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波
(吉林省通榆县动物检疫站,吉林 通榆 137200)
生猪屠宰检疫过程中,应严格遵照检疫流程标准开展,便于及时发现与控制生猪疫病,并采用无公害方式处理感染疫病的猪,避免带病猪在市场上流通,而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以规范猪产品市场。
1.1 做好入场前检查 生猪调运至屠宰场时,应对其《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严格检查,并查验其是否具备《重大动物疫病非疫区证明》,同时还要检查各猪只的耳标配备情况,若是与规定标准相符,方可准许其进入屠宰场。
1.2 加强屠宰前的检查 正式屠宰前还应对生猪的健康状况检查,以免其入场后感染疫病而未及时发现。屠宰前应对猪的精神状况密切观察,了解其进食及饮水情况,一旦发现可疑症状,应第一时间送至检疫中心进行疫病检测。
1.3 严格执行屠宰前的复检 通常生猪屠宰时是采用批量屠宰的方法,因此,应针对所有待宰猪全面复检,了解其健康状况,并根据检查结果发放准宰证。运输待宰生猪时,部分猪可能出现身体健康问题,应将此类猪送至健康中心全面检查,确定其并未感染疫病后签发急宰证,以便于优先对这些猪宰杀。
生猪屠宰后应从体表检查、胴体检查以及内部脏器检查几方面入手,还要重点检测是否存在旋毛虫,以便于及时发现与处理存在疫病的生猪,并禁止其于市场上流通。
2.1 体表检查 对宰杀后的猪进行剖检,观其左右两侧颌下淋巴是否出现局限性炭疽现象。剖开其左右咬肌,其中是否存在无囊尾蚴,口腔处及蹄是否出现丘疹或红斑等症状。
2.2 胴体检查 剖检生猪的内部脏器,主要查看其脂肪、肌肉,还要详细检测其内脏或皮下组织,了解其有没有出现皮下出血现象,是否有脓肿症状或是其他不正常的症状表现。同时,要详细查看肩部及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是否出血、淤血或是肿胀等现象,并做出详细记录。
2.3 旋毛虫检查 生猪肉样检查中,旋毛虫检查是重点,应取生猪肉样,并将肉样上的肌膜揭除,对其肌肉纤维表面进行详细观察,若是查看到白色点状虫体即为旋毛虫。也可将肌肉纤维切薄片进行镜检,也可观测到肌肉纤维中是否含有旋毛虫。
2.4 内部脏器检查
2.4.1 心 脏 健康猪的心脏通常为浅红或棕红色,按压弹性良好。检查生猪心脏的目的在于对其是否感染了猪丹毒病进行检测,了解其是否出现了口蹄疫病的症状。若是生猪的心脏二尖瓣处存在菜花样赘物,表明其感染了猪丹毒病。若是其心脏呈现出虎斑心病变,则可确诊其感染了口蹄疫病。
2.4.2 肝 脏 通过对生猪的肝脏全面检查,了解其中是否有寄生虫。应详细查看肝脏外观,并切开其胆管,对胆管内部是否有寄生虫虫体或生存迹象进行查看。
2.4.3 肠 胃 应对生猪肠胃重点观测,若是发现生猪的肠胃浆膜出现异常状况,或是黏膜处有充血或肿胀现象,说明其感染了猪瘟病,或患有猪丹毒病。若是此类病猪的猪产品流入市场将会引发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2.4.4 肾 脏 肾脏检查的目的也是检查生猪是否存在猪瘟病或猪丹毒病的症状。首先应对其进行肾脏表面观察,而后剖检肾脏,若是发现出血点或淤血现象,或是存在肿胀情况均可判定其感染了猪瘟病或猪丹毒病。
常规检疫完成后,并不意味着生猪屠宰检疫结果安全可靠,为进一步提高检疫结果的准确性,还应增强一次复检,结合各次检疫结果进行屠宰后检疫结果的记录。若是屠宰前后生猪肉质均符合质量标准,可遵照卫生检疫部门的要求对猪肉产品分割包装,并在其上进行检疫合格印章的加盖,之后方可出场并在市场上流通。针对检疫未达标的胴体,应以其疫病危害程度为依据选择处理方式,通常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高温处理,二是销毁处理,应严谨执行处理操作,以降低疫病的扩散与蔓延。
生猪屠宰检疫水平决定着检疫质量,关乎市场上流通猪产品的安全及食用者的健康。为此,生猪屠宰检疫应严格遵照检疫流程进行,明确检疫要点,确保检疫质量。同时,应确保符合检疫标准的猪产品均加盖合格印章,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应做好相应的处理。通过严格的屠宰检疫及检疫结果处理流程,保障猪产品的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