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正军
(安徽省芜湖市湾 区湾 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 芜湖24110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甘波罗病或腔上囊炎,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病引起的一种高危害性传染病,是养鸡业较为高发的免疫抑制病。该病重点危害2周龄以上鸡群,造成的损失不容忽视。
本病致病原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病(IBDV),双RNA病毒科,无囊膜,仅由核酸和衣壳组成。该病毒具有明显的进化变异特性,近年国内分离到的变异强毒株至少有6个,致死率过半的毒株基本上都是强毒株。强毒株一旦传入健康鸡群,发病率达100%,致死率达60%以上。常温环境条件下,IBDV在禽舍中可存活3个月左右,如果寄居于粪污、垫料、机体组织等有机物载体中时存活期或更长。与其他大多数病毒不同的是,该病毒较为耐热,日光(含紫外线)强光照射也能存活较长时间,50~60℃高温作用达0.5h以上方可灭活,只有达到70℃高温才可被迅速杀灭。该病毒耐酸不耐碱,pH2.0条件下作用1h仍然存活,pH12条件下仅表现出正常生理活动抑制。该病毒对乙醚和氯仿类消毒剂不敏感,试验确定敏感消毒剂包括:3%煤酚皂溶液、0.2%过氧乙酸、2%次氯酸钠、5%漂白粉、3%石炭酸、3%福尔马林、0.1%升汞溶液等,选用上述敏感剂可以保证在30min内杀灭病毒。此外,病毒对抗菌素不敏感。
IBDV的自然宿主仅有雏鸡和火鸡,且两种宿主体内分离出来的病毒相互之间不会发生交叉感染。所有鸡均易感,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发病日龄较集中于3~6周龄的鸡,15周龄以后发病率明显减少,即使感染也多呈隐性过程。发病禽是主要传染源,被病毒污染的粪尿、垫料、饮食源、用具等均是环境中潜在的传染源。IBDV的传播途径极为广泛,与病鸡、病毒污染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均可引起健康禽感染发病,“四害”及鸡体内外寄生虫等可能作为中间传播媒介散播疫病。消化道和呼吸道是重点传播渠道,但临床上还可经被病原体污染的种蛋蛋壳构成垂直传播,甚至有证据表明经眼结膜也可能发生传播。本病一旦传入发病率达100%,致死率5%~30%不等,低龄雏鸡感染发病致死率接近100%,环境条件恶化、营养不良、管理不善等因素可导致病死率上升。
10日龄以内雏鸡感染发病主要表现为迅速衰竭而死,病死率100%。高发群3~6周龄的鸡发病最具典型性。早起发病可见部分病鸡回头自啄肛门,精神萎顿,常离群独处或畏寒扎堆,羽毛松散,双翅下垂,昏迷嗜睡,运动失调,共济失调等。发病中后期采食量显著下降,饮量却明显增加(渴饮),体温异常升高(40.5℃~43℃),多呈湿热下痢或剧烈腹泻状,所排粪便呈灰白、灰黄、灰绿不等的异常色泽,泄殖腔周围羽毛粘结粪污。伴明显呼吸道症状,如:甩鼻、喘咳、张口呼吸、呼吸不畅等。若无有效对症控制,随病程发展还可见病鸡严重脱水及贫血,趾爪干枯坏死,眼窝下陷,衰竭而死等。部分耐过鸡可见不同程度的消瘦及贫血,生长发育明显迟缓,料肉比明显下降。病程约5~7d,20日龄以后的发病禽多部分表现出耐过性(一过性)。剖解变化:组织严重脱水,胸肌和腿肌有条纹状或斑状出血,腔上囊表面包被一层黄色透明胶状物质,内部褶皱部水肿、充血及出血,严重者腔上囊呈紫葡萄状,内含果酱性黏液分泌物或灰黄色干酪状物质。病程较长者,可见脾脏、腺胃、肌胃交界处有溃疡或肠粘膜出血,肾脏肿大呈贫血苍白状,肾小管和输尿管常有白色尿酸盐结晶。
4.1 预防控制病史区(场)的首要任务是接种相关疫苗。(1)不主张使用中毒株或强毒株疫苗(副作用较大),一般鸡场首选基因工程疫苗对7~10日龄雏鸡进行接种可获得最佳保护性,且鸡群的不良应激反应为最轻。注意避开母源抗体保护期,实践表明母源抗体下降速率为每5.5d下降一个病毒中和(VN)滴度,所以7~10日龄接种疫苗最为合适。(2)禁止从疫区商品雏鸡场(病史场)引雏,全舍饲模式在养殖过程中随鸡群生长发育须合理调控单位面积上的放养密度,应按照来源、批次、品种、日龄、性别等基本一致的原则进行组群、分舍(栏)饲养,期间禁止将不同来源、批次、舍(栏)、日龄的鸡随意合并群饲养。(3)抓好禽舍(栏)“恒温、控湿、通风、采光、保洁消毒”五位一体化管理,满足当前鸡群适宜的温湿度、光照时长、空气质量等外围条件,尽量消除污染(主要是病原体含量超标及噪音污染等)、换料、转舍并群、惊吓、通风不良、光照不足、饮水不足等不利应激。(4)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管理制度。现代规模化养鸡(含适度规模)落实“全进全出”制度化管理意义重大。经实践发现,IBD、ND等高危害性病种,以及禽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病、球虫病、肠道蠕虫病等常见高发病种,病史场普遍表现为反复发病或周期性大流行,同一个规模禽场多批次投养鸡群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越往后历史病复发风险越大,最行之有效的预防控制方案就是落实“全进全出”制度并坚持足够的修养期管理规定,修养期间仍要做好必要的清扫保洁、常规消毒、污染物无害化处置等工作,一般达到修养半年以上效果较好,可以有效降低自场历史病复发风险。
4.2 治 疗10日龄以内低龄发病雏鸡并无实际治疗价值,发病群宜作扑杀、焚烧、掩埋、消毒等无害化处置。早期发病鸡推荐采用高免卵黄抗体注射治疗效果较好,按0.4~1mL/羽作肌肉注射,配合黄芪多糖注射液(0.1mL/kg,强免疫力、抗病毒)混合肌注则效果尤佳。支持疗法:同步混饮乳酸环丙沙星口服液控制激发感染;适当减轻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同时适量补充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VE、VC、VB族,电解质调节剂)以减轻肝肾负担、增强机体免疫力、调剂电解质代谢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