所致[12]。剂量过大是所用剂量远远高于说明书剂量,可加大患者用药隐患。如鸦胆子油注射液,说明书明确规定10~30 ml/次,每天1次,故而在实际使用中用量不得超过3支;又如放线菌素,说明书放线菌素成年人用量0.4 mg,因此在用药时不得高于0.4 mg,否则会引发胃肠道反应[13]。(4)化疗方案缺失实用性:本研究发现,化疗方案缺失实用性问题在诸多用药不合理情况中较为显著,究其根本与以下因素有关:第一,医师对药物更新工作认知不到位,如临床药品指南、最新药物信息掌握不足等。第二,伴有重症不良反应导致中途更改及停止治疗,如食管癌在运用奈达铂与替加氟治疗时,患者肾脏功能出现严重异常,需立即停药。第三,医师用药过于随性和粗心,如在某方案中缺少某一种药剂,而自己毫不知情[14]。
因经济发展,人们对临床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安全愈加重视,要求药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进与加强自身素质,以降低医疗不测,保证用药安全。具体改进措施:首先,主动参与医院用药安全培训活动,根据相关政策对某一疾病构建详细的标准化诊治模式与流程,经药师与其他学科专家以循证依据为方针制定疾病诊治方法[15]。其次,不断改进药物应用管理,如药物的安全存储、药品调配制度等,确保抗肿瘤药物调配环境处于安全与干净状态。最后,强化医务人员对抗肿瘤药物的咨询服务。当前医院对这类药物的干预多为被动式,只有遇到问题才会采取一定措施进行教育,增加了医疗不测[16]。基于此,药师应对相关医务人员尽早开展抗肿瘤药物安全用药的培训活动,以起到监督作用。本次研究中,干预组不合理用药情况、药物不良反应、不测事件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常规组,证实药师干预抗肿瘤药物用药过程效果优良。
综上所述,加强药师审核药方能力,借助药学知识干预抗肿瘤药物不合理用药,可减少用药不合理情况及隐患用药不测,为医务人员与患者创建咨询、给药建议等服务,促使抗肿瘤药物使用更具合理性和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