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釜笙
摘 要:随着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依靠着年轻人不断进行接力。为实现中国梦,要求年轻人在体魄健康强壮的基础下,还应具备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将体育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融合起来的思想政治课程,满足了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需求。本文就目前体育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在体育课程中如何发挥思政教育功能的几点有效途径。
關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通过对高校各学科的考察对比,发现体育课在高校课程思政学习中具有其独特的显性性,体育除具有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及调节人的心理等功能外,在思政教育方面,它还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独特作用。
1 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融合的必要性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公共必修课,与思政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蕴含着独特的思想政治因子,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培养完整个性的有效途径。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育课程的开设是与思想品德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线教师,要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利用好体育课堂这一途径,加强高校体育在课程教学中的野思政冶建设,推进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认识到体育课教学在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中发挥的积极作用。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把学生的运动技能、参与度等作为主要目标,对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面的目标关注不足。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探索,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政”建设是当前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需要。
2 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开展情况
大部分老师和学生对于思政在体育课程中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并没有太深刻的印象,老师为了应付教学任务,而学生为了应付成绩和毕业, 就会选一些难度较小或者学分比较高的体育项目,从出发点来看就已经大错特错了,大家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另外,我国对于体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其实还没有很好融合,反而是处在平行的状态,思政教育可以说是被置于体育课程之外的,这种情况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现在很多体育老师没有用心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老旧过时,缺乏创新性, 导致学生的学习热度很低,配合程度也不理想,从而降低了学习效应。
3 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3.1 建立高校体育德育评价体系
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树人为主要目标,即是说不但要强化学生的体魄,同时也要确保学生的人格健全。但是在实际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高校公共体育的德育功能却并未得到充分体现。究其原因是当前的体育评价依然侧重于体能方面,而并真正的综合性评价,对于学生的体质与技能的评定虽然有了较为明确的评价体系,但是对于德育成果却并没有建立评价体系。这会使得学校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无法体现。为了将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必须要首先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其一, 高校的教委要站在战略性的视角去思考,并且与教育相关部门积极的进行协调,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其二,校方要严格遵照实际评价需求,将综合评价的结果落实于奖惩,形成激励机制,学生才会对体育的评价结果提起重视。
3.2 科学设计体育课程
高校在实现育人目标的同时,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观,把高校构建的课程思政体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中。首先,要摒除体育课程只负责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狭隘认识, 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状态,有计划、有目的的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实施方法及评定标准,强化“思政”理念落到体育课程中。其次,深挖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从加强思政的角度出发,设计好体育课程中资源,将多种形式中的素材进行合理的分配运用, 真正做到融入于体育中,反应于日常生活中。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体育教学的全过程,让体育课程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育人性。
3.3 重视体育教学渠道的开阔和创新
在高校教学中体育教学无法深入渗透思政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体育教学渠道过于窄,并且过于老旧,没有得到创新,学生无法从这些教学中开阔自己的思维,从而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扩展,并且也没有给老师留下足够的空间来进行教学发挥,使得体育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遇到困难。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能够再局限于以往的教学方法,要和时代接轨, 找到更加创新的教学渠道,从而提高学生素养。在体育教学中, 有一些体育精神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的精神内涵是一脉相通的,学校应该将精神元素视为教育切入点。数学中进行不断的教育创新和教育内容的拓展和丰富,并且,还应该在教学中进行一些能够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活动,并且要保证活动的趣味性,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并提高自己的自身能力。同时,学校应该进行校内优秀品德者的选拔,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精神榜样来进行自我提高。老师在进行教学时更要注意教学途径的创新,例如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事例教学,在体育锻炼的知识中插入一些关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知识,让学生在无形中思想得到灌溉,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政素养。并且在进行知识结合时要注意进行知识的对应融合。
3.4 针对性教学,增强教育效果
在高校推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利用丰富的体育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活动渗透思政教育,还需要结合高校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特征以及实际需求等,要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方式,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为思政教育引导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思政”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这里的人就是学生,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点,注重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正确引导。例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对体育运动史的介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结束语
总之,教师将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不仅符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也是高校课程改革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一线体育教师应该明确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多角度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全方位完善学生的思政素养,从而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宏伟进程。
参考文献:
[1] 邢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9,(02):05.
[2] 何郑阳,冯浩然,韩佩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5).
[3] 杨大本,余涛.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技2020,10(5):138-139.
[4] 杨福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35(04):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