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莹,周芷秀,黄 莉,曾 婕,李霄鹤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
北方私家园林是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其空间构成关系极具丰富性、趣味性和赏玩性,对现代园林的实践具有深远意义。国内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古典园林传统文化进行了阐述,对文化传承的方法、方式等进行了深度剖析,现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假山石、植物、水面等构成要素的布置方式,研究成果对园林景观的营造有一定借鉴意义,在园林空间研究层面,主要集中在空间类型、性质、构成等方面,而空间组合形式、空间的整体组织逻辑对仿古典园林空间营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基于此,本文着眼于园林空间的组合关系,参照前人对空间的图解认识,以十笏园为研究载体,尝试将园林空间划分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拓扑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对北方私家园林空间组织方式及其特征进行分析,试图寻找其内在的构成规律。以期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基础转译,即在现代园林创作中延续古典园林传统的做法,以及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现代化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借鉴[2]。
所谓图解,就是通过采用可视化符号将某种抽象信息进行呈现的一种方式。根据不同的空间形态,可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景观节点抽象地划分为点状空间;将三维景观建筑划分为块状空间;视廊空间划分为线状空间;景观开敞的庭院空间划分为面状空间[3]。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通常由景点、视廊、庭园、建筑实体构成点、线、面、块(如图1)相结合的空间格局[4]。景点主要是由建筑、山水、植物等要素构成以“点”的形式存在的园林空间。当行人处于某一位置观看某一景点时,视线由人眼到景点所经过的整个廊道空间即视廊空间,视廊空间形成园林空间结构中的“线”。景点组合成庭院或者景区,从而形成园林空间结构中的“面”,一系列的庭园或景区组合,则构成整个园林空间的格局,由此出现了“园中园”式的园林空间形态。园林中的建筑群,则是园林空间结构中的“块”。在空间结构中,“点”与“点”、“点”与“块”、“块”与“块”“点”与“面”、“块”与“面”、“面”与“面”之间,通过线(视廊)的方式来构成一个统一体,在园林空间结构中则体现在景点与景点、景点与建筑、建筑与建筑、景点与庭园、建筑与庭院、庭园与庭园之间的逻辑关系,借助景观视线将众多的景点、庭园、建筑实体组织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园林整体。
图1 空间元素构成
1.1.1 点状空间
点状空间在总体布置中位置灵活多变,能较为直观的表现空间之间的关系。点状空间因其自身积聚特性与易辨识性等形态特性,在整体空间塑造中具有较强的视觉引导和汇聚的作用。点状空间在形态创造中往往与其他类型空间如线性空间、块状空间、面状空间相结合构成空间单元形态,常作为景观序列的高潮。如网师园中的月到风来亭处的景观空间是较为典型的点状空间类型。而在十笏园中,较为典型的点状空间是四照亭,其作为湖中心的景观节点,具有汇集视线的作用,此外在十笏园中也另有小沧浪、漪岚亭、聊避风雨亭、茵秀亭四处小的点状空间[5]。
1.1.2 线状空间
线状空间以其长度上明显特征区别于其他形体空间,通过直线形、曲线型、不规则线型等不同空间形式的构造,表现线性空间节奏、张弛等韵律特征,引导性较强,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视觉导向力和空间表现力。较为典型的线状空间是留园入口处的线状空间,高墙围合空间,突出了空间的导向性。由于视觉对直线的判断能力要高于对其他线形的判断能力,所以线状空间能够以较为直白的方式明确的划定空间,带来的空间透视感强烈。而曲线线形产生的透视形变相对不明显,比起直线能给人柔和连续的心里空间感受。本研究所指的线状空间仅限于直线型的视廊空间[6]。
1.1.3 块状空间
块状空间是具有长度、宽度、深度三度空间特征的实体空间,块状体具有很强的区域边界,有整体的视觉效果,是空间形态中最为有效的造型元素之一。如留园中的五峰仙馆是较为典型的块状空间。在十笏园中,碧云斋等建筑空间也属块状空间,能带给行人明显的整体感和体量感。
1.1.4 面状空间
面状空间具有较强的平铺感,通常作为空间的基底,在园林空间中常以庭园的形式存在,给人以开阔的心理感受[7]。如网师园中的大水面是典型的面状空间,在十笏园中,较为明显的面状空间就是园林中央部位的水体空间,其次则是数个大小不一的庭院空间。
1.2.1 基础转译的操作方式
拓扑主要是指几何图形在连续改变形状后还能保持一些性质不变的过程,仅考虑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而不考虑物体的形状大小[8]。本研究将拓扑学与园林空间分析相结合,有利于把握其空间表象和逻辑构成。首先,通过空间图解,确立转译园林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依据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延续或解构;其次,利用“拓扑”的相关原理,对十笏园园林空间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形、反转、压缩等操作,生成不同的转译图式;最后以转译的视角解读十笏园园林空间营造模式[9]。
1.2.2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基础转译的可能及原则
将几何学的相关概念与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营造模式相结合,摒除园林意向的干扰,仅从园林要素的空间位置与园林空间模式的营造分析,可推演一定程度的连结和转译关系,这种转译关系具有以下原则:(1)厘清园林空间营造形式选取代表性空间,描述其共性及特征,分析山水、地形、植物、建筑四要素在空间中的位置和空间营造形式,后对其进行点、线、面、块的划分,再进行空间图解与转译,最终得出各个要素对空间营造的作用。(2)探寻相似的空间营造手法。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及其空间营造具有普遍的空间处理相似性。如在进行空间分割时,常采用假山石和亭廊来划分空间;在进行空间围合时,常采用四面建筑来围合庭园。因此对园林空间进行空间图解与转译生成图式时,会出现许多相似的空间图式。(3)选择典型空间进行转译。园林空间类型多、数量多,在园林空间转译时需选取代表性空间并描述其共性和个性特征。在本研究中则选取十笏园中主要的建筑空间及其空间庭园进行图解与转译,得出空间营造模式再对空间营造模式进行基础转译。
十笏园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具有“鲁东明珠”的美誉,是北方传统园林之典范。十笏园占地面积2000 m2,为四轴三进三跨式轴线布局,由东西横向轴线和东、西、中3 条纵向轴线组成,具有严整方正的特点。其中,东西横轴线由方、圆不同的门洞东西贯通而成,穿过南侧临街的前院空间。东轴线主体建筑是碧云斋;西轴线主体建筑为静如书房、秋生馆、深柳读书堂与颂芬书屋等。中轴线建筑及其院落为十笏园的精华部分,水体居于中心,南北为庭院,由南到北依次布置着十笏草堂、四照亭、砚香楼等建筑。
如今,十笏园常结合现代文化,开展庙会、灯会等活动,进一步挖掘和提升十笏园的文化内涵和旅游品质,促进传统产业的纵向发展。2015年春节假日期间,广大市民、游客前往十笏园文化街区,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创历史新高。累计带动文化、旅游、餐饮、住宿、交通等各类消费5.8 亿元。
根据园林空间的构成元素,对十笏园的空间构成进行划分,将十笏园分解为18 个块状空间:A1 小书巢、A2 颂芬书屋、A3 深柳读书堂、A4 秋声馆、A5静如山房、A6、A7、A8、A9、A10 春雨楼、A11 板桥书画展室、A12 稳如舟、A13、A14、A15 碧云斋、A16 十笏草堂、A17、A18 和12 个大小不一的面状空间B1-B12 以及五个点状空间C1-C5 组成[10],如图2所示。
图2 十笏园空间划分图
十笏园的院落空间组织与四合院相似,由三进院落组成。在进行空间图解时,四合院的建筑部分可识别为“块”,建筑中的主要厅堂可识别为“点”包含于块中,为空间中重要的节点形成景区。点、面的结合形成住宅院落中空间的虚实变化,并以一定的序列展开,如图3、图4所示。根据园林空间的轴线关系(如图5),以及院墙的分割与围合关系,将十笏园分成了四大基本空间单元(如图6)。其中,第一组空间由A1、B1、A2、B2、A3、A4、A5、B3 构成。第二大组空间由 B4、A7、A8、A10、A11、A12、C1、C2、C3、C4、C5 构成,第三组空间由A9、B9、B10、A13、B11、A14、A15、B12、A17、A18 构成,第四组空间由B7、A6、A16、B8 构成。
图3 十笏园中的三进院落
图4 三进院落的空间单元
图5 轴线关系图
图6 四组基本空间单元
基于十笏园整体空间组合关系,通过空间图解,将其分解为若干个由点状空间、块状空间、线状空间与面状空间组合而成的同构基本空间单元,其中点状空间和块状空间作为单个基本空间单元的中心,面状空间作为景观及采光的主要来源,线状空间主要起联系空间的作用。在对不用基本空间单元视线及路径多元组合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基本空间单元自身的独立性和关联性,进而得出其古典园林空间营造模式的特点。
3.2.1 基本空间单元的独立性
四组基本空间单元,大致上都以点、线、面、块所构成,属于同构体,但通过不同的园林营造手法,又使得基本空间单元相互独立。例如第一组基本空间单元和第二组基本空间单元之间,以一道景墙相隔,景观的围合性较高,空间单元相对独立;第二组基本空间单元和第三组基本空间单元之间,以假山石相隔,空间单元相对独立;第一、二、三组基本空间单元和第四组基本空间单元之间,以较长的视廊空间来进行空间分割,空间单元之间相对独立。
3.2.2 基本空间单元之间的关联性
(1)视线的渗透性。漏窗和门洞在园林空间营造中可起到视线穿越与渗透的作用[11]。十笏园中的门洞、漏窗种类多样,以“琴棋书画”主题漏窗著名(如图7)。十笏园中的基本空间单元之间也常以门洞、漏窗相连,使得基本空间单元之间以虚空间面相联系。(2)路径设置的边界性与多元性。第一组基本空间单元和第二组基本空间单元之间通过亭廊分割(如图8),对基本空间单元的边界起到限定作用,体现了路径设置的边界性。第二组基本空间单元和第三组基本空间单元之间通过假山、植物进行分割,也对基本空间单元的边界起到了限定作用,对空间单元的限定不仅仅依靠院墙,同样也通过亭廊和假山进行限定,体现了路径设置的多元性,这就使得游人在园中可以体验到“步移景异” 的空间感受。(3)视线通透与路径通达的有机结合。行人在古典园林中的活动由路径和视线引导,通过视线和路线的有机结合,使得行人在园林中产生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这也使得基本空间单元之间相互关联。例如,第四组基本空间单元中的十笏草堂通过路径与视线,将第一第二第三组基本空间单元有机的联系起来(如图9)。
基于十笏园基本空间单元的独立性和四组基本空间单元特征,结合前人对园林空间模式的探索,对各部分结构进行空间图解和初步转译,归纳出十笏园内拥有八种典型的园林空间图式[12],即辐射式、并列式、嵌套式、对称式、取景式、点景式、集中式、穿越式,具体分析如下:
辐射式空间以点状空间的形式处在面状空间的中心位置,且四周没有物体遮挡,常为园林空间营造的精彩所在,给人以豁然开朗的心理感受,从而广泛存在于各种园林的空间营造中。例如从第二组基本空间单元上可以看出,在开敞的湖面上,设有四照亭这一景点,视线极为开敞,没有建筑物围挡,为辐射式园林空间。对第二组基本空间单元的空间营造形式进行拓扑转译得到辐射式的空间图式(如图10)。
并列式本质可以理解为一种节点空间,块状空间与面状空间的组合形成节点空间,因流线关系的差异可分为尽端式节点与过渡式节点。并列式以南北向的交通空间作为联系及铺垫,且常因交通形式的变化产生空间丰富度的变化,如台阶的设置,使得空间意趣得到提升,同时也丰富了景观的层次,具有明显的相似化倾向。如第三组基本空间单元中的块状空间与面状空间的组合形成节点空间大都是由建筑主体与其相连的庭院空间组成。对第三组基本空间单元空间营造形式进行拓扑转译得到并列式的空间图式(如图11)。
嵌套式有较强的半围合性,人行走在该空间中时,有较强的节奏感。如第一组基本空间单元,块状空间作为基本的空间骨架,面状空间嵌入其中,块状空间在空间营造时对面状空间起到了一定的围合作用。对第一组基本空间单元空间营造形式进行拓扑转译得到嵌套式的空间图式(如图12)。
对称式的园林空间模式有较强的视觉延伸感。第三组基本空间单元巧妙的运用了这一手法,以块状空间“碧云斋”作为空间的东西向的对称轴,两侧依次为面状空间、块状空间、面状空间、块状空间。对第三组基本空间单元的空间营造形式进行拓扑转译得到对称式的空间图式(如图13)。对称式空间会使园林空间显得呆板,空间元素重复出现,会使游人产生无趣的心理感受,因此在进行园林的空间营造时,要避免对称式空间的反复出现。
取景式以“块状空间”作为主体,且块状空间与面状空间之间有包含关系,面状空间包含于块状空间之中,如B1 包含于A1、A2 之中;点状空间包含于面状空间之中,如C2 包含于B6 之中。取景式通常以纵向交通空间作为铺垫,以块状空间为基点,俯仰营造心理及空间层级的差异来暗示胜景,强调某一向度的身体及视觉导向。对第一组基本空间单元的空间营造形式进行拓扑转译得到取景式的空间图式(如图14),在第一组基本空间单元中,A3 可观B2、B3,当行人身处B3 之中时,通过路径对行人进行引导,可观A3。在A3 时,通过视线对行人的引导可观A2。
图7 “琴棋书画”主题漏窗
图8 路径设置示意图
图9 视线及路径分析图
图10 辐射式园林空间分析表
图11 并列式园林空间分析表
图12 嵌套式园林空间分析表
点景式由外向内呈现“面状空间—点状空间”递进的向心结构,通过水平及垂直层次的不断推进完成“点景”的功能,形成向心式的空间序列。点景式基于“点景”提供中心遮罩,进一步促进时空设计,在开阔的面状空间中央的点状空间往往能看到最多的空间与景观。对第二组基本空间单元的大水面处的空间营造形式进行拓扑转译得到点景式的空间图式(如图15),在第二组基本空间单元中的水面空间就是典型的点景式空间类型,水面中央的四照亭,四周通透,起到了点景的效果,这种手法在很多中国古典园林中都能曾广泛被应用。
集中式空间通常有较强的收拢感,四周的空间较为闭合,视线向内集中。集中式空间通常有较强的导向型,引导行人的视线向中心点汇集。集中式呈现由外向内递进的向心结构,通过水平及垂直层次的不断推进完成“点景”的功能,形成集中式的空间序列。对十笏园的园林空间营造形式进行拓扑转译得到集中式的空间图式(如图16),其中第一、二、三组基本空间单元因块体空间的围合限制使得面状空间B1、B2、B3、B4、B5、B9、B10、B11、B12 的建筑庭园都呈现了集中式的空间布局形态,这也体现了基本空间单元之间的关联性。
穿越式空间多为直线形,也存在折线形和曲线形,其形状的复合程度越高,空间的丰富度相对也越高,“以小见大”的空间效果也会更为明显。穿越式强调空间的线性序列感。“序列感”即强调空间开合、旷奥关系的对比,灰空间与水平交通空间、功能空间与垂直交通空间之间的对比所产生的空间序列关系。对十笏园的园林空间营造形式进行拓扑转译得到穿越式的空间图式(如图17),其中以第一组基本空间单元为例,通过门洞、墙体的阻断关系,块与面的空间关系相互结合,使得小书巢、颂芬书屋、深柳读书堂、秋声馆、静如山房及其庭园空间,在景观结构上构成南北向的线性空间格局;以第四组基本空间单元为例,通过建筑和假山石围合,形成通达的线性通道。“线性”即强调身体与视觉多向度的运动与渗透,突出了空间清晰的穿越导向。四组基本空间单元都运用了这一空间图式,体现了基本空间单元之间的关联性。
图13 对称式园林空间分析表
图14 取景并列式园林空间分析表
图15 点景式园林空间分析表
图16 集中式园林空间分析表图
图17 穿越式园林空间分析表
从古典园林空间构成要素入手,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建构起基本空间单元与园林空间的转译关系,从“空间”角度剖析园林中的空间组合模式,引入拓扑相关理论,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将复杂的园林空间用以图形简单化表现,对十笏园园林空间组合模式进行基础转译,归纳总结出的8种园林空间模式,从而得出的园林空间营造形式有助于对古典园林营造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是拓扑学与园林空间营造相结合的创新,结论可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现代化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