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莹,魏燕
(联勤保障部队第970 医院,山东 烟台)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罹患功能性胃肠病的人越来越多。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而无器质性改变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肠道(包括咽、食管、胃、胆道、小肠、大肠、肛门)的相关症状,因症状特征而有不同命名。据统计,功能性胃肠病占消化内科门诊的30%-50%左右。临床上,以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肠易激综合征(IBS)多见,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主要症状为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肠易激综合征(IBS)主要症状为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此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和发病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觉过敏、精神心理障碍等,很多专家认为精神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和加重密切相关,生活应激事件常常诱发或加重功能性胃肠病,焦虑、抑郁和恐惧等情绪常常可以导致胃肠道动力低下,而易怒、厌恶可以导致高动力反应,如应激可明显加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口-盲肠通过时间,从而加重腹泻;减缓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口-盲肠通过时间,加重便秘。临床上传统治疗主要是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烟酒及非甾体抗炎药物。根据不同患者特点进行心理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给予抑制胃酸药、促进胃肠动力药、助消化药、抗抑郁药等药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给予解痉药、止泻药、泻药、抗抑郁药等药物治疗。我科自2016 年1 月开始采用胃肠功能治疗仪音乐穴位疗法联合传统疗法治疗功能性胃肠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2016.1-2020.1 共收治功能性胃肠病患者324 人,治疗前后都进行了《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测评[1]。(正常≤29 分;轻度≥30 分,≤39 分,黛力新及丁螺环酮、坦度螺酮区间;中度≥40 分,≤59 分,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区间SSRI、SARI 或NASSA;重度≥60 分,度络西丁或文拉法辛区间。大多数心理障碍疗效不佳、选择药物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评估,所以选择合适的评估量表很重要。)从中随机抽取60 人作为治疗组,遵医嘱给予治疗组患者对症药物治疗、护理干预的同时,每天进行两次胃肠功能治疗仪音乐穴位疗法,治疗两个疗程(14 天)。随机抽取60 人作为对照组仅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情绪状态、文化程度等各个方面基本一致。
胃肠功能治疗仪音乐穴位疗法集心理、中医、胃肠起搏三位一体疗法,是一种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新方法,应用独有的数字化合成音乐电技术,基波和音频信号共同作用,让患者达到心理有效放松。穴位疗法是在电刺激足三里穴位(足三里穴主要掌管腹部上、中、下三个区域的症状,其影响范围非常广泛,所以被称为足三里。而这个穴位位于下肢部分,为了和手部的手三里加以区分,故名足三里。足三里穴是胃脏精气的汇集之地,所以常用于消化器官的病症,同时还是下肢保健经常要用到的穴位。)的基础上,联合刺激胃肠起搏点(胃蠕动受胃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的控制,胃的基本电节律起源于胃大弯的上部,沿纵行肌向幽门方向传播,频率为4-5 次/分,其传播速度由胃大弯向幽门逐渐加快,胃大弯的平滑肌即为胃起搏点。小肠起搏点在十二指肠近胆管入口处的纵行肌细胞。在基本电节律的基础上产生的动作电位是引起蠕动的内在原因,神经和体液因素可通过影响基本电节律和动作电位来影响胃肠的蠕动。)基于胃肠起搏点的电节律活动可被外加的不同频率的电流所驱动,胃肠功能治疗仪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模拟正常的胃肠生物电信号,选择适宜的起搏参数,通过体表贴敷电极,作用于胃肠起搏点,并使它产生跟随谐振效应,从而纠正异常的胃肠电节律或抑制异位起搏点的电活动,促使胃肠产生足够有效的节律性收缩及推进运动,刺激胃液包括各种消化酶的正常分泌,缓解或消除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
治疗开始前,向患者说明胃肠治疗仪的治疗方法、作用机理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缓解患者紧张心理,取得患者配合。让患者取平卧位,戴上耳机,让其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用酒精棉球充分擦拭胃肠起搏点(体表胃起搏点的定位,一片电极贴于胃窦部位在体表的投影区,即剑突与连线的中间点向右旁开2-5 厘米,另一片电极贴于胃体部位在体表的投影区,及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向左旁开3-5 厘米往上1 厘米处。体表肠起搏点的定位:一片电极贴于脐上1-2 厘米处,另一片电极贴于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向右旁开5-10 厘米处。)及足三里(足三里穴的位置:位于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 指宽处。)皮肤,去除皮肤表面的油污和角质层,增强导电性。随时了解患者皮肤感觉,根据患者感觉程度差异及时调整机器,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皮肤有无灼伤等不良反应,轻微发红属于正常现象,如果有灼伤,在灼伤处涂消炎药膏,等伤口愈合后再继续治疗。叮嘱患者治疗过程中如实反映电极安放处皮肤感觉,以便选择正确的治疗强度。
使用的药物主要由抗抑郁药如黛力新、质子泵抑制剂、促胃肠动力类药物、止泻药物、止痛药物等,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能随意增减剂量或者停药,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置。
患者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吸烟饮酒,饮浓茶、咖啡,及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经常参加适当的文体娱乐活动,分散注意力,对于平时活动较少的患者,应鼓励其加强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饮食规律,应以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为主,保证足量的蛋白质和热量,避免辛辣刺激、高脂肪食物,避免过饱或饥饿。可以请营养师等专业人士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方案,以少食、多餐、易消化为基本原则[2]。
功能性胃肠疾病很大程度上受心理情绪等相关因素影响,相关的护理措施,尤其是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在本病的治疗中具有积极的意义[3]。护士要评估患者,找出心理问题根源,进行个体化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紧张情绪,真正的放松心情可起到良好的缓解症状的效果[4]。护士要耐心负责地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向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循序渐进地向患者讲解功能性胃肠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说明该病预后良好,与癌症无关,不会缩短寿命,无需手术治疗,让患者明白本病与器质性病变的差异,引导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同时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帮助患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且要减少患者心理情感应激的频率和强度,让患者及时调整心态,保持乐观豁达的情绪,正确认识疾病和工作生活,做到宽容、理解、学会倾诉、与他人交流,释放压力。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接受系统治疗。
功能性胃肠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胃肠功能治疗仪音乐穴位疗法联合药物治疗,配合精心的护理,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治疗过程简便、无痛苦、风险小、费用低、适用广泛、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