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成,张 青
(1.西藏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2.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教学部,陕西 杨凌 712100)
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全面发展人的教育追求和价值取向,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话题。在体育层面,2016年5月国办发〔2016〕27号文件[1]的颁布,重点提及要“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并出台相关措施保证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2019年9月印发国办发〔2019〕40号文件[2],提出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这表明国家对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高度重视,学生发展体育核心素养已经上升到国家高度。在教育层面,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旨在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3],里面多次谈及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国家和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文件将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养成,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学的共识。
2016年9月召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标志着学生发展体育核心素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学科素养”是近几年提出来的新概念,且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以及体系的构成并没有明确指出,于是掀起了各位界内学者对于“体育核心素养”研究热潮。笔者在CNKI系统中以“学生”并包含“体育核心素养”为主题,截止2020-08-19,搜到1 176条结果,其中核心期刊89篇,占比7.57%,详细见表1。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研究文献从2014年的2篇增长到2020年的270篇,整体上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20年还有大量文献尚未被收录)。研究主题集中在核心素养(691次)、学生核心素养(283次)、体育教学(175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143次)、培养学生(127次)、小学体育教学(111次)、学科核心素养(107次)、小学体育(102次)、初中体育教学(96次)、初中体育(83次)、核心素养培养(80次)、高中体育(71次)、体育核心素养(71次)和体育课堂(62次)。主要核心作者有南京师范大学程传银、华东师范大学季浏、武汉体育学院赵富学、辽宁师范大学姜勇、华东师范大学董翠香以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孟文砚等。主要发文机构有华东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等。本研究主要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相关概念研究、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现状研究、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模型构建研究、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研究、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国外相关研究等6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对国内学者关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研究进行归纳和整理,并从以往研究中发现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具体途径和相关对策,为学者从事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表1 体育核心素养主题研究文献年度分布统计表
“核心素养”一词最早是从国外借鉴而来,1997年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启“迪斯科”计划,率先指出:核心素养是为满足发生于不同情境过程中所需要的最具有关键性的素养,即:人与工具、与社会、与自我的相互关系。欧盟与美国基于新时代的背景下,对核心素养进行具体化,指出: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与态度的综合体现,而美国更侧重于对学校课程的改革[4]。我国诸多学者对于“核心素养”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在我国学生体质下降、教育模式的弊端以及传统体育思想观念的余留等背景下进行本土化相关研究。2013年5月由林崇德先生牵头启动“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其目的一方面是落实“立德树人工程”,另一方面也是将我国教育改革与国际接轨。诸多学者对于相关词语内涵的阐释具有共性,但却还未明确指出。杨文轩[5](2016)指出认为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就是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运动技能和健康行为的综合体现。于永晖、高嵘[6](2017)提出体育素养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化和具体化的表现,重点强调其个体在经过后天培养过程中形成的综合素养。尚力沛等人[7](2017)通过对其他学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后提出:体育核心素养中“核心”二字是关键,这种素养是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生活需要,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特点,且体育核心素养起到承上启下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朱亚成[8-10](2019,2019,2020)提出提升青少年学生体育素养是贯彻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体育方面的直接体现,是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工作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也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响应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综上所述,笔者结合国际研究基础和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体育领域综合能力的体现,包括对学生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校体育教育领域,且在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发展现状。幼儿阶段:童甜甜等人[11](2018)指出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运动技能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设立幼儿园游戏课程来引起幼儿运动兴趣,丰富幼儿的学习情境,激发幼儿潜能。学者旨在幼儿启蒙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石,通过在幼儿园游戏课程中最大程度地挖掘幼儿的综合能力,从幼儿阶段就开始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小学阶段:崔胜利[12](2019)指出应加大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以及频率,由于受到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应加强体育文化的熏陶,以及教育小学生要加强安全防护意识,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初中时期:陈祁罕[13](2017)提出初中生是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体育学科的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文化、运动技能、体育品格的良好载体。学生所表现出喜欢体育课,但却又不会进行合理的体育运动现象值得我们去反思。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并没有在短时间内完全被消除,要预防“体育中考”成为应试考试的傀儡,而是要从培养人的本质出发,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为目标。高中时期:李加前[14](2020)指出目前高中生抗挫能力较差,再加上繁重的学习压力,导致高中生缺乏运动能力,因此加强引导新的体育教育理念至关重要。大学阶段:吴向宁[15](2020)就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指出由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不全面、定位不准确等原因,从而使得在高职院校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企业等社会力量。丛灿日[16](2020)指出在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提出“严出”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最终旨在实现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尚力沛、程传银[17](2018)在基于传统的技能教学上,注重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过程,深入探究体育教学的综合价值,从目标认识、内容深度、过程调控、评价选择四个方面来实现真正意义上育人价值。通过分析不同阶段的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现状,都是基于此学段学生年龄的生理以及心理的特点,并且跳出固有的传统教育思维,回归育人的本质,追溯培育体育核心素养的根源。综上所述,不同年龄阶段和学习阶段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侧重点和方法略有不同,要有针对性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模型构建对于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指导意义,能够准确把握政策文件中的教育目标,突出“核心”,并且能够准确定位,实现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之间的系统衔接。模型的构建具有内部逻辑性,能够为实现培育新时代的新型人才提供框架依据。孙长新[18](2019)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提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四层同心圆结构核心素养模型,即核心、内、中、外四层构成。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求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可形成良性循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研究可为培养学生提供具体可实施的指标,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价值。赵凤霞[19](2017)与任亚东[20](2019)等人都是通过国际上对于体育核心素养模型的研究基础上找出共同点,建立适合我国学生发展的、并将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每个领域的“鱼骨式”模型,在体育发展较为落后针对留守儿童的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也得到关注,从体育的多个方面的价值着手,涉及多个层面内容,为我国学生提高体育核心素养提供了科学发展的框架。在研究相关体育核心素养的模型构建中,姜勇[21](2019)、李承伟[22](2019)、杨丹[23](2018)等人分别对中小学生运动能力的评价模型、我国中学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结构模型以及职前教育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进行分析。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都是经过探索,初步拟好指标,然后经过整合与分析处理,最终进行验证而获得最能具有科学性代表的指标体系。研究体育核心素养的模型构建仅有6篇文献,且3篇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另外3篇属于定量研究。一方面是研究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模型构建,另一方面是研究教师体育核心素养模型构建。由此可见,在体育课程当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是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虽然仅此只有6篇相关研究,但是却为体育核心素养模型构建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够得到界内更多学者去研究以及关注不同教育阶段和多层面全方位的研究,使得我国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框架构建更加科学化、创新化、全面化。
历经时代变迁,体育课程前后进行了8次改革,体育课程目标由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上层体育教育新理念的具体落实。钱勇[24](2018)指出在实现学科体育核心素养过程中,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起到“桥梁”作用。依据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对其体育课程进行重新整合, 柯勇等人[25](2020)提出了“分层转化”体育课程目标以及“典型少数”体育课程内容的。在实施体育核心素养总目标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目标信息损耗,深挖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构建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层层推进与落实。由于体育核心素养包含三个维度和六个要素和18个基本点,从一级指标到二级指标再到三级指标,“分层转化”体育课程目标,就是将其每层目标都贯彻落实到每节体育课程的内容当中。且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育课程中情境教学,创造快乐学习的氛围,引起学生对其技能学习的深思。在一定的规则之下,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事物环境当中,学生的言行举止就是体育核心素养的表现,因此“典型少数”体育课程内容具有概括性与迁移性。马卉君等人[26](2019)提出在体育课程中采用多元的体育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目标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在政策上给予一线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一线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学生的技能水平高低不同,张莹[27](2016)针对此现象提出体育课程改革,增加体育运动项目,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分配班级,进行分层指导教学,具有针对性地教学,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在体育课程结束之后,我们需要对体育课程进行综合评价,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反馈与调整。尚力沛等人[28](2018)推出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是多方面的,包括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因此对于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也应该是全方位的。生生互评、师生评价、家长评语、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等都是体现学生的综合表现,仅仅只靠最终体育考试成绩的评价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是能够让体育锻炼真正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强调培养学生体育品德以及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激发每个学生身上的发光点。此次体育课程改革是深度的、全面的、科学的,超越创新,以最终实现育人价值。朱亚成等人[29](2019)对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机遇有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指明方向,体育教学改革凸显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明确重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此同时,学科核心素养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带来诸多挑战:增加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难度和内容;加大了体育教师的教学难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由此可见,体育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体育课程改革,既带来了机遇,也存在挑战。对此,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体育核心素养对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机遇和优势,克服其存在的不利因素,更好地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养成。
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学校是实现此目标的“最后一公里”。袁鸿祥[30](2019)指出在落实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路径中,校领导的决策决定着学校发展方向。因此校领导需要坚定课程改革的决心,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教学理念,统筹规划提高学校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案。学校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学校课程的实施和质量,且是在体育课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一线体育教师的直属领导。张博[31](2019)将其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中的重点放在了体育课程的改革中,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体育课程体系、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体系等要素都需要重新再认识。提升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把握每个阶段学生的兴趣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创造情境,抓住育人的最佳时机。注重学生的潜意识培养,加强体育健康知识的植入,最终让不同阶段学生达到体育课程目标。
无论是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巩固,全程都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由于体育课程性质的特殊性,更加注重学生的长期过程性。由于我们人类的天性,学生在不同阶段都会出现惰性、贪玩等问题,因此在培育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同时,杨宗友等人[32](2019)年提出需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好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学生的自我坚持。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积极的生活状态、再加上认真付出的汗水,提高体育核心素养的目标指日可待。赵富学等人[33](2018)指出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教师的个人魅力将会感染学生,学生的收获又会带给老师幸福感。教师全心全意为学生的付出也会得到学生的尊重与理解。因此在提升体育核心素养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也要发挥“半边天”的作用。课前线上预习、课中走进情境、认真思考与练习、课后加强课外体育活动、观看竞赛视频、参加运动等级考核等活动,养成科学锻炼的好习惯。
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学生家长的支持与社会力量的关注,学生的日常活动范围有限,良好的家庭氛围以及高度的社会关注,会给学生带来内心强大的自信心。就在2019年底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家庭体育引起了学者的大量关注。马文博(2020)提出要促进家庭和学校的协同发展,家庭体育作为学生校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和补充。“言传身教”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方式,这与体育教育的特点高度一致,且家庭教育是覆盖人的全生命周期。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健全社区的公共体育设施、俱乐部的成立、开展针对学生的体育竞赛活动等,加强社会与学校良好的衔接这一举措能够为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注入活力。
国外对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大国际组织:UNESCO、OECD、EU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各个国家的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课程改革这几个方面。第一,三大国际组织对于核心素养的对比研究。乔鹤等人[34](2019)和许秋亚等人[35](2018)在基于核心素养框架下,对三大国际组织的教育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三大国际组织都分别提出核心素养框架,虽然具有不同的侧重点,都旨在培育人的全面发展。经过不断地实践与反思,核心素养框架越来越系统化与具体化,培育重心都放在了学校教育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上,注重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性,但是对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还是比较欠缺。第二,不同国家的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课程改革研究。俞福丽和潘绍伟等人[36](2019)研究美国体育课程标准的嬗变,于2014年美国提出K-12体育课程标准中,此目标致力培养学生体育学科体育核心素养,相比于1995年版与2004年版的体育课程目标,又重新划分学段,以“核心技能”训练作为导向,注重每个学段体育课程目标的落实与衔接。赵富学[37](2019)认为AAHPE组织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立法提供咨询,法律的明文规定为贯彻落实提高学生运动能力与健康素养的目标提供了有力证据。俞皓天和汪晓赞[38](2019)指出与美国基础教育课外体育活动相比,我们应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政策支持,对学生进行减负减压,增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赵富学等人[39](2019)对英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行经验总结,指出英国由以往“双轨制”教育转变为全面平衡体育课程的类型与内容,并进行课程关键期划分。关注学生的体验过程,提高他们对体育学科认知能力。刁玉翠等人[40](2018)对澳大利亚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进行了解读,在课程理念中采用的是优势取向方式,利用积极心理暗示。注重学生的多样性发展以及个体差异,以包容的姿态接纳他们,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李佑发等人[41](2018)对芬兰体育课程标准进行分析研究,始终将其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作为总目标,加强与自然环境和生活实际的融合是芬兰体育课程的一大亮点。评价体系的全面性,没有来自成绩排名的压力,真正为学生创造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党林秀等人[42](2017)研究指出加拿大安大略省《健康与体育课程》的特点,尤为注重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在课标文本中加强对政策文本的渗透。通过研究各个国家对于体育课程改革的经验,大方向都为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为目标,具有全面性与创新性的突破。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因此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当中有所差异。对国外不同国家的改革经验进行归纳与分析,取其精华再加上结合我国国情,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提供参考。
本文从以上6个方面对关于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形成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诸多学者在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框架、模型构建、体育课程改革、培养策略、发展现状以及对国际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研究均取得了创新性的突破与丰硕的研究成果。由于我国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通过总结体育课程改革推行的经验,不断地在摸索中前进,在反思中成长。思想上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策略上集结多方力量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行动上落实到学校体育课程中。此次体育课程标准改革体现全面性、创新性、系统性,突破传统桎梏,开启了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之旅。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当前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如缺乏大量数据验证支撑、对于不同学段体育核心素养衔接不够系统、体育课程目标不够细化、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政策制度保障不够健全等问题。通过已有研究不难看出,实现体育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落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在今后体育核心素养的研究中应将重点放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和夯实每个环节上,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将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研究致力于培养21世纪新型全面发展人才,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合力,共同为实现2035年和2050年的宏伟蓝图而奋斗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