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强
财政直达机制的建立,积极构建资金“靶向”直达、高效、严管机制,能确保资金及时拨付,管好用好中央直达资金,将其重点用于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领域,确保惠企利民政策落地,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财政政策效能。此外,也大大缩短了资金流转链条,避免浪费、不合理挪用等问题,让监管部门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能更科学、有效的实施评价。
中央财政直达资金机制,是针对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匹配关系的调整,存在财政体制变革的历史必然性,也是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方法,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作为新型财政政策工具,对现代财政制度产生积极影响。
有利于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现代财政制度就已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直达机制可在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地方保障主体责任和资金分配权限均不变的情况下,根据“中央切块、省级细化、备案同意、快速直达”的原则,在中央和地方共同关切的领域,完善资金分配程序,健全监督问责机制,既能弥补地方财力不足,又可体现中央意图而不加重地方财政负担,还能大大提高财政制度的效率。如2020年2万亿元直达资金的预算指标,仅花费7天就下达至基层,就是这种高效的体现。
有利于促进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必由之路,只有找准出路,才能更大程度的释放财政治理效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就是对传统资金拨付方式的突破,通过特殊的资金拨付方式,来创新宏观调控办法,有效的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党中央、国务院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了基层的财政运行。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目的一致,直达资金给予地方政府财政保障后,并不干预财政投入机制,保证了地方政府的工作效率。
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
财政政策在国家经济调控中的有效运用,可达到短期内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发展的目的。目前,直达资金主要覆盖基础工作领域,给地方政府的基础工作加上了安全阀,一旦出现短期周转困难、涉及民生时,可以最高效率及时保障,让这些“救命钱”能快速精准的送到困难群体中,对市场主体予以政策支持,加快财政资金参与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增加了使用的直接性和精准性,以免因此而导致的社会不稳定。
有利于保障基层“六保”、“六稳”工作
2020年,中央出于对我国社会基本民生、工资、运转保障的目的,拿出2万亿元财政直达资金对地方基层政府进行驰援,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帮扶困难企业,促进社会稳定,帮助基层各项工作的稳定运转,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有利于保障基层政府“六保”、“六稳”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就目前社会经济指标运行情况来看,我国国民經济表现出延续恢复性增长的趋势,来自于税收部分的收入会在一定程度上持续增长,而财政收入降幅则会慢慢变小。
基层单位项目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在直达资金的实际执行中,虽然使用情况总体良好,但也仍存在资金和项目不衔接、出现钱等项目的现象。而且,在国务院办公厅的督查中发现,一些地方在保市场主体政策落实上大打折扣,存在直达资金支出缓慢、使用不规范的问题,主体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一些部门项目实施经验不足,在管理上也不够规范,均会使得项目难以顺利执行,影响了资金支出的进度。
在直达资金管理机制上存在欠缺
虽然党中央、国务院在直达资金机制的顶层设计上作了完善,但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各级地方财政为加快资金支出进度,提高使用效率,还应根据工作实际,建立起操作性强、管理规范的直达资金管理机制。但在实际管理中,却往往存在资金拨付与分配管理办法不同步、直达资金管理办法和现行部分资金管理办法有冲突等现象,直接影响了直达资金的实际执行。
财政信息互通不足
财政直达资金的下拨和监管系统相互独立,匹配性不够,在直达资金下拨后,由于各单位间基础信息不一致,财政部门对监控系统关于这类资金指标、支付等方面的信息反馈不够及时。在市县基层,直达资金的下拨往往要经过三个平台系统,即预算指标管理、国库资金集中支付和直达资金监管平台,上述三个平台间相互独立,信息无法共享,均需经由人工分别录入,在人力和时间上造成了大量的浪费。政务“信息孤岛”引起信息壁垒、堵塞困境,难以做到信息及时互通、分享及整合利用,导致数据重复输入,交流脱节,均影响达到直达资金政策的落实效果。
当前,财政预算管理改革进入深水区,建立常态化的财政直达资金管理机制,不仅可让直达资金政策被有效落实,尽快缓解地方企业、居民的经济困难,也能保障基层财力、民生的稳定,深化财政改革、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做好各单位项目基础工作
各级地方政府应在规划项目前,做好充分的前期基础工作。各级政府应履行主体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考核督办,建立领导有力、职责清晰的工作模式,实现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效果。省级财政应强化保障职责,及时将资金直达市县,严把资金审核关,快速下达并监督市县做好资金管理使用。市县则应负责尽快将直达资金落实到困难群众、企业、具体项目中,细化举措,科学支出。
完善直达资金管理体系
应优化直达资金分配和拨付方式,厘清各类转移支付功能定位,进一步巩固基层“三保”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基层的公共服务能力。对这类资金操作细则和制度进行明确规定,尤其是可授权支付和现金使用的范围。需提高资金分配透明度,优化拨付、办理流程,确保分配管理和资金拨付同步,确保资金的流向明确,账实相符。应规范直达资金的使用范围,市县应严格根据所规定的项目使用资金,对于没有明确规定的,可根据相关文件所规定的使用范围、原则来确定项目,及时拨付资金,尽早支出,避免挪作他用、闲置沉淀,使资金使用均能在政策要求范围内达到预期目标。而且,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可让市县享有一定自主权,结合自身实际来安排资金使用,确保其能切实用在刀刃上。严格分类分配到各板块的资金,严禁资金分配和使用混为一谈,避免出现寅吃卯粮的现象。列出负面清单,要求地方应避免在清单内领域使用资金,避免碰触红线。
严格资金的监管、规划使用
由于今年直达资金在性质上与去年不同,主要为存量资金,并将中央财政民生补助各项资金也全部纳入到其中,这样一来,总资金量可高达2.8万亿元。因此,在规划使用中,应首先突出使用重点。各级政府应注重社会经济的稳中加固,让这类资金继续流向人民、企业期望的方向,做好“三保”基础工作,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民生投入。督促地方尽快、合理的使用剩余直达资金,因地制宜扩大财政资金直达范围,确保政策落地。严格直达资金的监管,财政、审计部门需动态跟踪这类资金在分配、拨付、使用中的各个环节,及时纠正问题,必要时通报约谈相关负责人,重点彻查、追责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现象。应强化流程监管,尤其在资金动向、核算直达资金账目等方面,需充分运用监控平台实现对台账的管理,精简优化地市一级转拨流程,严格执行旬报制度,建立定期对账机制,监督相关部门及时将支付、发放明细导入监控系统,健全直达资金台账,完整归集相关信息流。加强项目管理,构建严格的项目、预算、执行、收款人之间的控制闭环,完善项目库机制,充分论证项目可行性,确保资金分配和项目实施的有效衔接、有機契合。用好政府采购“绿色通道”,认真分析研判实施困难的项目,使资金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加快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
虽然各级财政在预算管理水平上获得较大程度的提升,但由于资金的下拨和监控分别独立,导致在资金预算执行和监管间很难做到无缝连接。所以,财政直达资金应嵌入预算管理一体化机制,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对相关制度的保障和约束。如“财政云”等数据平台的使用,可做到直达资金和监控系统间实时连接,实现政府数据共享,在相关数据的导入上报中降低了人工干预,实现了整个预算管理流程的一体化、自动化,不仅提高了资金拨付效率,也促进了顶层和基层的信息匹配性、时效性,能让中央政府更好的监管直达资金使用情况。积极推进部门间数据的开放共享,结合直达资金监控工作的实际,完善监控系统问题的预警规则,提升监控分析效率,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提高资金监控数据的及时、准确性。
总之,财政直达资金常态化管理机制,能有效提高直达资金政策的落实效果和使用效率,使这些资金能真正惠企利民,在保持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上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各级政府均应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在当地党委政府统筹领导下,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简化操作环节,严格监管,切实管理好直达资金使用,确保资金惠企利民。
(山东省滕州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