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含情感的黄河散文

2021-03-03 08:48曹自斌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治河黄河散文

曹自斌

散文是中国文学中的一种古老的文体,其名称虽出现在北宋,但实际创作则可上溯至《周易》《尚书》。这种体裁因写作方式灵活,便于作者自由抒发真实情感,而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肇始了中华文明。历代中国人通过不同的方式记录了他们对于黄河的感情,黄河散文即是其中重要的一类文体。如果细分,黄河散文又可以分为治河类、游记类、颂美类和祭文类等题材。不同题材有不同的特点。治河类散文记载了中国人民勤劳拼搏、难而不惧、自强不息的毅力,游记类散文记录了人们对于黄河沿岸美丽风景的热爱,颂美类散文讲述了黄河带给中华民族新生的期望和宏阔的精神,祭文类散文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活动中对于黄河的敬畏之心。

黄河散文中,最早关于黄河治理的,是《尚书》中的《禹贡》。这篇文章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河的行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这反映了我国先民治理黄河时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其后,汉代贾让的《治河三策》揭开了黄河治理史上理性思考的序幕,东汉王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实地勘察,因地制宜,系统谋划,奠定了黄河八百余年无大决的局面,相关文献记录在《后汉书·循吏列传》。

宋代君臣长于论辩,宋儒所撰政论文中有关黄河的论争,体现他们对于黄河治理的思考。宋代学者,如欧阳修、范祖禹、苏辙、曾巩等都写过关于黄河治理的文章。影响较大的如《再论回河札子》《又乞罢回河札子》《论修河第三状》,体现了我国宋代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自元代始,黄河淤堵改徙,越来越频繁,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改善黄河水文。欧阳玄的《至正河防记》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关于黃河治理所用技术、工匠、材料以及堤坝标准的记载,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参考。徐有贞的《言河湾治河三策疏(河湾治河)》、潘季驯的《河议辨惑》,都是行之有效的黄河治理经验总结。自先秦至清代,中国人民因黄河而生,又因黄河淤塞而不断与大自然抗争。当我们阅读这一类散文时,常常为古代人民坚强不屈、攻坚克难的精神所感动。

游记类散文也是黄河散文的重要内容。这类散文多写黄河及其重要节点的风光,作者驰骋游思于黄河美景,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和秀美。曹于汴的《游龙门记》、吕柟的《观底柱记》、徐霞客的《游太华山记》、都穆的《砥柱》、薛瑄的《游龙门记》、顾炎武的《复庵记》等,都是优美的散文。徐霞客的《游太华山记》,记录了徐霞客春天从潼关到南阳淅川路途中的美景,其中有秀丽与雄伟共存的华山,也有华山脚下“金带”环绕的黄河。都穆的《砥柱》流传很广,文中详细记录了作者游览砥柱山的具体时间、缘由以及随行人员。景色的描写,让读者了解到三门山与砥柱山的不同。文中还向读者讲述了这样的哲理:如果想一览心中向往的美景,就要不惧艰难,勇往直前;要“知行合一”,即“尽信《书》,不如无《书》”等。文中“砥柱,今屹然中流”一语,尤为精辟,也是后来我们所说的“中流砥柱”的最早表述。全文寥寥数百字,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突显了黄河岿然屹立的精神。顾炎武是明代士大夫的代表,他在明王朝覆灭之后,仍坚定地保持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他的《复庵记》在描写黄河时突出黄河岸边“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的意象,又引入了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以及介子推帮助晋重耳成为晋国君主的典故,写景抒情,表达了自己为国出力、决不低头的信念。文章短小精悍、淡雅隽永、收放自如,将顾炎武内心忠于故国的精神流露无遗,但表达方式却含蓄委婉、不着痕迹。

颂美黄河的散文,较早的有汉代应玚《灵河赋》,此文虽然简短,却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包括东汉时期人们对于黄河源的认知,对于昆仑山的认知,以及公元前132年河南濮阳黄河瓠子决口,汉武帝亲临黄河决口处指挥、文武官员皆参加堵口的事情。黄河本混浊不清,但历史上也偶有清澈——“河清”现象,这一现象被先民认为是祥瑞的象征,于是出现了一批以“河清”为题目的颂美黄河的散文。其中南朝宋鲍照的《河清颂》为这类散文的滥觞,此后历代都有歌颂黄河清的散文出现。如唐代许尧佐的《清济贯浊河赋》,唐代长孙无忌的《贺河清表》,宋代夏竦的《河清赋》,明代朱右的《进河清颂表》,明代胡广的《河清赋(有序)》,清代章佳·尹继善的《河清赋》等,连清代雍正皇帝都写了《黄河澄清碑记》。这些“河清”散文,都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唐代实行的科举考试,其中就有关于“鲤鱼跳龙门”的题目,这类题目让知识分子对黄河有了一份新的寄托,如元弼的《鱼跃龙门赋》、苗秀的《鱼登龙门赋》等。

祭祀类散文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黄河的敬畏和崇拜,虽然有些迷信的成分,但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梦想。明代潘希曾《沛县飞云桥祭大河文》和《荥泽县孙家渡祭大河文》两篇祭文,都是他任河政官员时所作。明嘉靖七年,黄河下游沛县一带冲决,潘希曾到任后,对当地的地势、水势进行了细致考察,分析未来可能发生冲决的地方,而后建议加筑济沛间东西两堤以拒黄河,此建议得到嘉靖皇帝的认同,并付诸实施,于是“筑长堤起单至沛几百四十余里”。潘希曾等人的祭文一般为治河工程开始之前或完工之后,祈求天地神明保佑国泰民安。

黄河散文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解读黄河散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尝试:一是文学赏析。这类散文可提高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无疑具有较强的辅助作用。以上所述游记类、歌颂类作品都采用文学赏析的方式去解读。二是经世致用。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黄河治理类散文集中体现了实用的特色。三是社会经济学。黄河散文中有部分记录了黄河改徙中人口、经济、农业的变迁,亦可从这个角度进行探索。

本文所述仅是黄河散文这一浩瀚海洋之一粟,不能一一详尽解读。但就上述黄河散文中的名人、名篇简析,我们可以从中揭开这些作品所蕴含的黄河精神、中国文化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精神之一,数千年来,中华儿女在黄河沿岸生生不息,依赖黄河,又改造着黄河,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重要精神。“贵和尚中”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黄河散文也体现了这一重要的文化内涵,历代人民都在追求人与黄河的和谐发展。传承、保护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黄河散文中的黄河精神、黄河魂都是优秀的基因,因黄河而生的“中流砥柱”、难而不惧、自强不息、勤劳拼搏精神是我们在新时代为中国梦奋斗的重要精神力量。

(本栏责编 再 澜)

猜你喜欢
治河黄河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清代钦差大臣巡视治河工程原因探析
黄河
魏源应对河患的治理思想及现代启示
乾隆年间扬州市河、护城河及东关运河的治理
渡过黄河看雕塑