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安琪 周金元
(1.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 昆明 650500;2.江苏大学图书馆 镇江 212013)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25个世居民族之一,人口约163 万,主要分布在云南彝族自治州、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普洱市,人口数量居云南省少数民族第二[1]。春秋战国时期哈尼族先民以“和夷”的称谓居住在今四川大渡河,唐代迁居至滇,称为“禾泥”、“幹泥”等,明清开始南迁至红河流域等地区,时称“倭泥”、“俄泥”等。由此可见,朝代更迭、族称的变化、族群的迁徙成为哈尼族发展历史中的重要特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哈尼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靠自己的民族智慧,创造了浮雕、纺织工艺、民族史诗、歌曲、舞蹈等灿烂的民族文化。同时,哈尼族常年从事山区、半山农业耕种,以“梯田种植”,闻名于世。哈尼梯田2007年被评选为国家湿地公园,2010年“哈尼梯田稻作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仅有7个国家的6个系统入选。2013年哈尼梯田再度入选世界遗产申报计划。无论从人口规模、支系多样性、跨境特性,还是从文化的丰富性、重要性方面而言,哈尼族文化个案在少数民族文化中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少数民族族群文化的保护与多样性发展,是全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既是文化大繁荣的必由之路,也是民族地区安定、团结,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
本文对1984-2020年国内哈尼族文化研究的相关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进行深度挖掘,揭示哈尼族文化研究的文献时间分布、高产研究机构、研究成果来源分布、基金支持情况、著者合著情况等,以期客观地展现哈尼族文化研究的发展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对策和建议,为今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本研究以CNKI 数据库为数据源,在CNKI检索界面的来源类别中勾选期刊,以“TI=(哈尼+哈尼族)AND篇关摘=文化”为检索式,检索日期为2020年11月18日,共检索到期刊文献1 003篇,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通过人工剔除了不相关以及重复文献,最终得到787篇有效文献,以此作为我国哈尼族文化研究分析的样本数据。
本研究首先采用能够展示一个学科或知识领域在一定时期发展的趋势和动态的代表性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VOSviewer等软件对哈尼族文化研究的机构分布、作者分布进行可视化分析;其次,采用共词分析方法探究哈尼族文化研究的研究热点与主题,共词分析方法来源于文献计量学的引文耦合与共被引方法,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归纳出学科的研究热点和主题[2]。本文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哈尼族文化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并分别选择关键词等字段信息进行抽取、词条频次统计和知识矩阵构建,以直观的方式对研究热点进行解读。
VOSviewer 是一款用来构建和查看文献计量图谱的免费软件,是基于文献的共现和共被引原理,即通过“网络数据”(主要是文献知识单元)的关系构建和可视化分析,实现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VOSviewer可以生成三种基于文献计量关系的图谱:作者或期刊的共引关系图、关键词共现关系图,展现知识领域的结构、进化、合作等关系,其突出特点是图形展示能力强,适合大规模数据[3]。CiteSpace 是文献计量学中的知识图谱工具,是对科技文献的视觉化描述和趋势展示,它可以用来观察某个研究领域的研究趋势或动向,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加以呈现,可以直观地了解各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重要学者和研究机构,还能展示出特定时间跨度中,新的研究话题的突然激增情况[4]。
通过分析某一学科或主题领域在一时间段内的发文量变化,可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检索到的哈尼族文化研究的年代分布图见图1。
图1 哈尼族文化研究文献年代分布
由图1可以看出,对于哈尼族文化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984-1993 年是哈尼族文化研究的起始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哈尼族神话、母系氏族社会、父子连名制、父系大家族、祭祀活动、游牧部落、糯米饭、梯田农耕等的探索上。哈尼族神话产生在他们祖先特定的生存环境之中,哈尼族神话主要包括开天辟地、葫芦传人、兄妹成婚、洪水灾难、射日英雄和神树崇拜等神话故事[5]。哈尼族的族称产生于盛行图腾崇拜的母系氏族社会,但在其社会结构中仍明显地保留着若干原始父系血亲家族制度的残余形态,近几个世纪以来,父系血亲家族结构中的私有成份比重不断加大[6]。
1994-2002 为平稳缓慢的发展阶段,除了1996年,年发文量都在10篇以下。研究主要聚焦在梯田农耕文化、原始宗教文化、祖先崇拜文化以及文化内行等研究主题。角媛梅[7]深入哈尼族地区调查,分析了哈尼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的特征、组成、空间结构、物质能量流动及其功能,并指出它是一个和谐的人地系统,具有自我维系的功能。李德祥[8]从中国武术的整体文化入手,探讨了哈尼族武术与原始宗教产生、劳动和音乐舞蹈的关系,并阐述了哈尼族武术的发展以及内容、特点和作用。
2002-2015 为高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年度发文数量除2014年有所降低外,其他年份的发文数量均稳步提升,对哈尼族文化的研究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生机,涌现了许多新兴的主题,如对哈尼族的服饰、音乐、婚嫁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另外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的论文数量也是逐年攀升。吴雨亭[9]从多样性、自然性、实用性、宗教性和识别性等角度对云南哈尼族服饰特点进行探讨。闵庆文[10]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哈尼梯田的农业文化遗产特征:哈尼梯田是一个典型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哈尼梯田是一个活态的农耕文明博物馆、哈尼梯田为人类适应全球变化、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应对战略与资源基础。
但从2016年开始,对哈尼族文化研究的论文数量有所下降,进入到了减速发展的阶段。可见,哈尼族文化研究起步晚、发展慢,如何加快哈尼族文化的研究进程,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哈尼族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来,需要群策群力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为了解哈尼族文化研究的核心机构,本研究统计了发文量排名前2名的机构,如图2所示,经过统计,国内哈尼族文化研究的787篇论文共有119个发文机构(未对二级机构进行合并)发表两篇及以上论文,大部分机构都是研究所以及高等院校的相关学院,且这些机构很多是由某一机构的下属学院。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于哈尼族研究的机构比较集中,大多为高校或科研机构,如红河学院、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也有红河州民族研究所、云南省社会科学民族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从图中也可以看出,研究机构所在地大多在哈尼族的聚集地——云南省,其他省份对于哈尼族的研究非常少。此外,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并不密切。
图2 哈尼族文化研究机构分布
其中发文数量最多的为红河学院,共发文200篇,其发文总数量远高于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说明其是国内哈尼族文化研究领域的核心机构。红河学院的下属院系发文3篇以上的机构如图3所示,包括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体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音乐学院、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发文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哈尼梯田、民族文化、饮食文化、农业文化、传统体育文化等。其次是云南大学,共发文71篇,院系主要包括民族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院、人文学院等;发文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梯田文化、文化传承、文化多样性、文化遗产、文化符号等。
图3 红河学院各下属院系发文情况
不难看出,哈尼族文化研究核心机构的局限,表现在:(1)地区局限——核心机构主要集中在云南地区;(2)行业局限——主要的核心研究机构大多为高等院校;(3)持续研究能力局限——云南民族大学、红河州博物馆等机构的研究文献仅数篇。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哈尼族文化研究的成果,强化举措增加核心研究机构数量和持续研究能力已迫在眉睫。
3.3.1 高产作者
利用CiteSpace 对所选的787篇文献进行作者的发文数量统计,共有628位作者。发文数量前10名作者所在机构与主要研究内容如表1所示。其中,发文数量最多的毛佑全、黄绍文和角媛梅基本上以单一著者身份发表文章,与其他作者的合作较少。
表1 哈尼族文化研究领域高产作者及主要研究内容
3.3.2 作者共现
利用Vosviewer 绘制的哈尼族研究论文作者共现图,图4中显示的是相互合作的论文数量在2篇以上的作者,由图中可以较为清晰的看到三个较为明显的核心作者群,一个是由闵庆文、刘某承等人构成的作者群,第二个是由张永勋、张爱平、李先德等构成的作者群,第三个是由孙业红、时少华、魏云洁等人构成的作者群,第四个是由陈娟、王红崧、王云月、李享等人构成的作者群。可见,哈尼族文化研究大多为学者个人的研究行为,作者共现图显示著者间的合作研究不密切,这反映哈尼族文化研究的合作研究机制不完善,研究团队没有形成。因此,建立完善的合作研究机制,形成稳定的研究团队,是提升哈尼族文化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的前提。
图4 哈尼族文化研究作者共现图
本研究的统计结果发现,哈尼族文化研究得到多种类型基金的资助,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研究基金等基金资助位于前列。但是,哈尼族文化研究基金资助也存在不足之处:(1)基金资助项目少,获得国家级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为115篇,其他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较少,无基金资助的论文占绝大多数;(2)基金资助不均衡,存在国家和地方、团体之间的倒挂现象;这表明为了进一步深化哈尼族文化的研究,多方筹措研究资金并提高支持力度是必经之路。
关键词是表述论文中心内容的实质词汇。通过对关键词词频与中心性的统计,能够掌握某研究领域的主题分布,发现隐藏在真实关系背后的关系网络,探究研究主题的成熟度、知识结构等状况[11]。对作者在文献中所使用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绘制国内哈尼族文化研究领域所涉及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图谱,能够直观地反映该领域的研究主题,明晰国内哈尼族文化研究的研究重点及热点。
通过对哈尼族文化研究论文的关键词数量与词频进行统计,共获取中文关键词845个,其中词频高于10 的中文关键词如图5所示,图5中去除了检索词“哈尼族”和“哈尼”这两个关键词。
图5 哈尼族文化研究高频关键词(词频〉10)
从图5中可以看出,虽然研究哈尼族文化的论文关键词比较多,但是关键词词频大于10 的仅15个,且这15个高频关键词中涉及哈尼梯田文化的关键词有4个,说明在该研究领域,除了对于哈尼族梯田的研究比较集中外,其他研究主题分布非常广泛。
图6 哈尼族文化研究关键词聚类共现图
近几年哈尼族文化研究方向出现了民族认同、农业文化遗产、社区参与、音乐文化、农业文化遗产、服饰图案、色彩、主体性等关键词。其中2017年和2018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遗产保护的研究较多,如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困境[12]、云南哈尼族文化档案资源的保护研究等[13]。2019年延续着对哈尼族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但更多的是哈尼族农业梯田文化遗产,如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生态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14]、基于游客感知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研究[15]等。
关键词共现网络可以展现一段时间内研究文献集中反映出的热点词汇,能够体现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16]。利用CiteSpace 绘制知识元关键词共现图谱,并选择聚类功能,产生关键词共现聚类图,如图7所示。采用关键词作为聚类标识,以具体化的名词短语标识各聚类,以便客观归纳哈尼族的研究热点,结合每个聚类内的具体文献内容分析,确定研究热点问题[17]。从图7 中可看出,国内学者对于哈尼族文化的研究包括哈尼族原始宗教文化特征、哈尼文化旅游区旅游商品设计的思考、哈尼族文化特质及其内涵、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哈尼族父子连名制的结构形式及文化内涵、哈尼族梯田文化的审美认识等几个方面。
图7 哈尼族文化研究关键词随时间演变图
通过对哈尼族文化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共现知识图谱分析,总结出国内哈尼族文化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哈尼梯田文化
哈尼族梯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国内学者对哈尼族梯田文化的研究主题从梯田文化景观到文化遗产的传承,紧接着依托梯田景观审美的研究与梯田文化的传承,进行旅游开发的研究,研究地点主要包括红河州、元阳县、哀牢山等地区。如石胜[18]、潘丽兰[19]等人探讨了哈尼梯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郑佳佳[20]以哈尼梯田为中心来讨论景观呈现与知识生产。周小凤[21]讨论了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化与旅游化的关系演变与互动机制。
(2)哈尼族服饰文化
少数民族服饰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代表[22],国内学者多以服饰图案以及服饰符号为出发点研究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对女子服饰图案的元素进行剖析,研究其文化审美以及文化特质,对服饰符号所象征的寓意进行分析,研究哈尼族服饰的历史记忆。如研究自然审美下哈尼族服饰中的生态文化[23]、哈尼族服饰装饰元素分析和研究[24]、云南红河哈尼族服饰文化特征概述[25]。也有学者基于哈尼族文化服饰的研究,探析哈尼族服饰的创新研究[26]。
(3)哈尼族宗教文化
哈尼族以多神崇拜和祖宗崇拜为主要内容,哈尼族宗教信仰,至今尚未形成全民的一神崇拜。近些年对于宗教文化的研究涵盖了祖先崇拜文化、宗教信仰、宗教崇拜、父子连名制、传统音乐文化、宗教祭祀等方面。如龙倮贵探析了鸡和鸡蛋在哈尼族原始宗教和传统习俗活动中的特殊功用[27]以及基督教传入与红河哈尼族信仰文化的变异[28]。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法对国内哈尼族文化研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高产作者、学科分布、研究机构分布,研究内容进行横纵比较来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提取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通过本文的调研,发现哈尼族文化研究存在以下不足:
(1)哈尼族文化研究起始晚、发展相对较慢
数据分析发现,第一篇哈尼族文化研究的论文是昆明师范专科学校学者张世富的论文“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拉祜族和哈尼族的青少年品德形成的调查研究——跨文化心理学的探讨”[29],发表于1984年《心理学报》。此后十年,每年维持2篇左右的发文量。这一时期,可以看作哈尼族文化研究的起始阶段。1995-2005年,平均每年发文量10篇左右,此阶段是哈尼族文化研究的发展阶段。2006-2018年,年均发文量15篇左右,这一阶段可视为哈尼族文化研究的快速发展期。可见,哈尼族文化研究起步晚、发展慢,如何加快哈尼族文化的研究进程,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哈尼族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来,需要群策群力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2)哈尼族文化研究核心机构比较集中、分布存在局限
数据统计发现,哈尼族文化研究的前3 的核心机构分别是红河学院、云南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高频机构云图也显示玉溪师范大学、曲靖师范学院、中山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红河州民族研究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红河州博物馆、普洱市文化馆等机构也属于哈尼族文化研究的核心机构。不难看出,哈尼族文化研究核心机构的局限,表现在:一是地区局限——核心机构主要集中在云南地区;二是行业局限——主要的核心研究机构大多为高等院校;三是持续研究能力局限——云南民族大学、红河州博物馆等机构的研究文献仅数篇。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哈尼族文化研究的成果,强化举措增加核心研究机构数量和持续研究能力已迫在眉睫。
(3)哈尼族文化研究理论性、系统性、深入性不够
哈尼族文化研究缺乏与时俱进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出现了后续乏力的现象。本研究发现哈尼族文化研究期刊论文多为《红河学院学报》、《民族音乐》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期刊为主要的发文期刊,这些期刊大多为非核心期刊。同时,缺乏具有系统研究特色的硕博士学位论文。哈尼族文化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尚有欠缺,研究层次也急需进一步提高。研究重点多在哈尼族梯田文化研究,但目前研究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亟需开拓新的研究主体。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笔者就未来哈尼族文化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厚植相关理论,加强理论对研究过程的指导与完善
有无专门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是衡量一个学科是否成成熟的标志。无论是实践分析还是模拟分析,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而世界万物不停变换,理论也需要与时俱进。哈尼族文化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相关的理论,加强研究理论的进程,进而指导研究过程。
(2)优化学科研究结构,拓展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文献调研发现,对于哈尼族文化的研究多是对哈尼族梯田文化的研究。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应进一步提高研究的系统性和研究层次,挖掘新的学科生长点。
(3)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提升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
合作研究不密切反映哈尼族文化研究的合作研究机制不完善,研究团队没有形成。哈尼族文化研究起始晚、发展慢,应群策群力加快提高研究进程,建立完善的合作研究机制,形成稳定的研究团队,强化举措增加研究核心机构数量和持续研究能力,是提升哈尼族文化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