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希平,王清宇
(山东省平度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山东平度 266700)
为了提高雏鸡成活率,首先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在雏鸡进场前3~5d左右将鸡舍清扫干净并消毒处理,同时检查育雏器以及保温系统是否正常运行,而后在雏鸡到场前1d,将饮水器、饲料器、围圈、垫料等必要设施设置好,并将育雏器调至标准温度,在饮水器中灌满8%的糖水。结合以往蛋鸡饲养管理经验总结分析,育雏期蛋鸡饮用糖水15h,至少能够降低蛋鸡前7天50%的死亡率,另外,在饮用水中添加维生素、电解质、抗生素等,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除此之外,还要准备好碎玉米或者小米作为雏鸡饲料,有效预防雏鸡糊肛。
雏鸡进场后的3h之内先饮用8%的糖水,不能投喂饲料,同时需要观察鸡背温度,正常温度应该在30℃~32℃左右,而后每7d,鸡背温度需要降低3℃,直到降低到21℃为止,保证环境温度满足雏鸡舒适需求。另外,需要在每层鸡笼中铺1~2层厚的报纸或牛皮纸,为雏鸡采食和饮水提供便利。雏鸡进场后的2~3d,可以在饲料器中添加饲料供雏鸡采食,进场后的第6d,可以将笼中铺垫的报纸或牛皮纸取出。为了避免雏鸡啄肛,需要在雏鸡进场第10d时对雏鸡进行断喙。与此同时,在最开始的2~3d,需要为雏鸡进行24h不间断光照,如果雏鸡体质较差,可以适当延长1~2d,保证光照强度达到5W/m2。通常情况下,在雏鸡0~6周龄时,最好每平方米饲养30~50只雏鸡,而后结合日龄以及体重,适当增加或降低饲养密度,同时需要保证饲养环境中每30~50只雏鸡有一个饮水器,保证雏鸡在采食和饮水时不拥挤,从而促进鸡群均匀发育。
为了能够饲养出体质健康、发育均匀的小鸡,需要在雏鸡进场前铺垫好清洁垫料。在小鸡15d后,在饲料或饮用水中添加抗球虫药,每喂5d,停药2~3d,如此循环往复,直到上笼7d后停止喂药。另外,育雏期小鸡发育是否均匀,能够直接反映小鸡饲养是否得当,通常小鸡均匀度需要至少达到85%。所谓均匀度,就是雏鸡在5~6周龄时,彼此之间的体重最多相差5~10g,12~15周龄时,彼此之间的体重最多相差50~100g,如果在此过程中存在相差悬殊的小鸡,需要饲养人员加强喂养,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缩小差距。
在育成期阶段,需要结合蛋鸡周龄和生长情况正确喂养饲料,同时要定期测量鸡的生长速度,一般从第5周龄起需要每2周测量1次体重,直到15周龄结束。由于蛋鸡饲养量较大,无法做到为每只鸡测量体重,所以需要采用抽样方式测量,抽样范围至少为总鸡数的5%,并将随机抽选的小鸡分别称重,同时计算平均重量以及每只鸡之间的相差。如果评价重量满足生长标准,则说明蛋鸡之间的相差不大,此时可以将饲料更换为成鸡料。如果重量不符合生长标准,需要多喂几天育雏料,并适当增加料量。除此之外,饲养人员还要在每天早上观察鸡粪便是否正常、采食是否拥挤等情况。
另外,在育成期阶段,还要控制好光照条件和饲养密度。通常情况下,除了在3d之内能够进行昼夜光照外,坚决不能延长光照时间或增加光照强度,强度需要控制在5W/m2,当育雏3日龄至2周龄后,需要将光照时间缩短到每天15h,采用人工光照与自然光照相结合的方式。3~16周龄后,需要将光照时间缩短到每天11h,光照强度为3W/m2。
产蛋鸡在饲养管理过程中需要控制好光照条件,同时做好通风工作。如果蛋鸡在无灯管制下发育,需要在20周龄左右时增加1h人工光照。例如:在14h自然光照条件下生长的蛋鸡,需要通过15h光照刺激其产蛋,如此至少能够增加5%产蛋率。到27~28周龄后,蛋鸡进入产蛋高峰期,此时每周产蛋率至少需要增加7%,饲养人员需要每周增加光照15min,直到最大光照达到17h结束。
除此之外,饲养人员还要对鸡舍进行科学通风,良好的通风系统可以有效排放鸡舍内部的氨气、湿气以及病原微生物,同时输入充足氧气,但也要注意,通风系统不能制造贼风,以免降低鸡舍温度。在通风过程中,风速大小需要结合舍外温度、鸡舍生产热量以及太阳热量决定,通常蛋鸡最适宜的温度在15℃~25℃之间,湿度要低于80%。
综上所述,饲养管理情况不仅关系到养殖户经济效益,还与市场需求息息相关,尤其新时期背景下,食品行业对蛋鸡需求量日益增加,想要提高蛋鸡生产率,就要在蛋鸡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做好针对性饲养和管理工作,从而促进蛋鸡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