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与职业精神教育实践融合研究

2021-03-03 06:16王中磊高馨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优化策略

王中磊 高馨

摘要: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要求职业教育也要全面升级,职业院校实施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工程,着力推进高质量就业,符合制造型强国对人才的要求。提升就业能力的途径主要有改革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技能大赛、建立就业能力培养平台、健全学生心理素质等。针对就业能力提升工程存在的不足,可从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职业生涯规划模式、融合职业精神等方面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经济转型升级;就业能力;优化策略

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职教学生就业能力提出的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移动到中高速发展,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移动到转向质量问题、提高效率的集约紧凑式增长,经济结构也从以增量扩展为主转向调整总存量、做优增量的深层次调整,使得经济发展源泉可以从传统增长点移动到新的增长点。

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中,职业教育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责任,其发展方向应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这就要求各地方政府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区域内的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优化中高等院校的布局和专业设置,将高职专科院校建设为区域内技术技能聚集的重要资源聚集地,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对此,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创造出更大的人口红利,转变增长模式,调整整体结构,促进相关产业的升级也就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在这种新型状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结构的转型升级,必定会对求职者的观念、心态、知识、能力、技能等职业化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就业市场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这也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实施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工程,着力推进高质量就业,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基本要求,职教学生是高技能型人才,符合制造型强国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学生必须抓住时代机遇,内外兼修,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素养,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才能满足经济结构转型的新要求。

二、职教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优化

在规划课程的时候,作为人文、社科类等职业素质类的必修课程占比量较低,使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更新有所缺失,无法系统化的满足自身在就业中的岗位需求。部分学校在专业设置时,除了没有按生源类型分类之外,还把大量的课时都安排在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导致学生鲜有时间去吸收其他类别的知识。

大多数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更新速度无法跟上市场的变化,有些专业的实用性有所欠缺。表现在:一是课程教材无法及时更新;二是职业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缺乏对于市场的实地了解以及实际需求的调研分析;三是职业院校往往会忽视学生的通识教育,没有做到触类旁通,致使学生陷入死板、僵硬的学习状态。

在调研中询问了毕业生“对于学校如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有何意见或建议?”70%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加强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超过52%的学生提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国际接轨”的建议,以及课程设置缺乏国际化视野表现在外语应用能力不够重视,中外交流合作“请进来”机会少,专业核心课程与国际标准衔接不够这三方面。

(二)实践培养模式有缺陷,影响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

在实验实训模式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缓慢。实训基地的建设无法赶上教学使用进度,导致实训场室条件的紧张,不能满足学生的操作要求。同时,实训基地的投入建设也没能赶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与社会大环境脱节。二是实训课程的设计不合理。每门课程每学期的实训时间安排基本上为一周,一周时间每天八节课的连续实训,时间短且任务重。三是实训场室资金有限。仿真企业实景效果差,因此实训场室的建设对模拟实践能力作用不大。除了实验实训之外,学生实习后的校企合作模式也存在着问题,校企双方的沟通较少。部分实习学生的实习实训流于表面,仅仅是每天按时到岗,但是在岗期间的工作内容不明晰,无法接触到实际工作。

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一,大部分青年教师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在企业的实战经历;其二,虽然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但仅是三年完成一次,教师实践水平更新缓慢,影响了自身的提升,在上课环节中制约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其三,高职院校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根据市场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其具备的专业知识仍然是学院派,不能跟上当前市场发展变化。

(三)就业指导存在不足,影响学生良好就业意识的形成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还停留在落实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上,仅在大方向上告知学生就业的情况,缺乏就業工作实操性的指导。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也未能接受专业性的指导,这也是大部分职业院校就业指导方面存在的弊端。在对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近20%的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很不满意”,有45%左右的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不太满意”,而表示“很满意”的只占到了15%。

(四)忽视职业精神培养,制约学生良好个人品质的形成

职业道德的缺失对社会、对集体、对自身都存在着一定的危害。或许大多数的学生并不认为频繁跳槽是一种职业道德缺失的行为,但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企业甚至自己的职业发展。职教学生存在的就业问题一部分是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造成的。而学校在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和活动的时候侧重的是个人心理状态的培养和观察,并未有针对性地对即将就业的学生做一个系统全面的有关调整就业心态的辅导。

就业教育还有“轻思想性”的特点,学生不太能够从这种就业教育中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说教色彩浓重,生涯指导课程中关于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是用书本上的思想道德要求进行教化;二是脱离实际,学生难以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没有用“爱岗敬业”榜样去激励学生;三是面对学生不良的职业价值取向,没有有效的办法去引导学生认识到误区,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

三、职教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结构不够合理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江苏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总体知识满意度尚可,但其中社会人文知识满意度明显低于现代科技、跨学科专业、专业前沿、专业基础等知识。

(二)实际操作能力仍有欠缺

用人单位和职教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虽然有一致的地方,但着重点略有不同。用人单位较为强调学生是否能给企业创造有利的价值,是否能够在其岗位上踏实地工作下去,这种观念也注定了企业必须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甚高,这样才能找到满意合适的人选。以我校对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为例,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满意度离用人单位的要求有所差距,实际操作能力的平均值在3分左右(5分满分),也就是对企业而言只处于一般的状态。

(三)職业生涯规划意识比较淡薄

从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来看,高职学生整体上表现为就业规划意识淡薄,如图2所示:

规划意识薄弱的另一个表现是高职学生跳槽频繁。在对毕业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在应聘工作时,以高薪高回报作为出发点,频频跳槽来寻求自己满意的企业,忽略了就业岗位需要为企业创造一定的价值,这可能也是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四)团队精神相对较弱

用人单位认为,员工具有较强的精神面貌及团队意识,能够带动良好的工作气氛,为企业带来长久的发展,这对于员工和企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大部分企业已经将具有良好团队能力和大局意识作为招聘和考核员工的一项重要考评标准;目前多数职业院校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于在校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也受到了普遍重视。

访谈中发现,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团队合作缺失的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工作主动性不足。工作时按部就班,只是简单地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而不会与其他员工一起开拓创新,做出新的成绩。二是与其他员工的沟通不够。学生思想不够成熟,在工作时很少与其他员工相互交流,遇事欠考虑,在工作中容易与他人产生误会。通过与企业访谈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初出茅庐,自我的预期值太高,脱离实际,所以导致了就业能力的相对不足。

四、职业院校提升就业能力的实践探索

基于对现实背景的认识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职业院校应始终保持对在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高度关注,为学生取得高质量就业岗位开启实践探索的新道路,具体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索新型技能培养方案,注重学生实践技能

大多数职业院校都采用“定岗双元”的模式培养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定岗实习、跟岗实习,使得学生毕业后在合作企业工作不再会有较长的适应期,并具有较高的就业能力,可以很快为企业创造效益。此外,技能大赛也是培养实践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能将大赛与学生就业能力相融合。技能大赛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动手实践能力或对产品的了解程度,大赛还为优异的学生颁发高级工证书。通过“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以实战历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就业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就业能力和自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培养目标,注重协调发展

专业培养目标通常分为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三大模块(如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人才培养中职业院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就业整体竞争力。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学生规划意识

生涯规划教育通常将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社团建设、拓展训练、体验感悟等紧密结合,把教学以及就业结合起来,对于学生多进行思想道德、择业观念、求职技巧等多方面的教育,从能力素质、认识职场、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方面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解析说明,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相关的规划和教育。

(四)成立心理教育中心,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品质发展

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利于构建学生健康成长支持系统,实施生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生健康成长教育模式。采取“心理中心—心理辅导员—心理委员”三级管理的模式,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监查。疏导心理上有困难的学生克服困难,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积极参加就业指导和培训。保障学生在一个健康的状态下完成学业,并鼓励和引导其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克服困难、相信自己,使学生在思想内涵和行为认识上不断完善自我,朝着职业生涯目标前进,提升就业能力,为其走上就业岗位打下稳定的心理基础。

五、职业精神与就业能力提升举措

(一)打造适应经济转型的课程培养体系

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找准定位,紧贴市场、跟紧产业,并参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来设置招生专业。职业院校应该根据地方经济和地方产业特点的发展需要,通过市场调研设置专业课程,寻找符合地方发展的亮点专业,调整与地方接轨的优势专业,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育,提高其综合素养。职业院校还应选择一些不同类别的企事业单位、人才市场、人才中介组织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等,设立预测、监测点,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做到以招生拉动就业,以就业促进招生的双重收获。

在教材选择上,应建立职业院校的教材选择标准及教材监管机制,确保教材内容符合当前市场产业实际情况。职业院校要探索一套适合自己院校的考核体系,深化到“德智体”融合职业道德的综合考评体系,使其在校形成的知识体系符合现代企业的需求与发展。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并完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带动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和地方经济特点与用人单位设立“双元”师资培养工作站。本着互惠互利、友好合作的原则,双方除了可以共同培养人才之外,还可以共同开展专业领域的技术研究、课程开发。借此平台使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做好更好地服务,同时也能为促进职业院校的长远发展助力。

职业院校应该围绕“共建专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积极与各大优质企业合作。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的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着手,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切实增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能力。

此外,还要注重对学生权益的保障,如与实训企业签订明確的权益保障细则,保护学生的身体安全和身心健康,对于可能存在一定操作风险的技能实践,要为学生购买保险。同时,制定一定的激励方案,鼓励学生认真投入专业实践,激励形式可以是用人单位的优先招聘意向及学校的奖学金等。提高学生对自身的信心和价值感,提高其就业信心和职业胜任力。

(三)将职业精神培育贯穿生涯规划教育

全涯式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将就业指导贯穿学生入学的整个阶段,尤其注重在生涯规划中融合职业精神的培养。以高职院校为例,第一学年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就业能力有初步的了解,通过职业性格测试等,加强对职业的感知;第二学年是学生形成职业生涯规划阶段,通过一学年的能力探索和知识能力的获得,学生能够制定相对成形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三学年学生在实践中对自己的生涯规划进行修正。经过三年的全程式规划,学生可以通过不断地与职业就业接触,对想要从事的职业产生认同感,认清自我发展的方向,将自己放置于一个能发挥自己特长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岗位上。

将职业精神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通过日常的氛围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勤奋踏实、团队合作等职业精神,不断调整自身的专业素养,改善能力结构,使得职教学生在今后的岗位上能够得到就业能力的长足发展。

在具体的实践上,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报告会、辩论会、宣讲会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等优良品质的培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宣传阵地建设,用环境影响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积极宣传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学生端正职业认知、调整职业期望值,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养产生积极作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管理,实习期间实习单位加强监督和考核,对职业道德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和更多的推荐机会,多方努力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针对学生出现的不良价值取向,也要有耐心地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徐娟,张耀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7(33).

[2] 李智芳,闫广芬.高职毕业生软技能缺失的表现、原因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8(03).

[3] 刘松林,谢利民.高职学生的个性品质研究[J].职教论坛,2013(24).

[4] 温贻芳,苏益南,苏华.新技术新经济背景下高职专业升级的战略思考——制造类专业随动产业升级系统方案应对挑战的方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5).

[5] 薛勇.高职院校就业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融合互动的逻辑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8(01).

[6]朱慧全,徐小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逻辑和立体化路径[J].教育研究,2014,35(07).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优化策略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外语能力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研究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