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午浩,赵晋军,赵 帅
(1.河南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2.晋煤集团 胡底煤业有限公司,山西 晋城 048214)
地应力是引起巷道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以最大主应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当最大主应力大小一定时,巷道围岩的稳定性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密切相关。
目前,关于地应力与巷道围岩稳定的研究成果颇多。康红普等[1,2]分析了矿井地应力分布规律与变化趋势;邱治强,高明忠等[3]对高地应力下洞室群的布置进行了探讨;刘会波,肖明等[4]提出了地应力对围岩时效的变形作用机制及其力学行为;张宜虎,卢轶然等[5]分析了片帮裂纹的成因,提出了判断地应力方向的方法;王迎超,靖洪文等[6]研究了平顶山矿地质构造的演化行为,得出了地应力的分布规律;鲁岩,邹喜正等[7]研究了构造应力对不同布置方向巷道稳定性的影响量;肖同强,支光辉等[8]研究了构造应力、断层等因素分别对巷道稳定的影响规律;何富连,许磊等[9]研究了大断面切眼在不同宽度下对顶板偏应力、裂隙场、变形规律等的响应特征;此外,还有许多学者[10-12]分析了地应力分布对巷道变形破坏的影响。本文以巨野矿区新巨龙矿北区运输大巷、二号辅助运输大巷和4号联络巷为工程背景,运用FLAC3D分析了最大主应力方向对围岩塑性区分布、偏应力及位移的变化规律,为类似条件巷道的设计优化提供指导。
根据钻孔资料,该北运输大巷附近煤层厚度为3.85~4.04m,呈近水平状,大巷埋深约800 m,沿3#煤上分层顶板掘进。设计断面为矩形,尺寸为宽×高=5.0m×4.0m。直接顶为粉砂岩,层理发育,厚度为2.6m;基本顶为细砂岩,泥质胶结层理发育,呈断续波状,厚度为4.0m;直接底、基本底依次是呈灰黑色的粉砂岩3.5m,细砂岩 4.2m,其中细砂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整体性。
在研究区域选取了2个测点,巷道与测点位置如图1所示。
图1 巷道与测点位置
地应力测量结果见表1。该区域原岩应力特点为:①该区域以构造应力为主导,最大主应力为最大水平主应力,均值为28.4MPa,方向为S60°E;②最大水平主应力是垂直应力的1.51倍,是最小水平主应力的1.87倍;③垂直应力取18.9MPa,与巷道埋深所计算的应力结果(18.4MPa)接近。
表1 AE法测量地应力结果
根据弹塑性力学知识,建立与地应力方向相关的原始坐标系Oxyz,设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巷道轴线夹角为α,三个主应力分别为σH、σV和σh。当α变化时,以巷道轴线方向为基准,建立新坐标系O′x′y′z′,分析得:
根据最大水平主应力σH、垂直应力σV和最小水平主应力σh三者的大小,将原岩应力场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即:
1)σH型应力场:关系式为σH>σh>σV,以构造力为主导,平面应力状态下任意斜截面上的法向应力一般公式为:
α的取值区间在0°~90°之间,α越大,σn越大;当α为零值时,σn值最小,为σh;当α为90°时,σn值最大,为σH。根据公式σn/σV=1判断出只有当σn=σh时,巷道围岩边界上的法向应力之比更接近于1,即其最优夹角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平行于巷道轴线。
2)σV型应力场:关系式为σV>σH>σh,以自重应力为主导,由上述分析知:当σn=σH时,巷道围岩边界上的法向应力之比更接近于1,因此,最优夹角应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垂直于巷道轴线,即巷道轴线应与垂直应力的方向相平行。
3)σHV型应力场:关系式为σH>σV>σh,以构造应力为主导,由上述分析知:满足条件σn/σV=1,将其带入式(2)求得最优夹角表达式为:
根据式(3)知:最优夹角α的取值范围在0~90°之间,即最大水平主应力的作用方向与巷道轴线呈一定夹角时,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最小。
采用FLAC3D建立数值模型。模型尺寸宽×厚×高=40m×1m×30m,采用Mohr-coulomb本构模型。模型采用位移边界条件,其顶部施加荷载为18.9MPa,两侧边界水平方向位移约束,底部边界垂直方向位移约束,根据围岩得基本力学性能及以往工程经验,所选岩性力学参数见表2。
表2 岩层物理力学参数
根据应力方向的不同,模拟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巷道轴向之间夹角α在0°~90°,间隔15°的围岩塑性区分布、偏应力及位移的变化规律。模拟方案见表3。
表3 初始地应力模拟方案
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规律如图2所示,分析得:围岩塑性区破坏范围随α增大而增大,当α<45°时,帮部围岩塑性区大于顶、底部塑性区;当α>45°时,顶、低部围岩塑性区大于帮部。表明其塑性区随着最大水平主应力与巷道轴线夹角增大,有向巷道顶、底板深部发展的趋势。
图2 围岩塑性区分布规律
根据弹塑性力学知识,应力张量通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对塑性变形不起作用,称为球应力张量,另一部分对塑性变形起作用,称为偏应力张量。而最大主偏应力对介质的变形起主要控制作用,用3个主应力的大小表示为:
围岩偏应力分布规律如图3所示。分析得:①在不同夹角下,顶、底板及帮部围岩偏应力随深度的增,其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均呈先快速增大至峰值,峰值后逐渐减小并最终趋于平稳;②不同夹角下,围岩偏应力峰值及其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现在α越大,顶、底板围岩偏应力峰值越大,峰值所在位置亦越深,而帮部偏应力峰值则越小,峰值所在位置越浅,但总体变化范围不大,均在围岩深处3~5m的位置;③峰值前,顶、底板围岩偏应力增加速度比两帮要快,峰值后的下降速度亦如此,但两帮围岩偏应力在峰值后的离散程度较大,表明帮部对应力的敏感性较强;④在对巷道进行支护控制时,锚杆索锚固端应避免锚入偏应力峰值所在围岩附近,使之避免由于应力集中导致岩体塑性裂化,从而失去良好的锚固基础。
图3 围岩偏应力分布规律
图4 围岩变形规律
顶、底板及帮部围岩位移曲线如图4所示,不同夹角下围岩最大位移量如图5所示。分析得:①顶、底板及帮部围岩变形均呈先快速减小,后缓慢降低直至趋于稳定;②顶板下沉、底鼓及帮部内敛较明显的范围均在0~3m处,且α越大,变形越明显;③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对顶、底板围岩变形的影响大于帮部;④顶、底板围岩浅部变形随α增大而增大,围岩顶、底板深部变形随α增大而减小;⑤由图5得: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巷道轴线夹角α越大,围岩变形越大,顶、底板围岩变形呈类“线性”增长,而帮部围岩变化不大;当α=90°时,围岩变形最大。
图5 不同夹角下围岩最大位移量
该区域巷道布置如图6所示。北运输、辅运二大巷均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呈45°夹角。巷道矿压显现剧烈,掘进过程中,围岩变形破坏严重。多处锚杆托盘被嵌入煤体中,混凝土喷层严重开裂,围岩帮部肩角位置在剪切作用下,出现多根锚杆破断,网兜和钢带扭曲现象严重,使巷道支护非常困难。
图6 巷道位置
4号联络巷的巷道变形明显不同于其他巷道。同样的支护,巷道在掘进过程中变形量较小,锚杆没有出现破坏现象,支护结构完好,巷道维护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同,对巷道变形破坏影响不同。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巷道轴向夹角越大,围岩变形破坏越严重。因此,在进行巷道设计时,应尽量使其轴向平行于最大主应力方向,可以有效的降低地应力对围岩变形破坏的影响,有利于围岩的稳定,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巷道轴向夹角越大,“围岩”塑性区范围越大。塑性区随着夹角的增大,逐渐向巷道顶、底板深部发展。
2)围岩偏应力随深度增加呈“单峰”状。α越大,顶、底板围岩偏应力峰值越大,峰值所在围岩位置越深,而帮部偏应力峰值则越小,峰值所在围岩位置越浅。
3)α越大,“围岩”变形越大,变化量为:顶板>两帮>底板;当α=0°时,围岩变形最小,有利于围岩稳定和支护;围岩位移变化量随夹角增大呈类“线性”增长,当α=90°时,围岩变形最大,其中顶板变形最严重,两帮及底板变形次之。
4)实践表明,巷道方位的选择应结合最大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尽量使其平行于最大主应力的方向,能够有效的降低地应力对围岩变形的影响。在以水平应力为主导的应力场中,重点加强对巷道顶板的支护,有利于围岩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