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泽元
新课程改革近二十年,群文阅读研究也历经十年。那么,课程改革趋势与群文阅读存在怎样的关系呢?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论述。
一、课程改革的新趋势
自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来,新课程改革经历了近二十年,当今课程改革的方向变得更加明确,更加清晰。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新趋势:素养導向、注重综合、强调实践、力求自主。
(一)素养导向
2012年开始,基础教育的导向开始转向“核心素养”;2016年,教育部成立的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学刊》上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2017年,普通高中新课标颁布,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入了“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新内容。由此可见,当前整个课程改革的方向就是核心素养。预计2021年义务教育新课标颁布,其中的内容也仍然会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不会改变。
核心素养自提出以来,教师积极响应,讨论热烈,但对核心素养还是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不清楚的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弄清楚“素养”和“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把讨论焦点主要放在了有几个“核心”上,忘记了改革最主要的方向是“素养”。
从汉语解释上看,所谓素养,就是“素来养成的品质”。品质不是简单训练就能得到的,也不是先天就拥有的,它是通过后天长期的熏陶学习所形成的,素养是“第二自然的东西”。从西方解释上看,素养指的是在复杂情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是一种“在知识被忘掉之后留下的东西”。这种能力不是靠知识学习所能完成的,也不是没有知识就可以完成的,它是需要我们经过深入思考、长期熏陶之后最终形成的东西。
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培养学生简单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在复杂情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素养导向”的根本。
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惰性知识,一类是活性知识。惰性知识是你学了这个知识之后,它基本上不与其他知识相关联,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而活性知识是很活跃的,经常发挥作用。活性知识与素养就有密切关联,活性知识反复发挥作用,反复指导我们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这些知识就会越来越牢固,最终形成我们的“第二自然”。所以,素养导向是培养学生学习有活性的知识,学习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二)注重综合
素养是要培养在复杂情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复杂情景”很重要。为什么现在提倡做综合课程,因为综合课程可以提供复杂情境。“综合”涉及知识的综合,涉及知识与生活情景的关联,涉及知识与社会的关联,涉及知识与问题解决的关联。可以说,没有综合课程就没有复杂情境。
当前的常规教学,实际上是把综合的知识拆解成了零碎的东西,也没有设置复杂情景,学生学习时面对的基本是单一情景。单一情景不利于培养具有素养的人,所以我们要通过综合课程营造复杂情景。就像一个人去学习游泳,如果泳池的水只到脚脖那么深,人肯定不能在里面游泳,但若是到了胸脯这么深,就可以游泳了。同样的道理,非常简单的学习情景、非常零碎的知识,其实就是前者,而综合课程就是后者,给学生提供足量的水,学生才可以游泳,才可能获得素养。
世界上的课程变革趋势之一就向综合课程发展。例如项目化学习、问题为本的学习,现象教学等等,其实都是综合课程。课程综合分了很多类别,比如学科内综合、学科间综合、超越学科的综合,等等。
总而言之,综合课程都是要营造一个复杂的情景。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大单元设计: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学习,而是很多知识点构成一堂课,很多堂课构成一个单元,站在一个单元整体的角度来展开教学设计,大单元设计就是这样一种形式。
大单元设计是学科内综合必然要走的一条路,大观念、大问题、大任务这些概念都是为大单元设计做铺垫。还有比如跨学科学习,需要各个学科协同,这也涉及到综合课程,还有像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也涉及到综合课程。
(三)强调实践
素养的产生必须让学生在复杂情境下去解决问题,因为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素养,真知就是素养。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而不行,不为真知,知道能够做到,才叫真知。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践,养成了在复杂情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很重要,所以新课程改革是非常强调实践的。
现在又开始提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为什么要重新重视劳动课?劳动课就是提倡学生亲自参加实践,通过实践改变观念,通过实践养成素养。这个其实就是实践出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
实践还强调情境化知识和群体智能。一般认识中,知识是客观的,客观就是不以时间、地点和人物而改变,是独立存在的。但我们通过研究发现,知识的“客观性”很大程度上是最终抽象的结果,知识在形成的过程中其实都是情景化的,我们必须依据产生知识的情境,慢慢地去把握知识,离开了情境,知识的学习是僵化的。
因此,学习任何东西其实都是要在一定情景下学习的,在不同情景当中学习的知识也附加了不同的东西,这些不同的东西对我们是有影响的。
群体智能不是指单个个体的智能,而是指群体中个体与个体协作能够达到的智能。所以学习过程要有情景,要有协作,这才是学生需要置身的实践环境。在义务教育课标中和高中语文课标中都有提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就是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一定要在语言当中学会运用语言。
中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倡导“1+X”教学理念,“1”是教材上的文本,“X”是教材外的更多文本。这意味着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只通过一本书来考察,它要求学生阅读更多的东西,把课外阅读请进课内,这其实才是“1+X”的本意。教材上的一篇文章远远不够,这是因为阅读得少了,实践得就少,学生必须通过阅读实践才能培养阅读素养。高中的“学习任务群”从实践性的角度来讲,同样是给学生一个任务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素养。
(四)力求自主
力求自主与前三个方面是一体的。比如增加阅读文本的综合性,重点就在于引导学生阅读时的自主探索,让学生自主实践,只有自主才能出智慧。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你到一个路线复杂的地方去,前两三次别人带你去,你记不住路,再有一次是你自己一个人去,自己琢磨了一遍路线,然后就记住了。为什么别人带几遍路你都记不住,自己走一遍就记住了呢?这就是因为有自主探索。因为有自主,人的智慧才會生成。
新课标提出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前提,不会自主的人,就不能和别人合作。
我看过很多课堂,虽然教师安排了自主学习的环节,但很少成功,原因就在于学生不会自主,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不知道怎样评判别人的学习,更没办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没有教师传授的前提下,学生要在复杂的情景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没有自主是不行的,所以自主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达到自主,就要让学生会选择,因此学校必然要有课程的多样性。
新课改以来,转变课程单一性,提倡课程多样性成为一种趋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都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修机会。有些课程开设选修模块,就是给学生选择的权利。高中非常提倡学生的生涯发展规划,让学生自主思考未来人生发展的道路,学生依据选择的课程,选择未来的高考之路。
不管是强调学生的素养培养还是综合实践,我们都要求学生自主,这四个方面密切关联,是一体的,都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为学生的素养生成服务,这实际上就是总的趋势。
二、群文阅读的内涵及特征
(一)多文本阅读
群文阅读是一种多文本阅读。语文教学一贯注重单篇阅读,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地读,群文阅读则是把多篇文本放在一起进行阅读,但不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也不是1+1叠加式阅读,它是把多个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阅读。
从实质上讲,多文本阅读才是生活中的阅读常态。我们对所有事物的认知,对所有现象的理解,都是通过阅读诸多文本来产生的。可以说,常态化的阅读就是多文本形式的。同时,群文阅读对多文本的选择是有要求的,多文本必须构成一个有意义的结构化的“群”,才能进行整体性阅读。
(二)探究性阅读
什么是探究性的多文本阅读?重点不是教师来讲多文本,而是要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阅读,让学生自主地去对多文本进行探究,这和我们普通的阅读是不一样的。
(三)结构化阅读
结构化阅读有两个内涵。第一个是群文阅读对多文本的选择是结构化的,这种结构化具有内在的关联,这种内在的关联应该是清晰的,可把握的。第二个是理解结构化,学生读了一组文本,得到的不是零散的若干个知识点、信息点,而是可以把知识点、信息点组成一个整体,形成具有整体意义的理解。语文教育长期以来的弊端叫做“少、慢、差、费”。这其实就是缺少整体性、碎片化的理解造成的。
三、群文阅读在课程改革中的价值
(一)核心素养生成的价值
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核心素养养成的公式:“素养的成功养成=外在与情景相遇+内在心智运作+自主参与”。“外在与情景相遇”指的是要想有素养,必须置身于情景之中;“内在心智运作”指在复杂情境下解决问题时,内在有一套思维方式与它配合,不是下意识的反应或应急反应;“自主参与”是指只有自主参与了才有素养,没有自主参与是没有素养的。
群文阅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文本的阅读情境,相当于“外在与情景相遇”,给学生营造复杂的阅读情境。群文阅读强调结构化的阅读,强调文本规律,强调理解结构的形成,相当于“内在心智运作”。传统的阅读课上,主要是教师讲课文,实际就是用教师的阅读来替代学生的阅读,用教师的理解来覆盖学生的理解,这是有问题的。
群文阅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相当于“自主参与”,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在阅读探究中提升阅读素养。群文阅读本身是结构化的,便于学生很好地把握文本内在规律,更容易实现“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素养成功养成的公式和群文阅读的特质是一一对应的,所以群文阅读对素养成功形成提供了有力帮助。
(二)综合性实现的价值
1.群文是实现综合性的必然途径
课程综合有很多类别,主要有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这三类课程综合都可以通过群文阅读来实现。
学科中心综合下的学科内融合,围绕着一个核心,把众多的学科材料结合起来,让学生去阅读、理解;学科间的跨学科综合也是围绕一个核心,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材料综合起来,让学生去阅读、理解。
学生中心的综合,也是围绕学生的需求,比如讨论“怎么交朋友”,把多文本材料放一起,让学生去阅读、理解,然后发现交朋友的多种多样的方式。问题中心的综合,比如解决贫富分化的问题,通过不同的人对问题的不同回答,谈不同的社会现象,来了解贫富分化的形成,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可以解决问题。
2.群文结构化是实现综合性的关键
要想理解结构化,我们必须先理解“结构良好”和“结构不良”。结构良好就是所有构成要素是有机的,是整体有序的,能够把握住并清晰地说出来、彼此之间有联系的结构;结构不良就是零碎、无序,找不到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构良好才有意义产生,所以结构化就是要从一大堆缺乏内在关联的零碎信息中建立模型,发现结构或者规律。
结构化的价值包括三点,分别是“高阶思维”“学科建构”“把握、记忆、言说与传递”。学生平时如果只是学习零碎的知识,只是记忆和做简单反应,学的就只是机械思维,这里面就没有高阶思维的训练。学生如果能通过结构化找到意义,实现综合化,也就可能逐步形成高级思维。
现今我们所知的每一个学科都是靠知识结构建立起来的,有知识结构才构成学科,有了结构,我们才可以去把握、记忆、表达和传递。语文就是让学生去表达和传递,表达和传递的前提就是把握和记忆。
对于综合课程来讲,就是把知识进行结构化,再综合化。不管是学科内综合、学科外综合,还是学生中心综合、问题中心综合等,都需要结构化。群文阅读对此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板。
3.课程改革是实现综合性的举措
这里主要谈两个方面:一是大单元设计。大单元设计的实质就是群文阅读教学。大单元设计是对一个大单元进行整体设计,把一个单元的文本进行结构化,将它作为整体来进行理解,这就叫做群文阅读。二是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需要以群文阅读作为工具,把多个学科知识整合起来,这些学科知识需要形成结构,需要有多个文本,将形成结构的多个文本放在一起来进行阅读和理解,这也同时构成了一个大单元。
(三)实践性实现的价值
1.有利于学生学会阅读
要改变阅读课教师“讲课文”的弊端,就需要让学生去实践,去经历阅读,只有经历阅读才能学会阅读。阅读理念所强调的本身,就体现阅读的实践性。语文讲究实践性,讲究语言文字的运用,只有让学生真正去运用语言文字,才可能让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2.有利于集体智能的建构
集体建构即面对一个文本,各自提供见解,再把见解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去掉不合理的,留下合理的,再让合理的东西发生内在关联,这样就建构起一个整体的理解。这样一种整体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群体智能发挥作用的过程。既要有自主性的发挥,即个人的个体建构,也要有集体建构。两者相结合的集体智能,才把实践性很好地体现出来。
3.有利于实践探究
群文提供的多文本环境给学生的探究带来可能。平时教师上课让同学们探讨的问题,答案相对简单,有了群文提供的复杂情景,学生要合作学习才能产生有意义的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讲,群文阅读不仅改变了阅读教学的形式和阅读的课程内容,还提供了一个课程改革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可以应用到很多方面,让原来无法实践的东西得以实践。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