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春花,魏大琼,廖瑞雪,苏月玲,张奉娇,杨 羚,向 霞,吴青娟
(1.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心血管内科,重庆 404000;2.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江南分院护理办公室,重庆 404000;3.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江南分院新生儿科,重庆 4040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2]。现有研究指出,所有群体均为SARS-CoV-2易感人群,而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其除了与儿童及成人感染有相同的传播途径外,可能还存在母婴垂直传播途径[3],需特别关注。本院作为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接产了1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孕妇分娩的早产儿,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患儿,女,生后15 min,因“35+3周早产,气促、呻吟15 min”入院。孕母产前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系G1P1,35+3周,因“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娩出。产前足量使用地塞米松,无胎膜早破,产时羊水清,脐带、胎盘无异常。Apgar评分正常。生后不久以吐沫、呻吟、气促为主要表现。入院查体:体温36.5 ℃,脉搏135次/分,呼吸62次/分,血压68/31 mm Hg(1 mm Hg=0.133 kPa),近足月儿貌,反应差,哭声有力,面色欠红润,无皮肤瘀斑瘀点,前囟平软,张力不高,刺激后呻吟明显,无吸气性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对称,可闻及少许粗湿啰音,心音正常,节律整齐,心前区无杂音,腹软不胀,肠鸣音4次/分,四肢肢端温暖,肌张力正常,原始反射稍减弱。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为14.2×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为71.6%,淋巴细胞比例为16.4%,血红蛋白为172 g/L,血细胞比容为51.20%,超敏C反应蛋白为0.4 mg/L,降钙素原为0.095 ng/mL,提示细菌感染。肌酸激酶为281.9 U/L,α-羟丁酸脱氢酶为339 U/L,肌酸激酶同工酶为280.5 U/L,提示心肌损伤可能。血气分析+电解质+代谢:二氧化碳分压为55 mm Hg,氧分压为145 mm Hg,葡萄糖为7.00 mmol/L,乳酸为3.2 mmol/L,剩余碱为-7.9 mmol/L,提示呼吸性酸中毒,考虑由呼吸道分泌物较多、二氧化碳潴留引起。胸部X线片显示,右肺下野纹理增多增粗模糊,提示可能患有肺炎。
入院后予以早产儿常规护理,重症监护,暖箱保暖,心电监护,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予以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辅助呼吸5 d,联合气管内注入猪肺磷脂注射液,无氧饱和度下降,无气促、发绀,无吸气性三凹征,无吐沫,氧饱和度可维持在90%~95%,改为箱内给氧5 d后停氧;予以青霉素260 000 U联合头孢他啶0.13 g,静脉注射,每8小时1次,抗感染治疗7 d;予以二丁酰环磷腺苷钙保心治疗7 d;予以口服益生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补液-对症支持治疗。患儿第1、7、14天,咽拭子、肛拭子及静脉血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排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于入院后第15天好转出院。
2.1隔离防护管理
2.1.1病室安置 将患儿置于单间,门口做好标识,只留1个通道进出,且保证通道处于长期关闭状态[4]。婴儿暖箱实施床旁隔离,配齐专用心电监护、呼吸机、中心吸氧装置、负压吸痰装置、静脉滴注泵、听诊器、体温计、急救药品和物品、消毒用品等。根据病室条件合理布局,严格按照隔离规范划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并设立缓冲区,执行接触隔离、飞沫隔离和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操作时执行空气隔离[5]。
2.1.2医护人员防护 专班专人护理,每班4 h,严格限制入室人员,尽可能减少与患儿接触频次,诊疗操作采取集束化管理,严格控制医源性感染。接触患儿时,实行三级防护,包括防护服、隔离衣、防护面罩、N95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鞋套。进行吸痰等有创或容易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佩戴护目镜,加用头罩,头罩内放置负压吸引管。呼吸机出气端口使用过滤装置并连接负压吸引,吸痰时采用密闭式吸痰。用于人工通气的复苏囊连接过滤装置[6]。离开病室时立即手卫生后脱去外层丁晴手套,其他防护用品在相应区域依次分区脱卸,避免污染。
2.1.3辅助人员防护 辅助检查人员(如胸部X线片拍摄人员)进病室前,床旁拍片机需含氯制剂(1 000 mg/L)彻底擦拭消毒2遍,同时需脱去外穿隔离衣、手套、帽子和口罩,重新穿戴清洁的防护服、面屏、护目镜、N95口罩、圆帽、手套、鞋套,再行拍片等辅助检查工作。
2.1.4仪表环境消毒 暖箱每天用含氯制剂(1 000 mg/L)擦拭消毒2次,箱门等高频接触物表面需重点处理。病室每天用含氯消毒液(1 000 mg/L)湿式拖地2次。患儿生活垃圾属于感染性废物,用三层黄色口袋装载,每层口袋用专用扎带封口,每层外喷洒含氯制剂(1 000 mg/L),装箱不超过1/2,扣紧箱盖后由专人转运。患儿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用含氯制剂浸泡消毒后排入卫生间,每班次倒入含氯消毒液(20 000 mg/L)5 L。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如体温计)在每次使用后采用含氯消毒剂(1 000 mg/L)浸泡30 min,清洗晾干后备用[4]。
2.1.5外出转运要求 减少外出检查,必须外出检查时要提前联系好电梯、检查科室,告知对方科室患者特殊性并做好相应防护。必须采用专用转运箱经由专用通道进行转运,转运后严格进行专用通道湿式消毒。转运箱物体表面采用含氯消毒剂(1 000 mg/L)擦拭消毒2遍,再用3%过氧化氢气溶胶喷雾进行空气消毒[7]。
2.2病情观察及护理
2.2.1密切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发热、咳嗽、呻吟、发绀等症状;是否存在喂养困难、拒食、嗜睡或惊厥;有无鼻翼扇动、三凹征、脱水征、间歇性呼吸暂停等体征;除发热和哭闹的影响外是否出现气促,呼吸率大于60次/分,静息状态下氧饱和度小于或等于92%;是否具有早期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等实验室异常检查结果;是否具有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甚至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等胸部影像学异常结果[5]。
2.2.2无创呼吸机护理 初始参数设置建议:吸气峰压为15~25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为4~6 cm H2O,吸气流速为8~10 L/min,呼吸频率为15~40 次/分,吸入气中的氧浓度分数(FiO2)为21%~40%,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94%,并根据患儿的血气分析结果、体重、胸廓起伏程度对参数进行实时动态调节[8]。保持呼吸机正压的持续性有效,做好呼吸机与患儿的连接固定,每2小时松动鼻塞并予0.9%氯化钠溶液清洁鼻腔1次[9]。及时清除患儿呼吸道分泌物,保持颈部尽量轻度仰伸位。2 h翻身、拍背1次。视痰液情况决定是否吸痰,实施按需吸痰,密闭式吸痰。实时关注湿化罐水位线,根据室温调节加热器温度,将患儿气道温度维持在32~35 ℃,使管道内形成一层薄薄的雾状水滴,定时倾倒积水杯。注意观察有无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胃肠道胀气、鼻损伤、颅内出血等无创呼吸支持常见并发症发生。无创呼吸机撤机标准:FiO2<30%,吸气峰压小于14 cm H2O,PEEP<4 cm H2O,呼吸频率小于15 次/分,在此基础上临床症状和血气结果在可接受范围内,维持病情平稳至少12 h[9],改为暖箱内给氧过渡;脱机后2、4、12 h复查血气分析,密切监测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及有无血流动力学变化。
2.3早产儿护理
2.3.1维持体温稳定 早产儿棕色脂肪少,基础代谢率低,产热量少,而体表面积相对大,皮下脂肪少,暖箱中应根据胎龄、日龄调节箱温[10],初生10 d内暖箱温度设置为35 ℃,10 d后降至34 ℃,相对湿度一般为55%~65%,每4小时监测患儿体温情况。
2.3.2合理喂养 合理喂养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关键[11]。患儿为早产儿,母亲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不宜母乳喂养,给予早产儿奶喂养。早产儿由于胃内容量小,消化能力差,而每天生长所需能量多,宜少量多次喂养。奶量由每3小时5 mL,逐步过渡到10、15、20、25、30、35、40、45、50、55、60 mL,每次喂养前后要特别关注患儿的吞咽及吸吮能力,喂奶后取右侧卧位,观察有无发绀、溢乳和呕吐现象。准确记录患儿出入量情况,每天晨起空腹测量体重。
2.3.3液体管理 液体配置及输注时,剂量必须严格遵医嘱执行,并尽可能使用静脉滴注泵/推注泵进行液体管理,严格控制输注速度。静脉滴注过程中,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反应,防止高血糖、低血糖发生。
2.4出院指导
2.4.1防止感染 母亲出院后居家隔离14 d,患儿照顾者注意戴好口罩,严格限制出门活动,接触患儿之前采用七步洗手法进行手卫生。为患儿冲配及喂养奶粉之前、更换尿布前后均必须用流动水严格洗手。患儿餐具必须单独使用,每次均需用水煮沸消毒15 min以上。婴儿床、台面、玩具等新生儿日常可能触碰到的物品表面,每天用含氯消毒剂(250~500 mg/L)擦拭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2.4.2注意保暖 调节室内温度为24~28 ℃,相对湿度为55%~65%。使婴儿体温维持在36~37 ℃,可在上午和下午各测1次体温,如2次体温相差1 ℃以上,必须分析原因,并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以保证婴儿体温的稳定性。
2.4.3精心喂养 继续予以早产儿奶粉喂养,按需哺乳。如果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母亲已康复并希望母乳喂养,则应坚持每天泵乳保证乳腺通畅。等到连续2次(间隔24 h)母乳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才可母乳喂养[12]。
2.4.4特殊情况处理方法 有以下情况时,应及时与医生联系:体温小于35 ℃或大于38 ℃,且采取相应的升温或降温措施无效;呼吸急促、咳嗽、吐白沫;脸色蜡黄,奶量骤减,哭声低弱;突发腹胀;出现抽搐、痉挛。
2.5小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强,传播方式多。为有效降低早产儿这一特殊群体感染率,本院在学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指南和防控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患儿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病室安置、医护人员防护、仪表环境、早产儿护理、出院指导等防控计划。经过2周治疗,患儿病情逐渐好转并出院,确保了早产儿的零感染,取得了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