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湖公共道路系统的构建与连接

2021-03-04 19:51袁丰刘寒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公园城市

袁丰 刘寒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建设获得了高质量发展。构建城市公园连接道系统并完善公园城市绿道网络,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有效结合点。以武汉江汉区三所滨湖公园为例,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对滨水公园连接道系统进行综合探索,分别从宏观角度、中观角度、微观角度三个方面,探讨武汉江汉区滨湖公园连接道的景观设计方法。

关键词:公园城市;城中湖公共道路系统;绿道网络

自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提出:“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这一以城市建设为着眼点,以提升市民生活质量为落脚点的理念,为我国城市规划研究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的新命题。

一、应运而生

被称为“百湖之市”的武汉市在城市湖泊的生态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城市滨湖公园、环湖绿道等生态产品。2012年,《武汉市绿道系统建设规划》获市政府正式批复,绿道建设拉开序幕。东沙绿道、月湖知音湖绿道等项目陆续启动,城中湖原有的环湖路逐渐升级为环湖绿道。2017年,武汉市第十三届党代会提出“规划建设东湖城市生态绿心,传承楚风汉韵,打造世界级城中湖典范”的奋斗目标。截至2021年1月,武汉市已建成绿道1400多公里。

东湖绿道的建设串联了周边景点、高校、自然村落等,促进了风景区与周边城市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形成连续可达、城湖融合的开放空间,完善了东湖周边公共道路系统。由此可见,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将滨湖公园、环湖绿道、社区绿道等进行有效串联,构建城中湖公共道路系统,从而实现“公园化”的城市建设。

二、城中湖公共道路系统初步探索

在《武汉市绿道系统建设规划》中,江汉区正好处于“一环两轴五片十联”的主城区城市绿道网络中。近年来,江汉区城中湖历经了多次生态修复和环境提升,但基本都以简单改造为主。另外,滨湖公园要么被社区包围,要么临近城市主干道,所以,环湖绿道建设尚未形成串联式线路,各片区之间无法形成连续的道路体系。

笔者历时十个月(2020年9月至2021年7月),对江汉区的三所滨湖公园,包括西北湖公园、喷泉公园、小南湖公园的周边环境进行了调研分析。主要采取文献分析、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三种方法,对四个城中湖的公共道路系统概况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

(一)城中湖道路现状调研

1.西北湖公园

城市干道:南临建设大道,北临北湖西路,西临青年路,东临新华路,黄孝西路将西湖与北湖分割开来。主干道的车流量大,道路宽敞,路边绿化较完善。

环湖绿道:该公园的环湖绿道由西湖和北湖两部分的内部环湖道路组成。北湖环湖绿道全长约1700米,宽约2米;西湖环湖绿道全长约860米,宽约2米,地面铺装材料均为水泥石块。

社区绿道:周边社区和商业空间较多,西湖和北湖北侧(北湖横路)有三个社区,社区中有三个绿道入口;南边紧邻新世界百货等商业区,无明显绿道入口;西側(青年路)有一个社区,社区内有一个绿道入口;东侧(新华路一侧)有四个社区,共七个绿道入口。各区域间均有栏杆或马路将道路分割,无明显连接点。

2.喷泉公园

城市干道:新华路与建设大道交汇处,北临建设大道,南临台北一路,东临云林街,西临新华路,该湖北面、东面为半开放式,西面、南面属于开放式。

环湖绿道:该公园的内部环湖绿道全长约1300米,宽约2米。道路地面铺装材料为水泥石块,临近建设大道交汇处的台阶有部分木质铺装。没有自行车道,道路和周边没有联系。

社区绿道:公园周边拥有较多的社区和商业空间,北侧以建设大道为分隔,对面有三个社区,共三个绿道入口;南侧以台北一路为分隔,有一个社区,共两个绿道入口;西侧以新华路作为分隔,有一个社区仅一个绿道入口;东侧以云林街为分隔,两个社区只有一个绿道入口。社区和公园的边界有铁门和铁栅栏阻碍,东面有商铺围合,路线零散,没有规划。

3.小南湖公园

城市干道:该公园北接台北一路,南临江汉北路,西临新华路,共有四个出入口。

环湖绿道:该公园的环湖绿道全长约1000米,宽约2米。园内现有长约200米的长廊、两个小型广场和两个石桥,地面为石块铺装。

社区绿道:公园被居民区围合,北侧(台北一路)有三个社区,共两个绿道入口;南侧(江汉北路)有三个社区,仅一个绿道入口;西侧(新华路)有一个社区,无明显绿道入口;东侧有两个社区,一个绿道入口。公园四面有高墙,处于多条社区街道的纵横穿梭之中,道路复杂且无序,入口过于隐蔽。

(二)城中湖道路问题分析

笔者通过分析各公园的现状、翻阅文献资料等方式总结出城中湖道路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四点问题。

1.城市干道的隔离

三所滨湖公园的周围均遍布主干道,且车流量大,机动车道将三所滨湖公园分割,导致三所滨湖公园仅能服务临近社区,缺乏互相呼应与连接。

2.环湖绿道的孤立

由于三所滨湖公园的环湖绿道都是依附于各个城中湖建设的,因此公园内部的道路系统相对独立,均未考虑到和其他环湖绿道的连接。

3.社区绿道的零落

三所滨湖公园环湖绿道的建设未将周围社区绿道考虑其中,三所滨湖公园皆位于市中心,不同社区将其紧紧包围,导致公园环湖绿道与周边社区绿道之间存在断点,环湖绿道与零散的社区绿道之间无连接。公园和社区之间的铁门、铁栅栏和高墙,将公园与社区、周边环境分割。

4.智能设施的缺乏

三所滨湖公园中的环湖道路均缺乏基础设施,例如,路灯、植物内部灯光、摄像头等,导致不安全因素增加。另外,公园没有明显的导视系统,造成了停车不方便等问题。

三、城中湖公共道路系统的构建与连接

依托三所滨湖公园构建城中湖公共空间道路系统,对该区域居民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对滨湖绿道(滨湖公园环湖路)、社区绿道(周边社区道路)之间的关系进行改造与设计,采用以“构建、外延、重塑、优化”理念为核心的创新型城市设计策略来规划城中湖公共道路系统构建与连接的整体设计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示范性连接道

在公园与公园之间构建一条绿色廊道,以一条示范性的连接道将四个城中湖(三所滨湖公园)进行串联,将三所滨湖公园构建成为一个整体。连接道分为四段,连接社区内部道路與公园环湖绿道,根据对周边居民区的考察,有若干条从居民区直接进入公园内部的道路,可以在这些内部小径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从而使公园内部的环湖绿道和社区内部道路具有连接性。同时,在西北湖公园和喷泉公园中心连接点的位置放置一座高5米的人行天桥,达到真正的人车分流,缓解交通压力。

(二)外延环湖绿道

为了使环湖绿道和周边的区域更具整体性,要重点规划环湖绿道和园内的一些设施,以实现区域整体性的规划目标。以喷泉公园为例,首先,规划周边现有的道路空间,将环湖绿道外延入相邻社区,力求将环湖绿道、周边城市主干道、社区绿道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其次,重新规划木栈道,利用植物和地面铺装把木栈道外围的人行道和机动车道进行统一连接,使这些道路形成一个整体。另外,通过在园内加设智能标识系统,人们可以通过手机App来确定自己的位置。最后,对夜间没有灯光的地方加设草丛灯和路灯,增加环境的层次感和公共道路的安全性。

(三)重塑社区绿道

要使居民能够更好更便利地进入公园,重塑社区和公园环湖绿道就显得格外重要。以喷泉公园为例,首先,拆除喷泉公园台北一路一侧的外围围墙和南边的铁栅栏,使小区内部的路线和公园内部的环湖道路形成连接。其次,重新规划民生银行和云林社区西门的铁门和铁栅栏,让附近居民能够更加方便地进入公园。由于喷泉公园四周都有建筑,所以,要重新规划建筑用地,把周边建筑附近的小路统一规划进公园道路系统里,使每条路都能进入公园,每条道路都能穿过公园。

(四)优化公园特色

针对每个公园的特色,重新对三所滨湖公园进行功能优化。西北湖公园的北湖周围成片的樱花,结合樱花的特点将附近道路命名为樱花道,以樱花观赏和亲子游乐为主要亮点;西北湖公园的西湖是江汉区城中湖的象征,不仅有独特的盆景,还有大片的梅花园,因此,将附近道路命名为梅花道,主要用于运动健身和开办花卉展或画展。喷泉公园每到过节都会有喷泉表演,同时园内有大量的紫樱,所以,将附近道路命名为紫樱道,功能定位是方便人们观赏动感喷泉和开展娱乐。小南湖公园老年人居多,花卉植物种类也比较多,较有特色的是海棠,故将附近道路命名为海棠道,功能定位是方便人们观赏海棠花海。

四、结语

以人为本,以营造良好生态为重心,以促进城市发展为目的,采用串联的方式,将现有的环湖绿道、社区道路、非机动车道进行连接,并辅以人行天桥、示范绿道等将三所滨湖公园打造成一个整体,建设城中湖公共空间道路系统的综合网络。结合三所滨湖公园的特征,规划了四个主题道路,分别是樱花道、梅花道、紫樱道、海棠道。城中湖公共空间道路系统能够将滨湖公园及其附近的居民区、商业区逐步连接成一个整体,让人们能够更加便利地到达不同的公园,让滨湖公园的生态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袁丰,熊敏.城市化进程中环湖路发展的几点思路:以武汉城中湖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6):131-133.

[2]张天洁,李泽.高密度城市的多目标绿道网络:新加坡公园连接道系统[J].城市规划,2013(5):67-73.

作者单位: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公园城市
绘制首都生态城市新图景
人口高密度城市中公园城市的推进
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下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路径探索与思考
《公园城市》
与扬州市委书记谈“公园城市”
从公园规划到成都公园城市规划初探
资阳市临空经济区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对策与建议
四川省公园城市试点建设基础评价
公园城市园林绿化指标研究
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的路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